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院士長壽

院士長壽

發布時間:2020-11-29 13:25:04

A. 中科院士貝時璋,為什麼吸煙六十多年還能長壽

中科院士貝時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他也是中國科學院最年長的院士,2009年離世,享年107歲。如此高齡,讓很多人都開始探究貝時璋院士的長壽之謎,眾所周知,吸煙喝酒是最影響壽命的生活習慣,而貝時璋院士有60多年的吸煙史,他為何還能如此長壽?

第三,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心態非常能夠影響一個人的身體健康,貝時璋院士,就非常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做朋友,在跟年輕人交流的過程當中,能夠保持自己大腦的活躍度,感受年輕人蓬勃向上的朝氣,生活當中那些負面情緒也會消弭於無形,也能保證自己大腦的健康。

第四,常年堅持體育鍛煉,生命在於運動,想要健康長壽,就應該堅持規律的運動,運動能夠促進身體血液循環,加強新陳代謝,增加肌肉和關節的靈活度,貝時璋年輕時上下班都是走路,來回3000步的路程,堅持了40多年,退休之後也經常堅持在家走路運動,為自己的身體和關節做按摩,常年堅持運動,讓他能夠一直保持健康和活力。

B. 現在人類的最高歲數有多少啊..有180沒。...

問題1。沒有180,這個說法不一,有下面幾條:
1.2005年12月9日,在厄瓜多的港口城市瓜亞基爾的家中,116歲的瑪麗亞·埃絲特·埃雷迪亞·卡波維拉展示吉尼斯世界記錄頒發給她的世界上年齡最大的人的證明。 130歲 印度發現世界上壽命最長的人

2.大洋網訊 據印度北部喜馬偕爾邦布朗村的居民講,生活在這座村子裡的老太太戴弗吉·黛維已經至少130歲高齡了。如果她的年齡能夠被證實,那麼她將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人,比已知的世界上最長壽的一位中國婦女還大14歲。

3里約熱內盧6月15日消息:據說已有129歲高齡的巴西婦女瑪麗婭-卡爾莫-傑羅尼莫6月14日去世。

根據教堂有關洗禮的記載,傑羅尼莫出生於1871年3月5日。但由於沒有出生證明,她沒有被承認為世界上年紀最大的婦女。

傑羅尼莫出生在一個黑奴家庭,當時巴西還是一個君主國。她17歲的時候,巴西廢除了奴隸制,但她從未離開過自己的家鄉小鎮,替別人當了60年的保姆。在127歲的時候,她才第一次離開家門,看到了海洋。巴西在里約熱內盧為紀念廢除奴隸制而舉行的狂歡大遊行儀式上授予她世界上年紀最大的人的稱號。她的主人阿戈斯丁霍·居馬拉斯近年來一直在試圖讓《吉尼斯世界記錄》承認她為世界上壽命最長的女性,但未獲成功。「他們說教堂的洗禮記錄不夠,必須要有出生證明。」居馬拉斯不久前對記者說,「問題在於當時沒有出生證,尤其是奴隸。」

4最老的人有141歲。。。馬來西亞最近發現一位現年141歲的老人。馬有關當局已向《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提出申請,將他列為世界上最老的人。
這位老人名叫奧瑪,現居住在馬來西亞東北部丁加奴州首府丁加奴的馬尼甘榜日蘭。他有4名子女、96名孫子女和曾孫子女,全家四世同堂。目前,奧瑪仍能做一些家務。
根據《馬來西亞紀錄大全》記載,奧瑪生於1857年9月26日,現年141歲。

迄今被《吉尼斯世界記錄》認可的世界上壽命最長的人是法國的讓-卡爾門特,他在1997年8月4日去世時享年122歲。

人類壽命的極限到底是多少?這是人們最關心的話題之一,科學家們也一直在尋找答案。

盡管百歲老人仍然少見,人類的平均壽命(尤其是在發達國家)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一直在延長。但是這種趨勢能保持多久?科學家通過對實驗動物的研究,發現包括限制熱量攝入在內的一些方法可以顯著地延長它們的壽命。但是這些方法是否可以成功地應用到人類的身上,以及能延長多少壽命呢?一些科學家認為,至少人類活到100歲可以成為家常便飯。不過,即使是這樣,長壽也會帶來其他的麻煩,比如社會保險。

加拿大渥太華心臟研究中心主席羅伯茲表示,科學家曾認為,可能還需要100年,人類的壽命才能延長一倍。但多項研究成果已使科學家相信,這一時間將大幅縮短。他認為,50年內,人類的平均壽命就可達到150歲

另據英國《衛報》報道,長期從事人體衰老機制研究的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生物醫學家瓦爾特·隆哥教授發現,經過基因「修改」的酵母菌,壽命延長6倍!這項試驗創造了延長生物生命的最高記錄。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世界著名學術期刊《細胞》雜志上。

酵母菌是單細胞生物,可完整地詮釋細胞的老化機制。試驗中,研究者把酵母細胞中的兩個核心基因Sir2和SCH9去掉。Sir2基因通過抑制整段整段的基因組來控制壽命長短;SCH9基因主要控制細胞將營養轉化為能量,專門向細胞通告現在食物是否充足。如果生物體內缺乏這兩種基因,細胞就會「認為」儲備的食物即將耗盡,應該將主要的「精力」放在延續生命上,而不是繼續生長和繁殖。通過抑制Sir2和SCH9這兩種基因的正常工作,研究人員成功地將酵母菌的壽命由自然狀態下的1個星期延長到了6個星期。

科學家們已開始在老鼠身上進行此類試驗。試驗鼠在去除這兩種關鍵基因後,壽命明顯延長。如果按人類的平均壽命70歲來算,一旦可以將生命延長6倍,那麼人類豈不是可以活到400多歲?

