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90歲F1

90歲F1

發布時間:2020-11-28 18:48:05

❶ 求F1的歷史

F1的發展歷史
1車隊資料1車隊資

-- 卡丁車的歷史與發展
卡丁車是英文KATRING的譯音,意為微型運動汽車,起源於50年代末的美國。它的結構極其簡單一個車架,一台兩沖程發動機,四個獨立車輪便構成了卡丁車的全部。因其具有易於駕駛,安全而又刺激的特點,所以迅速風靡世界,可以貼切地將之喻為賽車運動中的「卡拉OK」即男女老少無論是否會開汽車都可以開卡丁車。

<><>卡丁車分無級變速和帶檔兩種,日本雅馬哈公司還專門為兒童設計了一款K30卡丁車,7歲的兒童都可以駕駛它,卡丁車又分普及型和競賽型兩種,普及型又稱「休閑型」,這種車的速度並不很快,最高時速80公里/小時,不需要有駕駛執照。而競賽型卡丁車的時速可達130公里/小時,由於其底盤極低(離地僅4厘米),所以車手感覺到的相對速度會比實際速度高2—3倍,也就是說感覺時速為300公里/小時,特別是在彎道上會產生3—4倍於重力的橫向加速度,令車手體驗到一般賽車達不到的樂趣。

<><>正是卡丁車具有結構簡單,安全性高而又極具競速特性,因此在歐洲及日本等國家極為普及和流行,大部分世界著名的F1車手如:巴西車王塞納,法國名將普羅斯特,德國車手舒馬赫,芬蘭飛人哈基寧,日本名將岡木虎之介都是由駕駛卡丁車開始,步入車壇。所以卡丁車又被喻為「F1的搖籃」。

F1的第一次正式比賽是1950年的英國silverstone大獎賽,當時英國皇室親臨觀看,義大利車手Giuseppe Farina贏得第一個F1大獎賽冠軍,同時他也是當年的車手總冠軍,即F1歷史上第一個車手總冠軍獲得者。

1951年,F1出現了一位真正的車王,Juan Manuel Fangio,阿根廷車手,5次獲得車手總冠軍(1951,54-57)。不可思議的是,他是38歲才參加一級方程式比賽的!

1958年,Cooper-Climax賽車首先採用了後置發動機的設計,是F1歷史上的一次技術革命。圖上是Stirling Moss正在駕駛一輛後置發動機的Cooper賽車。

車王Fangio後的1958年賽事,呈現出幾位英國車手群雄競爭的局面,年終排名前四位都是英國車手,包括Mike Hawthorn,Stirling Moss等。另外,F1開始設立「年終車隊總冠軍」也是在1958年。

總之,無論道路多麼坎坷,50年代的F1已經不再屬於早期賽車運動,採用FIA專門制定的比賽規則——「一級方程式」,F1開始了大踏步的前進。

60年代是F1的一個重要轉折期,F1脫離了稚氣。

首先看技術方面,僅僅兩年時間,後置引擎就被各車隊廣泛使用。這時候,Cooper車隊的後置引擎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獲得了1959,60兩年的車手總冠軍和車隊總冠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整個60年代,除了Ferrari的兩個車手總冠軍,幾乎是一個英國車隊和英國車手的時代,車隊包括BRM,Lotus,Brabham-Repco,車手包括Clark, Graham Hill,Jachie Stewart,John Surtees。其中John Surtees是一個既獲得過F1世界冠軍,又獲得過摩托車世界冠軍的人。

Colin Chapman的設計天賦使Lotus車隊逐漸成為一支夢幻車隊,Lotus車隊1967年首先使用了雙座4氣門發動機(DFV engine),這種發動機後來統治了整個70年代。另外,60年代時,Lotus車隊在空氣動力學方面也處於的領先地位,現在的下壓力理論就是從那時建立的。

60年代,比賽的事故開始增加。關於這一點,我們看看兩界世界冠軍Jim Clark的60年代。1960年,他開著一輛濺有當場死亡的英國車手鮮血的賽車沖過Spa的終點。1961年義大利大獎賽上,他與Trips(German, Ferrari)相撞,使Ferrari車撞進人群,Trips和14名觀眾死亡。1968年,這位無可置辯的世界冠軍在Hockenheim的一次練習賽中死亡。這一切,使人們從根基上開始質疑F1這項運動,引發了很多思考。

