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回民長壽

回民長壽

發布時間:2020-11-30 18:52:20

Ⅰ 回民老人送什麼生日禮物 我想送個回族70多歲的老人 代表長壽的生日禮物

送小歷比較單薄,太便宜了,送掛毯還有點份量。你可以到當地的禮拜寺買這些東西,或者回族居住區的小店裡。

Ⅱ 回族多長壽嗎

回族老人多長壽。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回族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但回族百歲壽星佔全區百歲壽星的86%。 寧夏中醫研究院回族醫葯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陳衛川說,回族很多優良的生活習俗客觀上起到了衛生保健的作用。這些優良習俗以伊斯蘭文化為載體傳承下來,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濃郁的民族特色。這就是回族老人長壽的秘訣.
陳衛川長期從事回族醫葯的研究,他將回族長壽總結為七個方面的原因。
封齋。每年的伊斯蘭歷9月被稱為齋月。封齋相當於飢餓療法。在一定時間內節食,可以清除、減少滯留在腸腔內和血液內的有害物質,可以清腸利便,預防糖尿病、冠心病、脂肪肝等疾病。
禮拜。回族穆斯林每天早晨5點就開始做禮拜,一天5次,之前都要用清潔的水進行大、小凈(洗浴)。大、小凈能清潔人的身體,禮拜能鍛煉人的意念,禮拜時有節奏的動作具有體療的效果,長期堅持可以行神得養。
蓋碗茶。回族人常飲蓋碗茶。此茶由茶葉、白糖(或冰糖)、紅棗、果乾、枸杞、桂圓、核桃仁、芝麻等作料。蓋碗茶補氣、補血、健胃、益腎、安神,有益身體健康。「回族老人壽數長,晨起禮拜喝茶湯」就是當地流傳的長壽秘訣。
思想沒有負擔。回族人心胸寬廣,生活中心態較平和,很少大哭大鬧。
白帽帽。回族男性都習慣戴白帽,女性戴白蓋頭。白帽、白蓋頭可以反光,抵禦陽光中射線的傷害,還可以遮住灰塵,並及時發現灰塵。「回族家中三件寶,湯瓶、蓋碗、白帽帽,」就是流傳在民間的諺語。
常洗。回族人用湯瓶裝水,用流動的水沖洗手腳。一天洗5次腳,因此很少有腳氣。每天洗5次下身,因此他們很少患痔瘡、尿道炎。性生活後就馬上洗澡,這都是講究衛生的好習慣。
愛干凈。回族人的家很乾凈,窗戶都擦得亮晶晶的,家裡還有香味。居住周圍都不亂扔垃圾,以防止病菌的傳播。
回族人愛吃牛、羊肉。牛肉有補脾胃、益氣養血、強筋壯骨的功效。羊肉性溫,開胃健脾,羊肉湯能治寒勞虛弱。
回族人一般不抽煙、不喝酒,因此患心血管病的比較少。「不吸煙不飲酒,活到一百不用愁」,這句流傳在民間的諺語說的就是禁煙、戒酒的好處。回族的風俗習慣對現代衛生學、食品學、營養學、體育學、生理學等均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Ⅲ 回民死後怎麼葬

回民死後一般實行土葬,忌火葬。回族實行土葬,傳說是根據伊斯蘭教關於安拉造化人類始祖阿旦,是由上上造成,死後仍歸於土上而來的,有「入土為安」之說。回族有句俗語說:「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回回。」這就充分說明了叵族實行土葬, 並且死在哪裡就埋在哪裡。

回族葬禮的主要特點:

1、主張速葬。回族的喪葬根據伊斯蘭教「三日必葬」的規定,一般是早上死,下午埋,晚上死,次日早上埋,最多不能超過三天。個別特殊情況的,也有第四天埋的。

2、從儉節約。回族由於受伊斯蘭教 「葬必從儉」的影響,在處理喪事上,主張薄葬,提倡儉省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回族有一句俗語:「死後鋪金蓋銀,不如生前厚養孝順。」所以,現在回族辦喪事,一是不用棺,只用三丈六尺白布纏身。

3、一律平等。回族在處理喪事上,無論是地位較高的掌權者。有一定影響和威望的阿訇、學者,還是普普通通的教民,鰥寡孤獨無人照料的人;不管是長壽的百歲老人,還是呀呀學語的幼兒,均無貧富貴賤之分,大小之區別,一律平等。