現在已經發現了細胞的染色體頂端有一種叫做端粒酶的物質。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縮短一點,當端粒最後短到無法再縮短時,細胞的壽命也就到頭了。如果對端粒酶來個「時序倒轉」,細胞不就長生不滅了嗎?已經取得的成果有:使用納米技術,老鼠的腦細胞壽命被延長了3—4倍;使用轉基因技術,使血管內皮細胞的分裂次數從65次增加到200次以上,突破了「海弗里克極限」(即細胞分裂次數極限為40—60次)。

我們到底能活多久

正常人到底能活多少年?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視角考察,採用不同的方法所推算出來的年限是不同的。細胞分裂次數與分裂周期測演算法認為,人類壽命是其細胞分裂次數與分裂周期的乘積。自胚胎期開始細胞分裂50次以上,分裂周期平均為2.4年,從而推算出人類最高壽命至少是120歲。性成熟期測演算法推算,人類的最高自然壽命應是112—150歲。生長期測演算法推算,人類的自然壽命為100—175歲。懷孕期測演算法推算,人的自然壽命最高可達167歲。以上方法推算結果表明,人類正常的自然壽命都應該在100歲以上。

隨著人類環境衛生的改善、公共衛生質量的提高,人的壽命也在不斷延長。在4000年前的青銅器時期,人的平均壽命只有18歲。從青銅器時代到公元1900年的4800年間,人類的壽命估計約增加了27年。從公元1900年到1990年短短90年間,增加的幅度至少也有這么多。
問題2。最高的人
無可爭議的最高的人是美國人羅伯特·沃德洛,1940年他去世前的身高為2.72米,如果他能再多活一年,身高就會超過2.74米。世界上「真正的」(無病理原因的)巨人是安格斯·麥卡斯基爾,當他1863年在加拿大去世時,身高為2.36米。
美國目前最高的人是馬努特·博爾,身高為2.31米,他1962年生於蘇丹,現為美國公民,他曾在費城76人隊和其他籃球隊打過球。
英國目前在世的最高的人是克斯托弗·格林納,他身高為2.29米。
突尼西亞在世的最高的人是拉德胡阿尼·沙爾比,他於1999年4月22日至23日接受嚴格的測量,身高為2.359米。
最高的女性是中國湖南省的曾金蓮,她1982年去世時身高為2.48米。
桑迪·艾倫是在世的最高的婦女,身高為2.317米,她10歲時身高為1.905米,她目前的體重為209.5公斤。最高的夫妻是加拿大的安娜·哈南·斯旺和美國的馬丁·馮·布倫·貝茨,他們於1871年結婚時身高分別為2.27米和2.20米。

目前還活著的世界上最高的人,眾說不一,內蒙古的「喜順」是不是最高的?為什麼又能去申請吉尼斯,看看下面這一段自相矛盾的報導:

中國內蒙古有個外號「一號牧民」的高個,名叫喜順,身高2.38米,比籃球明星姚明還高12厘米(姚明身高2.26米),如今,湖北的高個更高,便是被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列位「亞洲第一巨人」的張俊才,1966年出生,身高達2.42公尺。他前日走在湖北武漢的街頭,鶴立雞群,引來眾多路人的圍觀。

去年媒體上說烏克蘭一位運動員身高2.53米,還有一些不同的報導,不能確認「喜順」是不是能夠算是活著的世界第一。
問題三。24歲的巴基斯坦人阿迪勒·艾哈邁德,身高37英寸(約合93.98厘米),成為世界上最矮的人。

根據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2004年的紀錄,印度人古爾·穆罕默德以22英尺(約合55.88厘米)的身高成為世界上最矮的人。但是德穆罕默德在1999年去世了,所以艾哈邁德現在是世界上最矮的人。
問題四。 從1958年有人第一次看到喜馬拉雅山雪人開始,我國科學家便開始對野人進行了探索,為了徹底解開中國野人之謎,國家成立了有史以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神農架科學考察隊伍。他們有沒有發現野人呢?2000年,又有遊客拍攝到野人的照片。野人真的存在嗎?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馮祚建教授提出了最強烈的反對意見。因為相信有野人的專家缺少一個基本的證據,那便是活體!而那些野人的目擊者難道都是在說謊嗎?

問題四

中央電視台前不久在《科學歷程》節目中特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袁振新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動物學會秘書長、北京動物學會理事長馮祚建做嘉賓,分別就中國「野人」之謎作答,可兩位科學家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袁振新津津有味地陳述他30多年的研究成果,言辭鑿鑿地說「野人」肯定存在;而馮祚建卻斬釘截鐵地駁斥道:「說『野人』的故事就同說鬼的故事差不多,『野人』是肯定不存在的!」那麼,究竟「野人」是否存在?讓我們聽聽這兩位專家自己是怎麼說的,我們大家都來判斷一下:

一、「野人」古籍上早有記載

在央視的屏幕上,觀眾看到袁振新坐在主持人對面似乎很得意。他真像說故事一樣繪聲繪色地向主持人講開了他所「經歷」的一切。袁振新說:我與「野人」已打了30多年交道。而且從周朝文獻上就查出,南方土著給皇宮進貢過兩頭「野人」,古籍上有時間、地點、人物,記得很清楚。而楚國人將「野人」稱之為「山鬼」,有關「山鬼」的詩中更清楚地描寫了其喜歡笑,躲在樹林里,害羞,見人就逃跑等特徵;《山海經》里則把「野人」叫做「玃、猩猩、狒狒」;宋熙寧年間,把「野人」叫做「反犬加雷」,因它聲音很大,住在皇帝後宮40年,常驚擾宮女,但衛隊又不敢逮它,它甚至還跑到妃子寢宮里去鬧事。袁振新還說,著名大學問家李時珍在他大名鼎鼎的專著《本草綱目》中也搜集古書清楚地記載了,有「野人」這條,不過當時是叫「狒狒、人熊、山都」。