同樣1968年,Lotus賽車印上了金樹葉香煙(Gold Leaf cigarettes)的宣傳廣告,這是F1歷史上第一次引入商業贊助。

70年代使F1逐漸走向成熟

首先,70年代的一系列賽道事故使安全問題得到了異常重視。

1970年的車手總冠軍Jochen Rindt是F1歷史上唯一一位死後的世界冠軍。

另外,1973年,由於不忍接著看更多的賽道悲劇,Jackie Stewart決定把他的第100次大獎賽Watkins Glen大獎賽作為他的告別賽。但是似乎別有寓意的,Francois Cevert在這次大獎賽的練習賽中死亡。結果,Stewart領導掀起了F1歷史上第一次「安全革命」。

這次安全革命使F1的賽車、賽道和車手裝備等,都從安全形度進行了審查,論證,改進。

在人們眼中,Jackie Stewart不僅獲得了3個車手總冠軍,似乎更重要的是,他給F1帶來了安全意識。

70年代的另一件大事要從1976年代的世界冠軍James Hunt說起。James以他花花公子的作風,開始吸引世界的目光。F1開始受到世界媒體的關注,從此以後,F1的著名車手們,也都成為了聚光燈下的明星式人物。

這里不得不提到現在F1的掌門人Bernie Ecclestone先生,因為正是他去和電視傳媒談判F1的比賽轉播的,並親自落實了各項細節,從而把F1比賽的現場畫面送入千家萬戶。Bernie將電視轉播引入F1,無疑給F1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F1的商業運作逐漸成熟起來。

從技術方面看,1977年,F1出現了又一次的技術革新。Renault車隊引入了渦輪增壓式引擎。F1從此出現了渦輪增壓式與自然進氣式發動機並存爭霸的局面,直到1988年渦輪增壓發動機被禁止。

80年代——最激烈的競爭

F1的80年代是一個空前的偉大車手雲集年代,包括了巴西人Nelson Pequet,Ayrton Senna,法國人Alain Prost和Briton Nigel Mansell。他們之間展開了最激烈的爭奪。比賽精彩不斷。

車隊方面,由Prost和Senna駕駛的Mclaren賽車贏得了80年代裡的5個車手總冠軍和4個車隊總冠軍。特別是1988年,也是Senna的第一個車手總冠軍年裡,Mclaren驚異地贏得了16個分站賽中15個冠軍!Ferrari車隊贏得了1988年的Monza大獎賽的勝利。而車隊創始人Enzo Ferrari在幾周前剛剛去世。

90年代以後——現代F1

90年代的F1,是科技飛速發展的時期。1993年,Prost最後一個車手總冠軍年裡,他駕駛的Williams-Renault賽車是F1有史以來最先進的賽車。賽車裝備了輪胎反抱死系統,循跡控制系統還有電子控制的懸吊系統。

但1994年Senna的死則引發了F1的第二次「安全革命」,FIA禁用了以上用以提高車速的駕駛輔助系統,F1賽車又回到了原來的基本構造。

Senna死後,國際汽聯一年一次的安全評估項目啟動。以後FIA的制定規則都非常重視安全問題,很多規則的制定是為了降低車速。如1999年規定在乾地輪胎加開四條凹槽,從而減小輪胎抓地力。另外,提高安全的科技研發也出現成果。車手頭頸保護系統(HANS)就是一個例子,已經在2003賽季使用,受到車手、車隊的好評,而且事實上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Senna走後,德國車手Michael Schumacher逐漸成為了F1的新車王。他在加入F1的第四年上(1994)獲得了第一個世界冠軍。95年為Renault車隊衛冕成功。1996年,他轉入狀態不是很好的Ferrari車隊,並終於在2000年為Ferrari車隊贏得了時隔21年的世界冠軍,紅色戰車再次開始了傳奇的戰績。今天的Schumacher已經是5次世界冠軍得主,分站賽冠軍次數達到64次,超過以前所有車手的戰績。他以後的每一次勝利都等於在改寫F1的歷史。