4、有自己的場地。不管是回族聚居區,還是與漢族雜居區,都有自己圈好的墳地,決不允許別的民族人往裡埋葬,也不到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墳地去埋。

(3)回民長壽擴展閱讀

回族忌火葬的習俗至今也未改變。

據了解,回族有這樣的傳說,說火刑是安拉使用的,只有安拉掌握這個權力,一般人不能用。還說,火刑是罪人死後受刑的地方。另外,還說,伊斯蘭教處理死人不用火刑。回族由於受伊斯蘭教的影響,逐步形成了人死後忌火葬的習俗。

Ⅳ 廣西巴馬長壽村有回民嗎

巴馬沒有回族的人,我們廣西這邊回族人很少的,特別是在巴馬這邊,沒有的

Ⅳ 東北 回民 生活習慣以及禁忌

回族的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

Ⅵ 問下回族人的頭七和二七三七 都該如何做 如何辦

回族復的喪葬要經過太制平間、好面子、入殮、凈化、埋葬、祭奠死者等程序。回族喪禮是回族喪禮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凡參加葬禮的,必須潔凈自己。主持葬禮儀式的一般是這個廣場清真寺的伊瑪目,有些是根據死者的意願來確定的。

無論他們的資歷和地位如何,只要他們了解伊斯蘭教的規則,他們就可以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6)回民長壽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回族人稱死,死一般稱為無常,有些地方稱「鬼智」或「毛提」。「歸真」是回族對信教公民、宗教專業人員和宗教精英的稱呼。