二、「野人」最早發現在1954年,叫「雪人」

袁振新稱英國人是1954年在喜瑪拉雅山拍攝到「雪人」腳印,拍電影時攝影家也親見「雪人」是直立行走的東西,追蹤沒見著,只見其在雪地里留下的腳印。袁振新認為,其實「雪人」是生活在峽谷中,翻過峽谷時容易被人發現,所以「雪人」應稱為「林中野人」。袁振新說國內有人見到真實「野人」,是在1958年,次年獲重要發現,拿到實物。當時中尼邊境有氂牛被「雪人」打死,「我們找到毛,有人認為是熊,又像是少女頭發,結果到北京檢測都排除。證明目擊者講的是未知動物,是『雪人』」。

三、目擊者講的故事

袁振新還講了下面目擊者所說的故事:1974年,在湖北房縣,有個生產隊長在青龍寨一山坡上割藤,聽到背後有腳步聲。一回頭只見有隻兩腳直立的動物撲過來抓他,這時生產隊長翻過身來抓住其頭發,又用鐮刀砍其手。可中科院動物所派人調查發現是荒唐笑話。過了兩年,1976年,神農架林區有6位幹部在雲南開會,到半夜有位幹部的女兒發高燒,其中幾人就陪著開車回去。在開到凌晨1點在房縣與神農架交界處時,司機彷彿看到前方有個紅毛動物,汽車大燈一照,那東西半透明,肚皮大,前肢短,後肢高,臉長不是熊,大家不敢逮它。其中姓周的農林局長撿起塊石頭砸其屁股,它才跑了。從目擊者描述看像熊,神農架也有熊山之稱,這是否對人的錯覺?

四、蘇聯專家認為是巨猿後代

毛人、野人真的存在嗎?袁振新說,正好我們去調查時的地方,離發現「野人」處不遠,當時當地有個叫龔玉蘭婦女的說,有天她翻過山崖處,看見一紅樁樁很高,有2米多高,對她眯眯笑。她驚慌失措,那傢伙追她,龔玉蘭嚇得汗珠下來直喊「野人」!

7月19日黃萬波教授去調查,在「野人」蹭癢的樹干1.3米、1.5米處都分別撿到毛,與熊毛顯然不同。1959年開始懷疑是巨猿,當時蘇聯專家也對秦嶺發現的「毛人」發表看法,人為是巨猿。據當時調查隊有個化驗員叫樊井泉的,他曾與兩位房東老漢聊天。那兩老漢因窮共娶了一個老婆,樊問他們為何不養雞鴨?老漢們回答因為有「毛人」會來吃雞,還叫樊井泉黃昏時隨他們去看。後果然見到一母一小兩個「毛人」。樊回來很興奮,老漢告訴樊說小人已有7歲了。這些,蘇聯專家都詳細記錄下來,說很可能是巨猿後代。而著名古人類學家裴文中先生當年也在廣西山中研究第四紀動物化石,發現一般動物群都是開始小,後群體分布大,到最大時,環境變化最後滅絕,而巨猿是與熊貓平行發展,不是最大時滅絕。過去也曾從熊貓頭數看,認為熊貓滅絕了。結果後來在秦嶺發現了。古籍記載熊貓叫「貘獸、花熊、白熊,」在唐朝一太後墓里,還挖掘出過熊貓的頭骨。

五、袁振新說他曾與「野人」零距離

袁振新還曾任北京猿人遺址博物館館長,1976年參加了「野人」調查隊。他說和黃萬波教授一起曾聽說過另一件事:當時安陽公社何喜翠老師帶幾個孩子在海拔1400米的天子坪發現那傢伙(「野人」)在捋頭發,何老師看到後嚇得要跑,但那傢伙聽到後轉了一圈走了。復員軍人報告我發現「野人」腳印,我去看後看到很清晰。於是便走一段跟蹤一段,「它很鬼,我們走它也走,我印象最深是它跨過樹干時滑了一下,腳趾頭插進去。我們找到一根毛。但時近天黑,廖參謀說2個人對付不了。森林密,大黑山,但當時我們興奮得很,直喘氣、流汗。」1977年鄂北奇異動物考察隊去了,考察隊有100多人,有一戰士的槍還走了火,但考察沒有結果。後人們又在鐵爐溝,那很陡的坎附近,在一洞口看見有一大腳印,留下的糞便里有蛹殼、小動物毛。當記者問:為何沒見到一個「野人」的活體呢?袁振新答:當時我們有個神槍手叫袁裕塔,在距「野人」200米處觀察了「野人」兩個多小時,都沒有開槍,因當時湖北的陳丕顯書記和韓寧豐省長強調不許打死「野人」。當時房縣的老縣長魏庚亭、小學教師趙坦等有板有眼的320多人目擊到「野人」。而最新的「野人」照片是去年16個同去神農架的黃石旅遊者拍到的。

可那張照片展示出來後,在上面特地畫的箭頭上,人們還是很難看出「野人」的蹤影。

六、馮祚建指斥「野人」說是偽科學

馮祚建研究員則是帶著十分嚴肅的面龐坐在主持人姜勇面前的。他似乎很激動地說,這是科學與偽科學的問題,不存在學術的爭論,因為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所謂「野人」是根本不存在的,「說『野人』的故事就同說鬼的故事差不多!」

馮祚建說,1962年我們到西雙版納去調查,那裡的縣領導談起此事很平靜,認為從毛色和大小,從老百姓傳出的情況來看,就是長臂猿。因為60年代初長臂猿數量還很多。1974年湖北房縣有個生產隊長叫殷洪發,他說自己上山砍柴,聽到不遠有動靜,問後無人應答有繼續干。後一抬頭看見「野人」,於是殷一把抓住它的頭,砍它,「野人」叫疼,殷又抓頭發砍了一刀,拽下27根毛。6月中旬,房縣廻龍區一個飼養員叫朱國強,放牛時牛鼻子嗅出聲音,看見一個「野人」有1米多高,眼紅,全身紅毛,彎的指甲有1寸多長。朱用火槍去捅,「野人」拽住不放,因為槍口正好對著「野人」肚子,朱國強就一槍打進去,然後他自己趕緊跑回來。