縱觀F1走過的50來年,智慧、勇氣、冷靜、堅持、挑戰、激情、夢想、成功、失敗交織其中。賽道上的歡喜、失望、競爭、投入吸引著人們的眼光。而F1的迷人與危險又是它永恆的矛盾……(Ocean)

一級方程式車隊的歷史故事
自1950年創辦F1錦標賽以來,幾乎每個賽季都會有一支車隊退出,他們的空位總是會很快的被其他車隊補上。因此從開賽到現在,至少有97支車隊在這個舞台上展示過他們的風采,到1995年,僅有12支車隊被保留了下來,也就是說在這些年中,有85支車隊被淘汰了。

在創建初的F1大賽中,參加比賽的車隊有一半是來自英國和義大利的,到了1965年,參賽車隊則幾乎全是這兩個國家的了,可以說他們幾乎已經壟斷了車賽,幾乎也同時包攬了每次比賽的榮譽。

對於F1比賽來說,能不被淘汰本身就是一種勝利。布拉海姆隊在獲得1983年的世界冠軍後,就消失了近10年;弗蘭克威廉姆斯在70年代,為了支付員工的工資,被迫賣掉他的全部私人財產的事,相信人們也不會忘記。組建一支車隊的費用是相當高的,贊助商也往往只贊助那些戰績較好的車隊,因此可以說車隊的兩極分化是較為明顯的,自1988年以來,只有法拉利、麥克拉倫、威廉姆斯、貝納通這4支車隊取得過勝利。

恩佐.法拉利——法拉利車隊的創始人法拉利車隊是自創辦世界錦標賽以來唯一的一支至今還參加比賽的車隊。恩佐直到他90歲快去世的時候,還牢牢地控制著這支「飛毛腿」,而且直到今天,他的思想仍深深影響著法拉利,從沒改變。

布魯斯.麥克拉倫——麥克拉倫車隊的創始人他28歲首次參加比賽,1986年駕駛一輛刻有他名字的賽車取得了他最後一次的勝利。1970年6月2日在古德伍德遇難,但直到今天,他的名字仍然名聲顯赫。

弗蘭克.威廉姆斯——威廉姆斯車隊的創始人最早他是一名賽車手,之後曾創辦過好幾個一級方程式車隊,1977年組建了威廉姆斯大獎賽工程有限公司。他在度過了缺乏資金的困難時期後,終於在1979年與克雷.雷格佐尼取得大獎賽的勝利,並於1980年與愛蘭.瓊斯獲得了第一個世界冠軍的稱號。從此以後,威廉姆斯這個名字一直出現在F1排名的前列。

隊徽:所有一級方程式車隊都會根據自己隊的名稱及特點設計具有本隊特色的隊徽。例如法拉利的躍馬,聞名於世界,它曾是世界大戰中一名被擊落的義大利飛行員的紋章。對於恩佐-法拉利來說,這也可以算是他對死者表示敬意的一種方式。

