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白」 「本」「末」各代表多少歲
年齡稱謂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發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束發: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後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發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花甲:指60歲。
以天乾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發服戎,功成皓首。」
黃發: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發台背」。老人頭發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台背」,「台」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古代年齡稱謂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我不太清楚您所說的白本末是哪裡來的,可能,白就是指白首吧,本和末真不是太清楚,請恕我孤陋寡聞了,不好意思啊!
❷ 何謂「朝枚之年」
自古以來,我國對嬰、幼、少、青、壯、中、老各個年齡的稱謂,真可說是名目繁多,雅緻有趣.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深圳特區報》
古代年歲的別稱 楊權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發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
束發: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後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後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發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花甲:指60歲。
以天乾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發服戎,功成皓首。」
黃發: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發台背」。老人頭發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台背」,「台」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也談古代年歲的別稱 黎煒
看了《讀者文摘》1983年第一期刊登的楊權同志寫的《古代年歲的別稱》一文,很感興趣,也摘抄一點來湊趣。
湯餅之期:嬰兒出生三朝,稱為「湯餅之期」。
語出劉禹錫《送張盥詩》。
初度:指小兒周歲。
語出清代文學家程允升《幼學故事瓊林》。後來亦泛指生日為「初度」,如六十歲生日稱為「六十初度」。
齠齔:指兒童。
語出《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齒……」
教數之年:指兒童九歲.
外傅之年:指兒童十歲。
舞勺之年:指兒童十三歲。
以上皆出自《記》。
破瓜之年:指十六歲女子。
這是舊時文人將「瓜」字拆為二八字以紀年。《通俗編·婦女》:「宋謝幼詞:『破瓜年紀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破瓜之年」亦謂六十四歲。《通俗編》又雲:「若呂岩贈張泊詩:『功成當在破瓜年』,則八八六十四歲」。有室之年,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結婚之年。語出《禮·曲禮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歲。
杖鄉之年:指六十歲。
杖國之年:指七十歲。
杖朝之年:八十歲。
以上稱謂,皆出於《王制》。
下壽:六十歲。
中壽:八十歲.
上壽:一百歲.
以上稱謂,出於《莊子》.
花甲重開:一百二十歲.
古稀雙慶:一百四十歲。
此外,還有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稱為「耆老」,八十歲以上的人稱為「大耋」。亦有泛稱老人為「龍鍾」、「潦倒之年」的。《廣韻》:「龍鍾,竹也,老者如竹枝搖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顛倒阻滯,如人之遭際,故雲。」
❸ 90歲古代人稱什麼
垂髫、總角、黃口:借指幼年兒童。「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源記》)「這院子上也有四五個才總角的小廝,都垂手侍立。」《紅樓夢》「古之伐國,不殺黃口。」《淮南子》
幼學:指十歲。「人生十年曰幼學。」《禮》
豆蔻年華:女子13歲。「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杜牧《贈別》)
舞勺之年:13~15歲。「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禮》
束發:男子15歲。「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大戴禮》
笄、及笄、笄年、上頭:女子15歲。女子成年許嫁舉行笄禮。「女子成年,十有五而笄。」《禮記》「年初十五最風流,新賜雲鬟便上頭。」《花蕊夫人》
冠、加冠、弱冠:男子20歲。二十體猶未壯,故曰「弱」;男子二十行冠禮,故曰「冠」。「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論語?先進》)「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王勃《滕王閣序》
而立之年:30歲。「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論語》
不惑之年:40歲。「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論語》
知命、知天命、知天命之年、知命之年、知非之年、半百、艾服:指50歲。「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論語》「及年愈艾服,任隆台袞。」《王褒》「耆艾修之。」《國語?邵公諫厲王彌謗》
花甲、花甲子、平頭甲子、杖鄉之年、耳順之年、耆:指60歲。「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唐事紀事》「火銷燈盡天明後,便是平頭六十人。」(白居易《五八除夜詩》)「六十杖於鄉。」《禮》「六十曰耆。」《禮記》「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荀子》
下壽:60歲以下。「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莊子》
古稀(希)、致事之年:70歲。「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草堂詩箋》)「大夫七十而致事。」《禮》
杖朝之年:80歲。「八十杖於朝。」《禮》
中壽:80歲。「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莊子》
耋:70~80歲。「以伯擺動耋老,加勞。」《左傳》
耄:80~90歲。「八十九十日耄。」《禮》「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曹操《對酒歌》)
鮐背:90歲。「善養食者,鮐背鶴發成童兒。」《柳先生集》
上壽:90歲以上。「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莊子》
期頤:100歲。「百歲為生人年數之極,故曰『期';此時起居生活待人養護,故曰』頤『。」「百年日期頤。」《禮》
長年、斑白、黃發、蒼顏:指老年人。「景公游於壽宮,睹長年負薪而有飢色。」(劉向《說苑?貴德》)「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陶淵明《桃花源詩》)「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源記》)「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歐陽修《醉翁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