馮祚建認為這兩個所謂遭遇「野人」的故事都缺乏起碼的科學依據。

七、馮祚建說目擊者描述缺乏科學依據

作為動物研究專家的馮祚建指出,這兩個故事中,「野人」共同點都是被動地站在人的面前。而動物的行為有覓食、護幼、配偶等多種行為,這些行為都是為保護自己,生存和繁衍。動物的本能是遇到野獸會主動出擊,而靈長類更會保護自己。所以上述兩個「野人」故事中的「野人」根本不符合野生動物的基本行為規律。那所謂的「野人」毛發,經切片掃描與有蹄類動物毛發一致,在殷洪發家十幾米處就有那動物的皮,這其實是一種當地常見的動物叫「獵羚」的毛。事隔25年後專家又去拜訪他,與他聊天,殷洪發才說當時是不想讓孩子亂跑,嚇唬小孩編出的故事。而朱國強當時地方有個官員李建也曾去訪問過他,他一時下不來台,我們後來分析朱國強也不會故意說假話,很可能是做了一個惡夢。但無論怎樣,我們不能用他們是貧下中農、基層幹部就不會說假話這種觀點去推測就有「野人」,我們需要科學的證據。就是說,如果確有「野人」,就不會是一兩個,而是一群,否則它們就不可能生存下來。如果確有「野人」存在,我們也一定能找到其活體,但近半個世紀來,卻沒有一例「野人」活體被發現,所以稱「野人」存在是無稽之談。

八、媒體又報:神秘「野人」再現神農架

真是無獨有偶,正當專家們在熒屏上唇槍舌劍時,神農架林區又傳來遭遇似人非猴動物的消息。有媒體報道稱:最近,神農架林區紅坪鎮副鎮長邱虎,紅坪林業站站長付傳金在近距離內見到了「野人」。以下的故事同樣和幾十年前一樣生動:

這天,神農架林區黨委副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朱詩章等黨政領導恰巧前往紅坪鎮檢查退耕還林還草工作。由於邱虎分管此項工作,接到通知後,他與付傳金連夜從相距百里的板倉坪趕往紅坪鎮。夜晚11點40分,當車開到距原橋洞溝公路附近約250米,付站長看到公路前方距車20米處有一個似人非猴的動物在直立行走,當車燈猛然照在它身上時,它急忙橫跨公路,飛快地向陰峪河方向的原始森林逃去;它揮動雙臂撥開樹木.發出又響又脆的聲音。只見它渾身長著灰黃色的毛,似枯黃的草,沒有尾巴;它大步橫跨公路時彎著腰,身軀肥壯,體重大約100公斤以上;從它一大步跨過公路的動作來看,十分機智靈活,幾秒鍾就消失了。

付站長開著吉普車往前又開了100米,當小車快要駛上209國道時,邱副鎮長突然醒悟了.莫非它就是人們常說的「野人」?於是,他對付站長說:「快將車開回去看看,如果真是野人就太好了!」當小車返回橋洞內,下車後,邱、付兩人果然發現了一些零亂的人形赤腳印,其中有兩只人形腳印十分清晰,顯然是「野人」橫跨公路時的那兩只腳印。

邱副鎮長當時用張開的手指比畫,腳印有兩手掌長,約40厘米,寬15至17厘米,四趾並攏,拇指外撇,與其他四趾的裂約70度;兩個赤腳印相距2至2.2米。付站長當即大聲
叫道:「就是剛才那傢伙留下的腳印,肯定不是熊.我到神農架工作這么多年專搞林業,對熊再熟悉不過了!」

九、林區區長說,人形動物由來已久

據神衣架林區黨委副書記、區長譚徽介紹說,神農架地區自古以來就有」野人」傳說。在這一帶,目擊「野人」的群眾多達數百人。

神農架林區宣傳部部長盧德鮮接受采訪時說,從許多人講述的情況來看,我們認為他們的確遇到了「野人」;從1994年秋至1996年4月,野考隊已完成了對神農架及鄂西北地區的初步摸底探險考察。涉及神農架、鄂西北20多個鄉鎮,近千平方公里范圍,走訪調查了一年多,獲得大量有關奇異動物(野人)及奇特自然現象的有關信息,並對一些相關信息進行了實地察看與考證,探險考察了一些神秘原始地區。通過認真研究分析,專家認為,「野人」這一奇異物種確實存在。

十、當地領導呼籲:查明未知物種刻不容緩!

譚徽說,從歷史發展而言,「野人之謎」已困擾我們人類幾千年,而現在科技發展,我們有責任將這一世界之謎揭開。從1976年椿樹椏看到「野人」,中科院派出第一支科學考察隊至今,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野考資料,而在這短短20餘年,又不斷有人與其相遇,不斷有新的發現。種種跡象表明,確有一種神秘的奇異動物與我們人類共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人類是從哪兒來的?這是人類從早期蒙昧時代就開始猜測的古老問題,然而直到今天,由干從猿到人進化系統學說存在化石上的缺環,科學家仍然無法描繪人類誕生過程的全部詳盡圖畫。

「野人」也許就是要回答這些問題的人類演化過程中的「活化石」,蘊藏著人類起源的奧秘,有待我們去揭開!