❷ F1的歷史

F1是一級方程式賽車的簡稱,它的英文全稱是FORMULA ONE。
Formula one 官方網站 http://www.formula1.com/
發展歷程
F1世界錦標賽由國際汽車聯合會於1950年第一次舉辦,每年舉行一次。英國人埃克萊斯通是其「掌門人」。參賽選手按積分多少決出當年的F1車手總冠軍,車手總成績最高的車隊則獲得年度車隊總冠軍。
方程式賽車是由本世紀初的場地賽車派生出來的。方程式賽 車分3個等級:三級方程式、三公升方程式和一級方程式。一級方程式是方程式賽車的最高境界。
一級方程式賽車對車手的要求十分嚴格,必須是取得三級方程式和三公升方程式駕駛執照,且身體素質非常好的專業運動員才能成為一級方程式賽車車手。國際汽聯每年頒發的一級方程式「超級駕駛執照」不會超過100張。
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車速最高可達370公里/小時(2004年)以上,平均速度是200—250公里/小時。歷史上也曾有人製造出時速在500—1000公里之間的賽車,但是,這么高的時速只能在瞬間產生,且這種賽車不能批量生產也不能常年使用,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汽車。所以,只有一級方程式賽車才是真正的速度之王。
目前,被稱為「三大車隊」的F1車隊是義大利的法拉利車隊、英國的邁凱倫車隊、德國的寶馬索伯、法國的雷諾。(08年)一部賽車的製造成本在480萬元人民幣以上。
其實,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已有多個極具盛名的賽車場,但那時的賽事因參賽車輛不多,因而對參賽者無嚴格的限制。50年來,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引擎規格不斷有大幅改變,到1986年自然吸氣引擎被禁止,一級方程式車壇全力發展渦輪增壓引擎。後因渦輪增壓馬力太大,被國際汽聯在1989年停用,以3·5公升的自然吸氣引擎取代F1的第一次正式比賽是1950年的英國silverstone大獎賽,當時英國皇室親臨觀看,義大利車手Giuseppe Farina贏得第一個F1大獎賽冠軍,同時他也是當年的車手總冠軍,即F1歷史上第一個車手總冠軍獲得者。
1951年,F1出現了一位真正的車王,Juan Manuel Fangio,阿根廷車手,5次獲得車手總冠軍(1951,54-57)。不可思議的是,他是38歲才參加一級方程式比賽的!
1958年,Cooper-Climax賽車首先採用了後置發動機的設計,是F1歷史上的一次技術革命。圖上是Stirling Moss正在駕駛一輛後置發動機的Cooper賽車。
車王Fangio後的1958年賽事,呈現出幾位英國車手群雄競爭的局面,年終排名前四位都是英國車手,包括Mike Hawthorn,Stirling Moss等。另外,F1開始設立「年終車隊總冠軍」也是在1958年。
總之,無論道路多麼坎坷,50年代的F1已經不再屬於早期賽車運動,採用FIA專門制定的比賽規則——「一級方程式」,F1開始了大踏步的前進。
60年代是F1的一個重要轉折期,F1脫離了稚氣。
首先看技術方面,僅僅兩年時間,後置引擎就被各車隊廣泛使用。這時候,Cooper車隊的後置引擎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獲得了1959,60兩年的車手總冠軍和車隊總冠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整個60年代,除了Ferrari的兩個車手總冠軍,幾乎是一個英國車隊和英國車手的時代,車隊包括BRM,Lotus,Brabham-Repco,車手包括Clark, Graham Hill,Jachie Stewart,John Surtees。其中John Surtees是一個既獲得過F1世界冠軍,又獲得過摩托車世界冠軍的人。