通常根據死者的時間長短進行不同規模和方式的紀念活動。紀念儀式從埋葬的晚上開始,包括頭七天、第七天、第七天、第四十天、百日和周年紀念。

Ⅶ 回族的喪葬儀式是怎麼樣

回族人的葬禮儀式,一般都注意做好這幾方面的工作:
回族在人逝世後,一般都稱「無常」,有些地方稱「歸真」或「毛提」了。「無常」是回族穆斯林的漢語專用語,即逝世的意思。「毛提」是阿拉伯語,也即逝世之意。「歸真」是回族群眾對篤信宗教和宗教職業人員以及宗教上層人士的稱法。如泉州現在就把逝世稱為「歸真」。回族無論怎麼稱呼逝世,但都忌說「死」這個詞。為什麼呢?這與受伊斯蘭教的影響有很大關系。因為伊斯蘭教把死當做一個人最後的必然歸宿,並把他理解為「嘎來布」(肉體)的消失和「羅罕」(精神)的升華,是人生的復命歸真,而不是生命的歸結。所以,久而久之,在回族人當中形成了一種習慣,忌說「死了」。
回族人逝世後的葬禮,東自長江三角洲,西至帕米爾高原,南起海南島的天涯海角,北達黑龍江畔,大同小異,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主要形成了以下幾項程序:
(一)停屍
回族人停止呼吸後,在身旁守候的阿訇或親人,要給亡人瞑其眼,合其口,順其手足,理其發須,還要整好屍體。人逝世後不能停在睡覺的床上,有條件的要安排在通風涼爽的客堂大廳,如住房緊張或家境貧寒,可在客房地上鋪上席子或停屍床,將屍體置於上面,但不能停在伙房。停屍必須使亡人頭北腳南仰卧,面稍向於西。在屍體上要覆蓋一潔凈的白布單。與此同時,要派人分頭通知本坊教長及親戚朋友、鄰里鄉親。並在直系親屬中,推選出幾位有組織能力和處理喪事經驗的人,管好迎來送往、喪事費用等事情。
(二)善面
回族也叫探埋體(屍體)。這一程序相當於漢族向遺體告別。當阿訇、滿拉、親朋、鄉鄰來喪主家,在向喪主和親屬表示悲痛後,到停屍房揭開亡人頭上覆蓋的白布單,看看面容,然後根據亡人年齡、去世的原因,多方面勸說喪主家不要過於悲哀和號啕大哭,講述人生客觀規律。回族人反對喪家拍胸抓發、跺腳喊叫的怨恨之哭。
回族人在善面過程中,忌向亡人行鞠躬禮,忌喪家婦女、小孩跪在地上回禮。同時,如是夫妻一方歿了只許在凈身前善面哭泣,凈身以後不許再看面容。
回族在人亡後若當天未能埋葬,還得「坐夜」,須請一位深明伊斯蘭教義的長者看守亡人。「坐夜」者要身上干凈(洗過大凈),停屍的屋子要點上香燭直到天明。為了消磨時間,「坐夜」者要給喪主家的人講人世間的真善美、假惡丑,講穆罕默德的智慧故事,勸人要行善事等等。在我國東北和其他一些地區,回族人「坐夜」時,還請教長給亡人的眼、鼻、嘴、耳等「念七竅米」,表示亡人不空見真主,這種習俗是回族對亡人表示的一種懷念,代亡人祈求真主饒恕生前罪過的一種善良願望。
守夜的人不能睡覺,更不能睡著,主要是怕亡人和喪主家人害怕。有的地方防止坐夜者寂寞瞌睡,由二至三人輪流守或一起守。守夜者至午夜後要吃乾果之類,有的地方如黑龍江等地晚上還吃喪飯。
坐夜時忌大聲喧嘩,忌玩賭、打撲克。
(三)備殮
回族俗稱縫「克番」。回族的克番有兩個特點,一是從顏色上看,無論是哪個地區,都是白色的,不用有色的布料。二是從選料質量看,不分貧富貴賤,一律是白棉布、白市布、白漂布等,不用綾羅綢緞和其他高級面料。為什麼回族人在備殮時要堅持這兩點呢?主要是受伊斯蘭教的影響。穆罕默德曾說:「安拉最喜歡白色布,生者著白衣,死者用白布做『克番』。」大伊瑪目艾布•哈尼法也主張用白布做克番,不宜用色布、綢緞。回民由於受這些影響,便逐步形成了用白色布料做「克番」的習慣。
回民給亡人備克番,不是像有人說的那樣,用一塊白布一裹就行,而是有講究的,其樣式、規格、要求,全國各地大體相同,但男女有別。
男亡人用的殮服有三件:一是大殮,回族俗稱「大卧單」,長短要略長於身,上下各余出六七寸。一般來說,長約七尺,寬約四尺五寸。二是小殮,回族俗稱「小卧單」,也叫「二單」,長短要合身,但上下兩頭留餘地,寬約四尺五寸。三是襯衣,回族叫「格米素」或護心斗娃,長自肩至踝骨,寬約一尺二寸左右。肩上要開縫,再加帽子一個,長共約九尺。
女亡人的殮服,比男的多兩件。除了同男子用的三件以外,另加裹胸和包頭各一件。裹胸長三尺左右,寬一尺左右。包頭也叫蓋頭,長三尺左右,用以裹發,並用布帶束著。
(四)凈身