盧德鮮認為,目前,三峽大壩正在緊張施工中,建成蓄水指日可待。這勢必會形成新的區域性小氣候,神農架一帶的生態環境也很可能隨著發生變化。因此,對該地區未知物種應抓緊時間查明,這樣,不僅可使當地動植物資源的本底材料更加豐富充實,也可避免因環境變化所造成的遺憾。

十一、吳新智院士:我最先受命調查「野人」

不管人們怎樣對「野人」眾說紛紜,但我們不仿聽聽前不久來寧出席國際古人類科學考察年會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人類室主任的吳新智是怎麼對「野人『說的。吳院士在回答記者有關「野人」的問題時說:「在中國,我恐怕是最先受命調查『野人』的。不過到今天為止,40多年過去了,仍沒有發現確實依據,只是傳聞,但一直被媒體關注。」前不久,據說神農架當地政府還出面還舉辦了吸引遊客的尋找「野人」游活動,發給遊客麻醉槍彈等,為此,吳新智院士感到有必要說話以正視聽。

十二、長臂猿帶出了「野人」故事

吳新智院士說,1960年,當時在雲南西雙版納山區許多地方還保留著刀耕火種的方式。老鄉們年年燒荒,結果耕地離家越來越遠。後來有人傳說山裡有「野人」出沒,驚嚇鄉親們不敢前往種地。於是當地政府報到中央,中央有關部門就把任務交給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動物研究所和昆明動物研究所,我們8個人在兩所專家吳汝康院士和潘清華教授的領導下,在西雙版納密林中背著干糧走了幾個月,結果抓到兩只長臂猿,我們將其放在縣招待所門口讓老鄉辨認,原來所謂「野人」就是它們。到70年代,在神農架又有「野人」消息傳來,原來當地有位宣傳部長是北師大畢業的,他對此事很有興趣。並特地到北京找到動物所專家汪松前往查看,汪松去後發現沒有根據,予以否定。但那位部長還不情願,又找到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希望派人前往調查。吳新智院士當時是人類室主任,他相信汪松的判斷,沒有派人前往。

十三、破解「野孩」之謎

吳新智院士說,後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業務科又接到當地幹部發來的長達200多字電報,聲稱他們目擊了「野人」。於是該所一些同志決定出發去調查,經過幾個月的現場調查,並無所獲。以後有些人又成立了「野人」研究會,又有消息說發現了「野人」腳印,在樹幹上留下的毛發等等。不久後,有位上海的教師又去該地調查,他聽說當地有名婦女上山砍柴被「野人」強奸後生下一個「野孩」,腦袋很小而吻部突出,很像猿人,但已經去世。他掘出「野孩」的遺骨帶回上海,並發了消息說是臘瑪古猿的後代。新華社有位記者叫歐陽採薇看見報道後打算發英文稿,就徵求吳新智院士的意見。「當時我考慮這可能是病態的頭骨,就建議她讓在上海記者站的記者帶該頭骨去上海醫學院請教病理科教師,如果不是病態,可以考慮發稿。後來新華社沒有發稿。」幾年後考古研究所韓康信教授去上海看出該頭骨是患了 「小腦症」的後果,「野孩」之謎破解。

C. 中國院士84歲的叫什麼

陳可冀

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醫大師

「國醫大師」陳可冀教授是中醫學界唯一的中科院院士,84歲的他工作依然繁忙,但身體卻十分健康。對於保健和養生,他很有自己的心得。

陳可冀院士說:我從醫50年,就總結出了這樣一套養生口訣:

心態要調理:要養生來先養心;

飲食要注意:一姜一蒜能防病;

慢病要管理:補品不能隨意用。

▲ 晚餐不宜暴飲暴食。

口訣三:慢病要管理

補品葯品不亂吃,老人多用膏

陳可冀院士說,由於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缺少運動和醫療資源等因素,中國60歲以上的人,一半都有慢性病(高血壓,另外高血脂、冠心病、中風)。

陳可冀院士指出:中國的離退休人員,很喜歡買葯,甚至是隨意吃葯。其實,然這樣的「治」病方法並不科學,甚至越治越病。

人走向中老年,身體會有所變化:肝臟血流量減少,肝臟代謝毒素能力降低。常言道「是葯三分毒」,亂吃葯反而會加劇疾病。

對於保健品,陳可冀院士說:我自己是不吃保健品的。對我而言,最好的保健品就是姜和蒜,每天我都要吃一兩瓣。

我建議老年人多吃中葯膏方來調理,不要隨意購買葯店的葯物自己服用。

保持心態、多吃薑蒜、不亂吃葯,這3條口訣是陳可冀院士50年行醫總結下來的經驗,算得上是健康養生的無價之寶!

D. 95歲的崔昆院士捐款千萬,他最初的捐款原因是什麼

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人都在為錢財而忙碌一生,不過也確實是這樣,我們走到哪裡都需要花錢。沒有錢的生活很不好過,生活沒有保障,對於很多貧困家庭來說,他們的孩子甚至都交不起學費。但是有這樣一對夫妻,他們把他們自己畢生的財富都捐獻給了公益,這筆幫助了無數的貧困學子,幫助他們成人成才。

一、崔昆院士

崔昆院士在194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機械繫,之後的1951年至1954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班就讀。由於成績優秀表現突出,崔昆院士還被派到莫斯科鋼鐵學院進修,他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金屬材料專業人才。他的研究成果彌補了我國在這方面的不足,並令這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早在1997年,崔昆就當選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人稱“鋼鐵院士”。就算他的研究成果創造的經濟效益超過了2億元,但是在81歲還堅持寫書,歷時7年撰寫200多萬字,就是希望可以將自己的經歷以及所收集的資料整理出來貢獻給大家,為國家再做出一點貢獻。

E. 84歲的鍾南山院士,如今身材依然能碾壓「小鮮肉」,他有哪些健康秘訣

主要是規律的飲食和良好的飲食習慣及愉悅的心態來保持身材依然能碾壓“小鮮肉”。對於鍾南山院士,大家都知道他是2003年抗非典的功臣,事隔17年,他仍然是領軍人物,以84歲的高齡仍然堅守在崗位上,每天進行著高強度的工作。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雖然鍾南山院士已經84歲了,卻仍然可以一次做上十個引體向上。

所以,要想保持健康的身體和健康的身材,除了飲食規律和生活規律以外,還要保持愉悅的心情和充足的睡眠,因為充足的睡眠身體,身體能起到修復和臟腑排毒及養護身體健康的輔助作用。