Colin Chapman的設計天賦使Lotus車隊逐漸成為一支夢幻車隊,Lotus車隊1967年首先使用了雙座4氣門發動機(DFV engine),這種發動機後來統治了整個70年代。另外,60年代時,Lotus車隊在空氣動力學方面也處於的領先地位,現在的下壓力理論就是從那時建立的。
60年代,比賽的事故開始增加。關於這一點,我們看看兩界世界冠軍Jim Clark的60年代。1960年,他開著一輛濺有當場死亡的英國車手鮮血的賽車沖過Spa的終點。1961年義大利大獎賽上,他與Trips(German, Ferrari)相撞,使Ferrari車撞進人群,Trips和14名觀眾死亡。1968年,這位無可置辯的世界冠軍在Hockenheim的一次練習賽中死亡。這一切,使人們從根基上開始質疑F1這項運動,引發了很多思考。
同樣1968年,Lotus賽車印上了金樹葉香煙(Gold Leaf cigarettes)的宣傳廣告,這是F1歷史上第一次引入商業贊助,可以參看上邊Lotus車的照片。
70年代使F1逐漸走向成熟
首先,70年代的一系列賽道事故使安全問題得到了異常重視。
1970年的車手總冠軍Jochen Rindt是F1歷史上唯一一位死後的世界冠軍。
另外,1973年,由於不忍接著看更多的賽道悲劇,Jackie Stewart決定把他的第100次大獎賽Watkins Glen大獎賽作為他的告別賽。但是似乎別有寓意的,Francois Cevert在這次大獎賽的練習賽中死亡。結果,Stewart領導掀起了F1歷史上第一次「安全革命」。
這次安全革命使F1的賽車、賽道和車手裝備等,都從安全形度進行了審查,論證,改進。
在人們眼中,Jackie Stewart不僅獲得了3個車手總冠軍,似乎更重要的是,他給F1帶來了安全意識。
70年代的另一件大事要從1976年代的世界冠軍James Hunt說起。James以他花花公子的作風,開始吸引世界的目光。F1開始受到世界媒體的關注,從此以後,F1的著名車手們,也都成為了聚光燈下的明星式人物。
這里不得不提到現在F1的掌門人Bernie Ecclestone先生,因為正是他去和電視傳媒談判F1的比賽轉播的,並親自落實了各項細節,從而把F1比賽的現場畫面送入千家萬戶。Bernie將電視轉播引入F1,無疑給F1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F1的商業運作逐漸成熟起來。
從技術方面看,1977年,F1出現了又一次的技術革新。Renault車隊引入了渦輪增壓式引擎。F1從此出現了渦輪增壓式與自然進氣式發動機並存爭霸的局面,直到1988年渦輪增壓發動機被禁止。
80年代——最激烈的競爭
F1的80年代是一個空前的偉大車手雲集年代,包括了巴西人Nelson Pequet,Ayrton Senna,法國人Alain Prost和Briton Nigel Mansell。他們之間展開了最激烈的爭奪。比賽精彩不斷。
車隊方面,由Prost和Senna駕駛的Mclaren賽車贏得了80年代裡的5個車手總冠軍和4個車隊總冠軍。特別是1988年,也是Senna的第一個車手總冠軍年裡,Mclaren驚異地贏得了16個分站賽中15個冠軍!Ferrari車隊贏得了1988年的Monza大獎賽的勝利。而車隊創始人Enzo Ferrari在幾周前剛剛去世。
90年代以後——現代F1
90年代的F1,是科技飛速發展的時期。1993年,Prost最後一個車手總冠軍年裡,他駕駛的Williams-Renault賽車是F1有史以來最先進的賽車。賽車裝備了輪胎反抱死系統,循跡控制系統還有電子控制的懸吊系統。
但1994年Senna的死則引發了F1的第二次「安全革命」,FIA禁用了以上用以提高車速的駕駛輔助系統,F1賽車又回到了原來的基本構造。