也叫「著水」或稱洗「埋宜台」。凈身無論在清真寺還是在喪主家,都要准備好浴床(一般是洗干凈的門板)、湯瓶、毛巾等。如在喪主家凈身,離清真寺較近的,都從寺里擔水,途中擔水人累了,可以由另一人替換,但水桶不許落地。
凈身一般由三人承擔,即一人專門灌水,一人幫助沖洗,一人帶上手套,雙手輕輕洗滌。手套一般要准備兩副,洗上身時用一副,洗下身時用一副,洗時不許湯瓶落地。
回族給亡人凈身,男女有別,男不洗女,女不洗男。但無論洗男洗女,其程序都是一樣的,洗法和活人平時洗大凈一樣,即先洗手凈下,後用白布蘸溫水擦洗口齒、鼻孔以代替漱口和嗆鼻。接著洗臉、洗頭,最後由上至下,先右後左,洗遍全身,並用浴巾擦乾凈。洗下身時一般都要注意遮掩住羞體,如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回民,給亡人洗下體時「拿布覆蓋下體,自臍至膝不得外露」,洗時「只以一手支布,另一手擦洗」。回族給亡人凈身,除了洗滌的三人以外,其他人一律不得人內。
亡人凈身後,將其移到准備好的克番布上,按照有關習俗規定洗右後左,層層包裹,洗裹「格米素」,後裹小卧單,再裹大卧單,最後加冠,並將腰部、頭、足都用白布帶子扎緊。女屍還要加裹胸和蓋頭。對在戰爭中為國為教犧牲的回民,作為「舍西斯」,免予洗禮,免於穿克番,允許著血衣埋葬。
回民在給亡人穿克番時,要在克番上撒一些香料、冰片、樟腦水、香水等,其目的是為了防腐驅蟲,也是對亡者懷念的反映和表現。同時,還要用《古蘭經》或錢物等,向亡者舉行「轉費達」儀式,即替亡人贖罪。在轉費達後,將亡人放在塔木匣子(有的地方是用牛皮做的擔架)里,入匣時用布單和其他物品遮住太陽,起靈時由四人或六人抬起。抬木匣子的人中途累了可以換人,但匣子不許落地。回民反對僱人抬靈,一般都由直系親屬擔任。
(五)殯禮
回民稱站「折納則」,是回族喪葬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凡參加殯禮的人必須洗大凈。殯禮的領導者,一般都是由本坊清真寺里的教長擔任,也有的根據亡人的遺囑來確定,不論輩分、地位,只要懂伊斯蘭教規,在群眾中有較高的威信即可。
殯禮有的在喪主住宅院里舉行,有的在院外選一塊平坦、干凈的地方進行。從宗教意義來說,是生者代死者向安拉作最後一次禮拜,但系一種意向性的禮拜。其形式跟禮拜差不多:先將屍體放在西邊,主持人靠近埋體站立,其他參加者都脫鞋隨後排班站立,誦《古蘭經》片斷,並舉意,求真主饒恕活著的和已經死去的,大的和小的,男的和女的。祈求活就活在伊斯蘭教道路上,亡就亡在「伊瑪尼」的根基上。之後,向左右說:「色倆目。」至此殯禮結束。回族人的殯禮一般不在日出或日落進行;婦女不參加殯禮,不送葬。
(六)下葬
回族人的墳墓全都是南北方向,均呈長方形的一個坑,且口大底小,喪主家一般要求把墳坑打得寬敞一點,但並不是越寬越好,而是要達到一定的尺寸規定,土質堅硬的地方,墓深五尺至六尺;土質較軟的地方,深約一丈。墳長約六尺,寬三尺。在坑底的西邊挖一個與墳坑平行的深洞,長約六尺,寬三尺,高三尺,其形狀上面是弓形,下面是平底。這個小洞人能弓身出入。在地下水位較高或易崩潰的沙灘上,一般只挖一個三尺左右的坑,同時准備一個無底石槨或木板蓋住屍體。
下葬時,兩個人先到墳坑裡,其中一個到小圓洞里。然後打開木匣子,由四人將屍體緩緩放人墳坑,再慢慢送進小洞里,使屍體頭北腳南,仰面而卧,面向西方(因聖地麥加在中國的西方)。之後,先用土坯壘好小洞口(忌用火燒的磚),然後填土掩埋墳坑。填土過程中,如果誰干累了把鍬扔下,另一人拾起來再於,不能接著鍬干。墳墓堆起來,外形猶如魚脊形或凸形,有的在墳墓上壓上些土坯,有的壓一些石子,防止風雨侵蝕。廣西等地的回民在墓穴上一般都蓋五塊青石板,大都是亡人生前自己准備的,其目的是使墓更加堅固。
回民的墳墓與漢民的不同,它不是圓墳,而是長墳,不起墳頭。
在下葬的過程中,阿訇、滿拉為亡人念經,其他送葬者跪聽祈禱。喪主要為亡人散乜貼,數十元、百元不等。有的喪主除了給送葬人散乜貼以外,還要給每人散一頂小白帽戴孝,並將亡人的衣物散給主持殯禮的人和洗屍的人。
回民對墳地很重視,一般都要打埂或打牆圍起來,禁止在墳地周圍修豬圈、廁所,更不允許任何人在墳地大、小便。禁止在墳地放牧,不許從墳地上取土,搞建築,以防止墳地倒塌。