F. 中國到底有沒有科學家院士研究天棉絲事業,我李宇是國際諾貝爾和平獎奔跑長壽生長冠軍,能有出路嗎

中國有很多的科學院來研究一些甜甜的事中也是很多的。

G. 鍾南山今年高壽

82周歲,到了2019年10月便是82周歲。
鍾南山,1936年10月出生,福建廈門人,生於南京。出身醫學世家,呼吸病學專家。1960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2007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榮譽博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抗擊「非典」先進人物。現任中華醫學會、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廣州市科協主席、廣東省科協副主席等職。主要從事高氧/低氧與肺循環關系研究。首批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先後擔任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主任委員,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吸煙與健康醫學顧問,國際胸科學會特別會員,亞太地區執委會理事。2016年6月1日,鍾南山榮膺第十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

H. 當選院士時最年輕的是誰

12月16日,2005年中國科學院評選結果揭曉, 經層層篩選,優中選優,一位年輕人———40歲的麻生明榜上有名,成了中國最年輕的院士。
這位年輕的院士,目前是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浙江大學特聘教授、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他的家鄉,是我市東陽巍山鎮的山區小村麻家村。我們與麻生明院士通了電話,並在22日這天到他的家鄉訪問了他的父親和同學。

「這只是小事情」

12月18日晚上,巍山高中華柯老師先掛通了麻院士的電話,向他表示祝賀,希望院士能常回家看看。華老師告訴他,他高中時的老同學孫敏霞和張立新大學畢業後一直在母校巍山高中教書,院士很是驚喜,即向他們表示問候。麻院士還深情地回憶起高中時的教師:教數學的壽乃方老師一身正氣,教語文的俞樹良老師書生意氣,教化學的沈茂潮老師無微不至,教英語的仇知白老師是杭州人……感慨很多。他說,出國留學前每年回家還常去看這幾位老師,如今他們年紀都大了,不知近況如何。麻生明聽說有沈茂潮老師的電話號碼,急切地記了下來。
對自己當選為中科院院士,麻院士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淡然處之,一再說:「這其實只是小事情,與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這些英雄相比,我這只能算小事情。」他說,當選院士固然是喜事,但這只是對自己的一種鞭策,他表示要把這當做科學研究上的新動力,潛心科學研究,多出成果,回報人民,回報社會。
次日晚上,記者也撥通了麻院士的電話,他第一句話就是對家鄉人的祝賀表示感謝,還一再推辭記者前往上海采訪,總說入選院士一事是小事情,希望媒體把他們當做普通人看,在科學研究中,他只是運氣比較好而已。記者問他覺得自己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他說應該是勤奮,還有機遇。
記者請他用比較通俗的語言描述一下自己的學術成就,他謙虛地反復地說不能算成就,只是成績。之後,他用盡量通俗的語言解釋自己的工作:「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金屬有兩種狀態———單質(如金子)和無機鹽(如氯化鈉),在通常情況下金屬催化性能都不高。然而,一旦通過配體與金屬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金屬絡合物,其物理、化學性質就會『大變身』,實現更優異的催化性能。我的工作,就是設計與合成絡合物,發展新反應,推動有機化學的發展,為未來葯物合成、材料化學提供基本工具。」
他說,他選擇這個領域的時候,它還是個「冷門」,現在已逐漸變成了國際熱點,他本人也因為解決了其中多個「瓶頸」問題而得以在這一領域順利開展科學研究。
說到他是中國目前最年輕的科學院士,麻生明笑笑說:「那是我的運氣比較好吧。」
真的是運氣好嗎?記者在打通麻生明電話之前,先聯繫到他所在單位的同事,他們都說,他是一位勤奮的科學家,晚上10點前,基本上都可以在辦公室或實驗室找到他,他的工作異常繁忙,基本上沒有休息日。可麻生明卻說:「我並不是一個工作狂。晚飯時分,我也會享受與家人在一起的溫暖時光;在浙江大學工作時,也會興致勃勃去爬學校附近的山,不知道休息就不知道工作嘛。」
對一個科學家來說,40歲就戴上了院士桂冠,的確有點年輕。「我想,這是學術界對年輕人的一種鼓勵。」麻生明說。未來何去何從?麻生明肯定地說:不會有太大變化。他喜歡有更多的時間靜靜思考一些問題,喜歡與學生討論最新的實驗現象,更期待每時每刻都有新問題、新發現。