Senna死後,國際汽聯一年一次的安全評估項目啟動。以後FIA的制定規則都非常重視安全問題,很多規則的制定是為了降低車速。如1999年規定在乾地輪胎加開四條凹槽,從而減小輪胎抓地力。另外,提高安全的科技研發也出現成果。車手頭頸保護系統(HANS)就是一個例子,已經在2003賽季使用,受到車手、車隊的好評,而且事實上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Senna走後,德國車手Michael Schumacher逐漸成為了F1的新車王。他在加入F1的第四年上(1994)獲得了第一個世界冠軍。95年為Renault車隊衛冕成功。1996年,他轉入狀態不是很好的Ferrari車隊,並終於在2000年為Ferrari車隊贏得了時隔21年的世界冠軍,紅色戰車再次開始了傳奇的戰績。今天的Schumacher已經是7次世界冠軍得主,分站賽冠軍次數達到91次,超過以前所有車手的戰績。
縱觀F1走過的50來年,智慧、勇氣、冷靜、堅持、挑戰、激情、夢想、成功、失敗交織其中。賽道上的歡喜、失望、競爭、投入吸引著人們的眼光。而F1的迷人與危險又是它永恆的矛盾……
說到f1就會使人想起Michael Schumacher、Senna等一些車王
F1大獎賽歷史
1948: 在法國Pau小鎮舉行的比賽首次採用了統一的規則(a formula), Formula One由此得名。
1950:只到1950年,首屆F1冠軍賽才正式舉行,而此時也只是根據賽車的得分進行評獎。當時,參賽的賽手仍沿用1947年由FIA制定的規則。這一規則是參賽的賽車可搭載4.5L非渦輪增壓或1.5L渦輪增壓發動機。1950年5月13日,首屆世界冠軍大賽在英國的Grand Prix 的銀石賽道(過去是一個軍用機場)舉行。義大利人Giuseppe Farina為阿爾法羅密歐車對應的勝利,同時也成為首任世界冠軍。
1952:由於F1賽事組織尚缺乏支持,比賽被迫採用F2賽車進行;在F2比賽規定參賽的賽車只能裝備排量不超過2.0L的非渦輪增壓發動機。
1954:這一年GP賽車接納新的F1比賽規則。最大排量為2.5L非增壓發動機或最大排量0.75L的增壓發動機。梅塞德斯.賓士車隊也在這一年重新投入比賽,並在法國朗斯的GP分站賽中贏的首次勝利。代表瑪莎拉蒂和梅塞德斯.賓士出戰的Juan Manuel Fangio獲得了這屆大賽的分站冠軍。
1959:後驅GP賽車開始取代前驅賽車成為比賽的主角。Bruce Mclaren在美國Sebring的GP分站一馬當先,成為最年輕的冠軍賽手
1961:有關1.5L發動機的賽車的規定開始實施。在這一年裡,Giancarlo Baghetti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個首次參賽就囊括冠軍的車手,而Phil Hil為美國爭取到第一個F1世界冠軍頭銜。
1965:Jackie Stewart 首都代表BRM車隊亮相GP賽場。
1966:有關3L發動機賽車的規定出台。Bruce Mclaren 創建自己的車隊並打造出搭載福特發動機得第一款麥克拉倫賽車,但是車隊並沒有在當年的賽事中獲得成功。
1968:贊助商凡是首次出現在F1比賽中。這也意味著F1具有民族色彩時期的結束。這一年,賽車第一次加裝了尾翼,從而提升了整車的下壓力。在德國霍根海姆舉行的F2比賽中,Jim Clark不幸身亡。麥克拉倫車隊創始人Bruce Mclaren 親自參加比利時GP為車隊第一次贏得冠軍稱號。
1969: Matra、蓮花和麥克拉倫車隊分別嘗試改用四驅車,但都失敗了。Jackie Stewart 贏得了第一個年度冠軍車手稱號;Bruce Mclaren在英國Goodwood測試一款Can-Am賽車是意外身亡;Jochen Rind在義大利GP排位賽中喪命;此後他成為唯一一位在死後獲得F1總冠軍的車手。
1973: 麥克拉倫車隊推出經典的M23賽車。該車在此後的六個賽季里參加了各種形式的比賽。在加拿大站的比賽中,安全車第一次被用到F1的比賽中。
1976:Tyrrell(泰利爾)引進了劉倫賽車的概念在Nurburgring的一場事故中,尼克勞達被嚴重燒傷。麥克拉倫車隊的James Hunt 贏得概念的世界冠軍。
1977 Patrick Head (海德)加入威廉姆斯車隊。第一輛配備渦輪增壓器賽車的雷諾Rs01,在英國站的比賽中亮相。