回民在陸地一律實行土葬,但在特殊情況下,如在遠渡海洋時,可實行水葬。中國古代不少回民到聖地麥加朝覲,途中若逝世了,則在屍體上纏一塊石頭或鐵棒,葬人水中,以免屍體浮在水面上。
(七)紀念亡人
回民把紀念亡人叫干「爾埋力」,主要是紀念已故的親屬、朋友、教主等。
紀念亡人一般根據亡人無常時間的長短來採取不同規模和方式。
紀念從人無常後埋葬的當天晚上開始。喪主家要煮「米粥」,炸油香或烙油香,請操辦喪事的人和阿訇吃。回民稱當日晚上的這種紀念活動為「霄夜」。家裡有會念經文的就自己去「走墳」,不會念的要請阿訇或懂經文的滿拉等去走墳,一日五次,共四十天。回民認為在四十天之內,亡人的靈魂還在。喪主家每天要點香、烙油香,做「都阿」向真主祈禱,家裡的其他人還要哭喪。直到第七天,回族稱為「頭七」也叫「七日」,這天喪主家要宰羊、宰雞、炸油香,請阿訇和滿拉以及有威望的回族老人若於人,到家裡念經、吃油香。喪主家為了搭救亡人,求真主開天堂之門,還要給來念經的所有人散乜貼(施捨),之後,還要給親戚朋友、鄰里鄉親散油香。到了「二七」、「三七」規模很小,有時不請阿訇,只是烙些油香,散結左鄰右舍或貧窮者。
到了四十日,認為亡人的靈魂要離開家了,要大幹爾埋力。早上先請阿訇走墳,完了請阿訇以及親戚朋友和鄉親們到家裡來吃油香,有的還給喪家散乜貼。從此以後,在百日、周年、三周年、十周年、三十周年仍要宰羊、炸油香,大幹爾埋力。過了三十周年,有的就不再搞大的紀念活動了。
回民對教主的紀念規模很大,稱教主為「導師」,也稱「老人家」,逝世後尊稱為「太爺」,對某一教派的創始人一般稱為「道祖太爺」。如虎夫耶門宦的老太爺洪海儒的祭日7月24日;哲赫忍耶門宦的馬明心祭日3月27日。遇到這些祭日要舉行盛大的爾埋力聚會,宰羊上百隻,宰牛十幾頭,有一萬多回族群眾陸續去走墳、吃油香,還有的千里迢迢從外省區趕去參加祭日活動,表達對老太爺的尊敬與忠誠。
歷史
在宋末元初,已有文字詳細記載,回回按照伊斯蘭教處理亡者的習俗喪葬。「回回之俗,凡死者專有浴屍之人,以大銅瓶自口灌水,盪滌腸胃,穢氣令盡。又自頂至踵凈洗,洗訖,然後以帛拭乾,用擰絲或絹或布作囊,裸而貯之,始入棺殮,棺用薄松板,僅能容身…不置一物也,其棺即日便出。瘞之,或聞有至瘞所,脫去其棺,赤身葬於穴,以屍面朝西。」周密記載的回族先人的喪葬習俗,有許多不準確和謬誤之處,如回回穆斯林死後著水,洗滌周身,其中要漱口,洗凈鼻涕,但並不是「盪滌腸胃」;另外,回族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穆斯林亡後一律不用棺,而用塔木匣子抬屍。可見周密只看到表面,不懂回族先人喪葬習俗的實質內容,把穆斯林用的塔木匣子誤寫為「棺」;把穆斯林用白布纏身,誤寫為用「布作囊」等。盡管如此,從周密記載「大銅瓶自口灌水」、「自頂至踵凈洗」以及用布纏身等習俗中可以看出,當時穆斯林使用湯瓶灌水洗屍,給亡者「著水」,用白布纏身,用塔木匣子抬屍送葬,和現在的回族喪葬習俗是一致的。
元、明記載回族喪葬習俗的史料較多,且比較細。有「大殮和小殮」之稱謂,用湯瓶洗屍「從頭至足,澆洗三次」,還有「麝香腦片填屍口」等記載。明代回族著名學者李贄生前遺囑:
倘一旦死,急擇城外高阜,向南做一坑,長一丈,闊五尺,深至六尺即止。即如是深,如是闊,如是長矣,然復就中復掘二尺五寸深土,長不過六尺有半,闊不過二尺五寸,以安予魄。既掘深了二尺五寸,則用蘆席五張,填平其下,而安我其上,此豈有一毫不清凈者哉!我心安焉,即為樂土,勿太俗氣。搖動人言,急於好看,以傷我之本心也。雖馬誠老能為厚終之具,然終不如安余心之為愈矣。此是余第一要緊言語。
我氣已散,即當穿此安魄之坑。未入坑時,且閣我魄於板上,用予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換新衣等,使我體魄不安。但面上加一掩面,頭照舊安枕,而加以白布巾單,總蓋上下,用裹腳布廿字交纏其上,以得力四人平平扶去。待五更初開門時寂寂抬出,到壙所,即可裝置蘆席之上,而板復抬回以還主人矣。
既安了體魄,上加二三十根椽子橫閣其上。閣了,仍用蘆席五張鋪於椽子之上,即起放下原土,築實使平,更加浮土,使可望而知其為卓吾子之魄也。
特點