「他從小愛讀書」

麻生明1965年出生於東陽、嵊州兩市交界的山區———巍山鎮麻家村。村莊很小,處於大山之間,山道彎彎,交通不便,離巍山鎮有15公里路。
我們來到麻家村,這里很安靜,中午時分,村民都在屋前邊曬太陽邊吃午飯。麻生明的父親麻新偉已經72歲了,這兩天成了村裡的公眾人物,整天笑呵呵的。麻家的房子只有一間,很舊,麻新偉說,1959年家裡遭過一次火災,房屋燒個精光,後來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將一間房造回去,背了一大筆債,勉強可住一家人,才結婚成家。1965年生了兒子麻生明,9年後生了他的妹妹麻敏芳,兩個孩子讀書後,家庭負擔更重了。孩子讀書都很好,但因為家裡窮,女兒就只讀到初中畢業。
麻新偉非常樸素,只讀過兩年小學,但他頭腦很好,一直擔任村裡的會計。「他心算比打算盤還快呢。」村裡的人說。麻生明的母親雖然去世11年了,但在村裡人的印象里也是個聰明的人,她沒有文化,卻很會心算,買東西、賣東西從來沒有錯過。
麻生明是在困境中度過童年的。在父親和麻村人心裡,他是個誠實樸素的孩子,也是個懂事的孩子,很樂意做家務勞動,砍柴、挑柴、劈柴,都搶著干。即使長大以後,博士畢業後暑假回家割稻子,也保持著農民本色,笠帽沒戴就下田割稻,一句多餘的話都沒有。家鄉人說:「正是這樣艱苦磨難,造就了他。」
他家的隔壁鄰居麻允初是麻生明的小學老師,他自豪地對記者說:「我是他的啟蒙老師。」他說,麻生明小時候最喜歡讀書,每門功課都很喜歡,從不和別的孩子打架,也不太愛玩,但也是個有脾氣的人,心裡認準的事情總是很堅決。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麻生明先在麻家小學就讀,又在胡村初中就讀,1979年考上巍山高中。在讀書期間,他很節儉,不該花的錢堅決不花。麻新偉回憶說,除了學費和書費外,麻生明從來不向父母親討零花錢。有時,父親給他兩角錢,他就非常高興,總是存起來買資料。
對父親來說,麻生明是個孝順的兒子,每年春節都要回老家住一兩天,有時暑假也回來一次,每次都帶著手提電腦,除了看望親友就不停地工作。他總是對父親說要好好保重身體,每年還接父親到上海家中住段時間。他博士畢業後有村裡人和他開玩笑:「你博士畢業總要找個漂亮老婆吧?」麻生明說:「要漂亮干什麼?只要對父母好就行了。」
我們在麻家村的麻家家譜《柏溪麻氏宗譜》的序言中看到麻家祖先在這里定居的時候,就「好讀書如諸葛孔明,不求記憶,如陶淵明,不求甚解,家徒壁立,曰富以吾仁,擁書萬卷,古人擬諸萬戶侯,非虛語也」。而且,在麻家的祖先中,曾有個叫夔卿的人當過大理寺卿和翰林院學士。
麻家村人崇尚讀書的風氣,使得這個不到500人的小山村出了不少人才,村支書告訴我們,從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麻家村已經出了50多個大學生,留學生也有好幾個。村裡人把孩子有出息當做是最光榮的事情。

專吃博士菜的書生

1981年,麻生明考上巍山中學,回家一次就要來回走近40公里山路,還要挑著書本、衣服、糧食等二三十公斤的東西。父親說,那時吃的主食是六穀(玉米)換來的米、馬鈴薯、番薯,兒子從來不挑肥揀瘦。菜則完全靠乾菜當家,就是現在人說的「博士菜」。同學回憶說,麻生明常常帶來的是生乾菜,連油星也沒一點,在食堂里一蒸,就下飯,飯吃得很快,有時說飯是什麼味道都不知道,他吃這么快是為了趕快回教室里讀書。
巍山高中副校長、高級教師孫敏霞是麻院士的同班同學,她對我們說:麻生明當年個子矮小,穿著很樸素,沉默寡言,朴實憨厚,學習專注,很少與人爭論,想不到20多年後他有了如此輝煌的成就。
該校教師張立新說,在巍山高中讀書時,麻生明時間抓得很緊,他一大早就起床,洗臉水和刷牙水總是在頭天晚上就先准備好放在床下,這樣可以節省打水的時間,洗完了就抓緊時間記英語單詞。他的數學很好,特愛做難題,深得數學教研組長壽乃方老師的賞識,曾稱他是必將在科學領域作出貢獻的人。麻生明後來只要在國內,每年都去看望壽老師,在美國留學時還常與他通信。張立新說,他相信,壽老師對麻生明的影響很大。1992年暑假,他在學校遇到麻生明,麻說將要赴瑞士讀博士後,來看望班主任沈茂潮老師、壽乃方老師,結果只有壽老師在,他們與壽老師在校門口的紅巍大橋上合了影。
1982年,麻生明考上了杭州大學化學系,他從家裡只帶了90元學費,年年都獲得學校獎學金,加上學校每月15元的補貼,勤工儉學,減輕家庭負擔。張立新也在杭大讀地理系,在他的印象里,麻生明除了學習之外從沒有娛樂活動,還保持著中學時代勤奮讀書的習慣。「16日那天,我聽說我們學校有位姓麻的校友當選了科學院院士,我就想到一定是麻生明,果然是他。」張立新激動地說。
麻生明院士在電話中也說,他一直對母校懷有感激之情,雞年春節還特地悄悄地從母校門前走過,如今學校已經大變樣。他在校讀書時,走進校門是兩排大樹,還有很多竹子,環境幽靜。原來校門口有一條小道,走過古色古香的庚樓街,就到大街,現在,舊樣子已是盪然無存了。
我們打通了麻生明高中班主任沈茂潮老師的電話,他高興地說,麻生明在高中階段的學習成績並不是班裡最好的,大約是中等偏上,但他的學習精神很突出,很好奇,最大的特點是能吃苦、勤奮,沈老師曾經在麻生明的筆記本上看到過他摘抄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那句著名的話:「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當做自己的座右銘。他當時很感慨,認為麻生明志存高遠。沈老師說,麻生明學習很講究方法,特別注重預習,總是學到老師的前面去,沒有講到的東西,他往往已經自學過了,所以,他是帶著問題聽課的。因為來自山區,他英語基礎不好,就抓緊一切時間學,每堂課下課後都跑到走廊上背單詞,晚上總要人催才會去睡覺。麻生明在留美期間曾和沈老師通過幾封信,他不服輸的個性越來越明顯,經常對老師說:「我非要拿出成績不可。」
每當取得一項科技成果,麻生明就想起家鄉給他的力量。他總是深情地說,是故鄉東陽哺育了他。