1978 米其林正式加盟F1,FIA 聘請Sid Watkins教授擔任醫療指導。飛劍車隊首次參加F1比賽,就幾乎將南非站的比賽冠軍囊入懷中。F1比賽開始採用一種新的安全措施,即為了避免在第一圈賽車擁擠相撞造成的事故,醫療車需同時在外道尾隨賽車,以其能夠盡快的採取相應措施
1980:Alain Prost駕駛著麥克拉倫賽車參加了阿根廷站的比賽。蓮花車隊的Nigel Mansell 曼塞爾(文素)首次出現在澳大利亞站的比賽中。 Ron Dennis接管麥克拉倫車隊,同年該車隊推出由John Barnard 設計的由碳纖維材料製成底盤的賽車。
1981:由於FIA規定,所有車手必須擁有超級駕照,在南非站比賽前,大批反對這項規定的車手宣布罷賽。
1982:Colin Chapman 蓮花車隊的締造者及F1賽車最具有革新精神的設計者,死於心臟病在荷蘭站的比賽中麥克拉倫首次使用渦輪增壓發動機。
1984:在巴西 SENNA正式宣布參加F1澳大利亞站第一次全部由安裝了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賽車參賽。
1985:米納爾迪車隊首次參加F1比賽,Benetton與Toleman車隊之間的生意越來越密切,最初其作為贊助商(貝納通曾贊助過阿爾法羅密歐和泰利爾車隊)不久之後便收購了Toleman車隊,並在1986年以貝納通車隊之名參加F1比賽。
1987:威廉姆斯老闆弗蘭克威廉姆斯在Paul Ricard駕車從試車場返回家中時發生交通事故,嚴重受傷導致癱瘓。匈牙利站是在廢除「鐵幕」政策後第一場比賽。
1988:Adrian Newey 被任命為March車隊的技術總監。FIA規定賽車的發動機需配置規定的渦輪增壓裝置,以減少驅動力。但是在1989年取消了該規定,轉而要求3.5L排氣量的自然吸氣發動機,且不能超過12缸。SENNA贏得他的第一個世界冠軍。
1990 :曼塞爾宣布退出F1
1991:哈基寧,舒馬赫成為F1車手喬丹車隊成立推出喬丹191賽車麥克拉倫贏得第七個年度總冠軍
1992:舒馬赫在西班牙取得第一個分站冠軍。本田推出F1
1993:麥克拉倫車隊分站冠軍數目第一次超過法拉利Prost宣布退出F1,他的四次總冠軍在當時今落後於方吉奧的5次
1994:梅塞德斯賓士組建索伯車隊,並借入股IImor涉足賽車發動機製造業。隨著牽引力控制及主動懸掛系統限制的取消,今站加油重新推出。SENNA和Ratzenberger在伊莫拉不幸喪生舒馬赫成為第一個獲得F1總冠軍的德國人
1995:麥克拉倫開始與賓士在研發發動機上合作。舒馬赫贏得第二個總冠軍。哈基寧在澳大利亞站的排位賽中嚴重受傷
1996:舒馬赫加入法拉利維倫紐夫加盟威廉姆斯雷諾和Elf宣布推出F1數字電視轉播技術引入F1比賽Hill獲得年度總冠軍,HIll父子成為第一對F1總冠軍父子
1997 :Newey離開威廉姆斯加盟麥克拉倫,成為車隊總監。石橋涉足F1Berger宣布推出F1維倫紐夫獲得年度總冠軍
1998:為了控制F1賽車的車速,FIA公布了一些新措施,包括賽道變窄,使用有坑紋輪胎麥克拉倫的回轉制動技術被禁用。哈基寧獲得第一個年度總冠軍
1999年:舒馬赫在英國站受傷,此後7站他未能上場馬來西亞的雪邦投入使用法拉利16年後第一次獲得車隊總冠軍
2000:年在義大利站一位工作人員被撞身亡,F1比賽中有關碰撞測試的規定作了相應的改動。
2001 :牽引力控制系統和自動變速裝置在西班牙站使用
2002:超過19000轉每分鍾的BMWP82發動機首次出現舒馬赫獲得第5個年度總冠軍
2003:舒馬赫獲得第六個年度總冠軍,成為F1世界第一人,阿隆索成為史上最年輕的GP冠軍
2004:第一屆F1中國大獎賽在上海國際賽車場舉辦
2005:雷諾車隊成為F1車隊總冠軍,阿隆索成為車手總冠軍,土耳其首次舉辦F1
2006:阿隆索蟬聯車手總冠軍
2007:萊科寧以1分優勢,成為F1車手總冠軍
2008: 漢密爾頓以1分優勢,成為F1歷史上最年輕的車手總冠軍,新加坡首次舉辦F1
2009:重新使用光頭胎
2010:使用標准引擎