第一,實行土葬,忌火葬。回民實行土葬,傳說是根據伊斯蘭教關於安拉造化人類始祖阿旦,是由泥土造成,死後仍歸於土中而來的,有「入土為安」之說。回民有句俗語說:「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回回。」這就充分說明了回族實行土葬,並且亡在哪裡就埋在哪裡。
土葬是少數民族和一部分漢族當中普遍實行的一種葬法,它的類型有好幾種。回族的土葬法跟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土葬有著本質的區別(除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回族的土葬不用棺槨,由來已久,且至今還保持著。清咸豐時回族宗教學者藍熙所著《天方正學》說:「清真殯葬,不需棺槨,以身歸土,因其清凈也。」《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感紀舊聞》記載,回民喪葬是「殯不以木」。現在回族人亡後,仍不用棺槨,只是用木板或木匣等來安放屍體,葬後再拿回木板或木匣。
回族忌火葬的習俗至今也未改變,包括一些有一定文化水準的人員在內,他們習慣土葬,忌火葬。回族為什麼忌火葬呢?據了解,回族當中有這樣的傳說,說火刑是安拉使用的,只有安拉掌握這個權力,一般人不能用。還說,火刑是罪人無常後所受之刑。另外還說,伊斯蘭教處理無常的人不用火刑。回族由於受伊斯蘭教的影響,逐步形成了忌火葬的習俗。
第二,主張速葬。回族的喪葬根據伊斯蘭教「三日必葬」的規定,一般是早上無常,下午埋;晚上無常,次日早上埋,不能超過三天。也有個別特殊情況在第四天埋的。清代初回族著名宗教學者劉智在《天方典禮擇要解•喪葬篇》說:「按聖教,翌日必葬。蓋謂屍以人土為安,不得久停。」泉州回族《丁氏族譜祖教說》在反映明朝嘉靖年間丁家喪葬習俗時說,這里的回族習俗多年來一直是「葬不過三日」。後來由於受漢族文化的影響,有的「葬逾時矣」。現在回族地區人亡後,仍在三天內歸土安葬,即使是發生意外事故亡故的,查清原因後,先埋人後等待處理。不停喪權厝,避免停屍過長、腐爛發臭等不衛生的做法。
第三,從儉節約。回族由於受伊斯蘭教「葬必從儉」的影響,在處理喪事上,主張薄葬,提倡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回族當中有著一句俗語:「死後鋪金蓋銀,不如生前厚養孝順。」講究生前竭盡全力撫養行孝,反對死後大操大辦。所以,現在回族人辦喪事,一是不用棺,只用三十六尺白布纏身。有的阿訇帶頭從儉辦喪事。如甘肅省平涼縣的馬連雲阿訇生前有遺囑,無常後不請客,不收錢,他的克番(屍衣)都是用平時戴過的戴斯塔(纏頭布)縫制而成的。回族這種從儉習俗,不僅現在這樣,過去也是比較注意的。如泉州回民《丁氏家譜》說,回族亡者「殮不重衣」,這就明確肯定了回民無常後不穿戴各種衣服等。二是不設靈位,不搞繁文縟節,禁止送花圈幛聯,待葬期間不宴請,出殯儀式簡單、安靜,一般不動用車輛,不僱用吹鼓手吹吹打打,也不講究任何排場。埋葬不用殉葬物,不搞什麼紙車紙馬、童男童女等紙火。送葬中禁止擺設任何祭品,不舉行任何祭奠。據《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感紀舊聞》記載,回族葬俗「封若馬鬣而淺裹以木棉,祀不設主,祭不列器」。由此可見,回族在處理喪事中早就注意節儉了,這種風氣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第四,一律平等。回族在處理喪事上,無論是地位較高的掌權者,有一定影響和威望的阿訇學者,還是普普通通的一般教民、鰥寡孤獨無人照料的人,不管是長壽的百歲老人,還是十幾歲的少兒,毫無貧富貴賤、大小之區分,一律平等。都是在阿訇的引導下,用水沖洗後,白布纏身,舉行殯禮,最後將屍體抬往公墓安葬。
第五,有自己的場地。回族不管是聚居區,還是與漢族雜居區,都有自己留好的墳地。決不允許非穆斯林埋葬,也不到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墳地去埋。在回族聚居區,有的為了就近方便,還根據地域、家族等情況,分幾個墳地。回族人不信風水,也不看風水,只要乾燥、平穩的地方就可作墳地。凡是回族人都可以埋在一起,各佔一穴地,反對多佔地盤。
第六,其他。回族喪葬中的有些儀式和活動,是回族對亡人表示懷念或紀念的一種形式,並非伊斯蘭教所規定,也不是必須遵守的聖行。如亡人人士前的焚香、傳經。做都阿,念七竅米、寫護心都阿,七日、月頭、百日、周年等宗教活動,雖然都舉行宗教儀式,也都有所託詞,但主要表現了亡人親屬代亡人贖過,祈求安拉饒恕亡人生前過失的善良願望,是回民在長期的紀念亡人過程中形成的風俗習慣。
回民的葬禮,從以上情況看,雖然有其節約、儉朴的良好習俗,但仍有些不足。處理喪事還花不少錢,特別是在一些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地區,處理喪事時衛生工作需要注意。回民抬屍用的擔架或木匣子抬完屍以後,消毒跟不上,易傳染病菌,是很不衛生的。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落實,有的地方建起了回民殯葬服務處,如南京市於1979年就已建立了「南京回族殯葬服務所」、長春市建立了「回族殯葬服務館」、蘭州市也建立了回族殯葬服務館等等,這些殯葬服務機構,深受廣大回民的稱贊和歡迎,設置了具備衛生消毒條件的亡人沖洗房,暫厝亡人的冷藏設備等等,方便了城市回民群眾,減輕了群眾的負擔。過去處理喪事一般都要花費上千元,現在殯葬所從停屍、洗屍、穿克番,一直到下葬,只花二三百元。從南京市、長春市建立回民殯葬所,筆者想到,如果其他地方,根據本地實際情況,也建起殯葬服務所這樣類似的服務機構,不僅處理喪事干凈、衛生、經濟、方便,而且還有助於「殯葬改進」的順利進行。
(《回族民俗學概論》 王正偉,回族民俗學研究專家。)