最年輕的院士

麻生明主要從事聯烯化學,多中心反應及選擇性(區域和立體)偶聯反應及方法學在目標分子全合成中的應用的研究。重點集中在有特定意義的分子的立體選擇性尤其是光學選擇性的合成。他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聯烯/炔丙基金屬物種參與過渡金屬催化的偶聯反應生成炔烴的反應模式及脫鹵鈀化形成卡賓的反應,推動了有機化學的發展,為未來葯物合成、材料化學提供了科學基礎。
至今,他已在世界著名化學期刊上共發表研究論文107篇,申請了中國發明專利13項,已授權6項,撰寫專著5部和章節2章。2003年以來,任國際刊物Tetrahedron Lett. 和Tetrahedron兩家雜志的senior referee。
他1992年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同年被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並到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ETH)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一年後又到美國普渡大學(Pure University)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我們發現,他在這幾年的博士後階段就在國際上發表論文40多篇,還獲得了傑出青年基金資助,獲得中科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獲得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97年,他回國從事科研工作,在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當研究員,兩年後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十大傑出青年、浙江大學教育部長江計劃特聘教授,獲得上海科技進步一等獎。今年4月6日,他作為6名科學家之一獲得了「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
記者注意到,麻生明每年在國際上發表的論文都有十幾篇,有的年份竟發表20多篇。他主要從事聯烯化學,他發現了立體化學控制開關、碳-碳雙鍵的長距離「移走」、催化劑中金屬對碳-碳斷裂的完美調控等。他的院士感言是:「知足常樂,知不足常進。」他就是個常常「知不足」的人。
1997年,他從美國讀完博士後回國,出人意料地選擇了一個「冷門」領域———聯烯化學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這類化學結構一向以不穩定著稱,因此也看不見有多大應用前景,在有機化學界並不看好。想不到,正是這個「冷門」,培育了一位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最年輕的科學院院士。

I. 院士回應一針續命是怎麼說的

前幾天,#中國富豪烏克蘭續命記# 這一話題在社交平台刷屏。

四位富豪在中介公司的組織下,遠赴烏克蘭接受「胚胎幹細胞治療」,試圖抗衡自然規律,用錢去買健康買長壽。

一針的價格將近60萬,他們願意花400萬年輕30歲,不在乎沒效果,只要沒副作用就行。

近些年以來,伴隨著「幹細胞」這一概念的產生,與之相關的各種幹細胞療法就層出不窮,「幹細胞美容」、「幹細胞抗衰老」等等;真假難辨,到底什麼是幹細胞,什麼是幹細胞治療,聽聽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所長、周琪院士的解讀。

5月20日,在國家動物博物館舉行的2018全國科技周「科學之夜」活動上,周琪院士為到場的小觀眾和科普愛好者舉辦了一場名為《神奇的幹細胞與細胞治療》,對「60萬一針」這一熱點問題進行了正面回應。周琪院士在講座中回應要點如下:

相關管理與宣傳亟待加強

自古至今,人人都有長生不老的夢,希望延緩衰老、延續生命,更有人稱幹細胞可以治療糖尿病、腎病等各種疾病。

看看美國怎麼做的,大家知道美國食品葯品管理局(FDA)一向監管很嚴,對幹細胞市場也是如此,隨便找幾個例子:

2011年,加強臨床監管的政策;

2016年,強制性管理幹細胞市場;

2018年,FDA要求對美國幹細胞診所及加州細胞治療中心未獲得監管部門批准而銷售之幹細胞產品發出永久禁止令。

▲ 骨髓移植 1990年 胚胎幹細胞 2007年 克隆和iPS 2012年

生命的起始和發育

人是如何從一個受精卵變為完整的個體的?大家都知道十月懷胎,從一個細胞變為一個胎兒再長大為一個成人,是成千上萬的細胞分裂增殖的結果,這是個很神奇的過程。

為何大家都長得不一樣?這個更神奇,每個人都長成了一個復雜的個體,起始都是源於一個細胞,說明這個細胞中包含了所有的組織器官臟器的所有遺傳信息,可以變為身體的組織和結構。

那什麼是幹細胞呢?

幹細胞分為三種:

一種是大家熟知的臍帶血幹細胞,嬰兒生下來之後保存臍帶血,目前的研究進展來看,臍帶血幹細胞只能支持一個30公斤體重的人,如果成年人有需要,在現有條件下是難以支撐生長發育和治療的;

這種出生以後產生的,臍帶血幹細胞和毛囊幹細胞、皮膚幹細胞一樣,叫成體幹細胞;

另一類是來源於早起胚胎的,即還沒有發育成胎兒、沒有在母體子宮中種進去的時候,從早期胚胎中分離出來的,叫胚胎幹細胞;

介於這兩種之間的這個過程中的就是懷孕期間的細胞,也就是烏克蘭診所中使用的幹細胞。

它實際的名字叫流產胎兒的幹細胞,在烏克蘭是合法的。在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是違法或者違反倫理的做法。

為獲得胎兒細胞而懷孕流產是違法的,也是違反倫理道德的,我國近期也會對知識產權進行修正,對流產胎兒來源的幹細胞的獲取和使用將不授予專利。

目前對早期的胚胎幹細胞和成體幹細胞包括臍帶血幹細胞的研究,是允許開發成為產品和葯品的;

閱讀全文

與院士長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東華老年大學2020春節招生 瀏覽:503
寶寶2歲體檢驗血是什麼項目 瀏覽:671
70歲老人補液體鈣 瀏覽:21
重陽節簡筆圖 瀏覽:977
今日新鮮事農村養老保險 瀏覽:845
河北邢台養老保險 瀏覽:143
日本長壽冠海棠花爛根怎麼辦 瀏覽:716
寶山區有哪些養老院 瀏覽:367
衛生防疫體檢什麼項目 瀏覽:958
玉樹扦插成活後怎麼養生長快 瀏覽:420
長壽老人晚上吃什麼晚飯好 瀏覽:147
外資企業管理崗可以50歲退休么 瀏覽:20
河南省養老金交夠20年 瀏覽:379
上海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今年增資 瀏覽:993
父母都不會游泳怎麼辦 瀏覽:947
養老保險交800是什麼基數 瀏覽:779
浙江城鎮職工養老金計算公式 瀏覽:582
杭州市養老金標准 瀏覽:923
味語養生壺如何使用 瀏覽:187
70歲的人喊阿姨 瀏覽: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