Ⅷ 歷史論文:為什麼回民老人更長壽

要點 1 信仰堅定 有伊瑪尼 心態好
2 飲食 衛生
3 堅持 五時 乃馬子 不但陶冶了性情 也 對身體起到了 鍛煉作用
其他 可以在網上搜
如 回族長壽老人的共同特點就是早起、節食、喜飲茶、講衛生。這就是他們的極簡養生法。
所以 回民老人 一般更長壽

閱讀全文

與回民長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人每天鹽應該多少克 瀏覽:521
沒退休去世領養老金 瀏覽:204
老年人記憶錯亂 瀏覽:775
58歲商業養老保險嗎 瀏覽:122
敬老院彭浦 瀏覽:328
長壽校服定製多少錢 瀏覽:192
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動畫片 瀏覽:206
陸軍體檢哪些項目 瀏覽:560
父母眼睛小為什麼孩子眼睛大 瀏覽:693
人參老年痴呆症 瀏覽:299
三門峽2020年退休職工調整方案 瀏覽:40
單位體檢發票丟了怎麼辦 瀏覽:199
養生堂如何吃血糖升的慢 瀏覽:54
四平發放養老金用的是什麼卡 瀏覽:334
畫重陽節手抄報簡單好看 瀏覽:227
威海榮成養老保險查詢 瀏覽:434
重陽節思親語 瀏覽:152
法定退休養老金 瀏覽:284
黑龍江農村老人養老一致嗎 瀏覽:124
第一見男友父母應該交流什麼 瀏覽: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