❸ 請問所有的F1車隊名稱 車手資料 (名字,國籍 ,年齡。。。)

車隊:11個
名次 車隊 輪胎 積分
1 法拉利 普利司通 172
2 邁凱輪 普利司通 151
3 寶馬-索伯 普利司通 135
4 雷諾 普利司通 80
5 豐田 普利司通 57
6 紅牛二隊 普利司通 39
7 紅牛 普利司通 28
8 威廉姆斯 普利司通 26
9 本田 普利司通 14
10 超級亞久里 普利司通 0
11 印度力量 普利司通 0

車手:22位
全 名: 劉易斯-漢密爾頓
生 日: 1985年1月7日
出生地: 英國
國 籍: 英國
身 高: 1.75
體 重: 66KG

全 名: 菲利普-馬薩
生 日: 1981年4月25日
出生地: 巴西聖保羅
國 籍: 巴西
身 高: 1.66米
體 重: 59公斤

全 名: 羅伯特-庫比卡
生 日: 1984.12.4
出生地: 波蘭克拉科夫
國 籍: 波蘭
常駐地: 克拉科夫
身 高: 1米84
體 重: 73公斤

全 名: 吉米-萊科寧
生 日: 1979年10月17日
出生地: 芬蘭,拉皮蘭塔
國 籍: 芬蘭
身 高: 1.75米
體 重: 71公斤

全 名: 費爾南多-阿隆索
生 日: 1981年7月28日
出生地: 西班牙奧維耶多
國 籍: 西班牙
身 高: 1.71
體 重: 68KG

全 名: 尼克-海德菲爾德
生 日: 1977年5月10日
出生地: 德國門興格拉德巴赫
國 籍: 德國
身 高: 1.75米
體 重: 70kg

全 名: 海基-科瓦萊寧
生 日: 1981年10月19日
出生地: 芬蘭
國 籍: 芬蘭
身 高: 1.72
體 重: 66KG

全 名: 塞巴斯蒂安-維泰爾
生 日: 1987年3月7日
出生地: 德國
國 籍: 德國
身 高: 1.76
體 重: 62KG

全 名: 亞諾-特魯利
生 日: 1974年7月13日
出生地: 義大利佩斯卡拉
國 籍: 義大利
身 高: 1.73
體 重: 60kg

全 名: 蒂姆-格洛克
生 日: 1982年3月18日
出生地: 德國
國 籍: 德國
身 高: 1.69
體 重: 64KG

全 名: 馬克-韋伯
生 日: 1976年8月27日
出生地: 澳大利亞
身 高: 1.85米
體 重: 75KG

全 名: 尼爾森-小皮奎特
生 日: 1985年7月25日
出生地: 德國海德爾堡
國 籍: 巴西
身 高: 1.77
體 重: 70KG

全 名: 尼科-羅斯博格
生 日: 1985年6月27日
出生地: 德國
國 籍: 德國
身 高: 178厘米
體 重: 71公斤

全 名: 魯本-巴里切羅
生 日: 1972年5月23日
出生地: 巴西,聖保羅
國 籍: 巴西
身 高: 1.72米
體 重: 78公斤

全 名: 中島一貴
生 日: 1985年1月11日
出生地: 日本
國 籍: 日本
身 高: 175厘米
體 重: 62公斤

全 名: 大衛-庫特哈德
生 日: 1971年3月27日
出生地: 蘇格蘭
國 籍: 英國
身 高: 1.82米
體 重: 75kg

全 名: 塞巴斯蒂安-波爾戴
生 日: 1979年2月28日
出生地: 法國勒芒
國 籍: 法國
身 高: 1.72
體 重: 72KG

全 名: 簡森-巴頓
生 日: 1980年1月19日
出生地: 英國
國 籍: 英國
身 高: 1.82米
體 重: 68.5KG

全 名: 蘇蒂爾
生 日: 1983年1月11日
出生地: 德國
國 籍: 德國
身 高: 1.84米
體 重: 75kg

全 名: 安東尼-戴維森
生 日: 1979年4月18日
出生地: 英國
國 籍: 英國
身 高: 1.60厘米
體 重: 56KG

全 名: 吉安卡羅-費斯切拉
生 日: 1973年1月14日
出生地: 義大利羅馬
國 籍: 義大利
身 高: 1.70米
體 重: 75KG

全 名: 佐藤琢磨
生 日: 1977年01月28日
出生地: 日本東京
國 籍: 日本
身 高: 1.63米
體 重: 60公斤

2008賽程:18站
03月16日 澳大利亞
03月23日 馬來西亞
04月06日 巴林
04月27日 西班牙
05月11日 土耳其
05月25日 摩納哥
06月08日 加拿大
06月22日 法國
07月06日 英國
07月20日 德國
08月03日 匈牙利
08月24日 歐洲
09月07日 比利時
09月14日 義大利
09月28日 新加坡
10月12日 日本
10月19日 中國
11月02日 巴西

❹ F1的歷史

F1的發展歷史

一.F1就是Formula One的縮寫,中文叫做一級方程式賽車。以共同的方程式(規則限制)所造出來的車就稱為方程式賽車,而其中等級最高者就屬F-1。
F1的第一次正式比賽是1950年的英國silverstone大獎賽,當時英國皇室親臨觀看,義大利車手Giuseppe Farina贏得第一個F1大獎賽冠軍,同時他也是當年的車手總冠軍,即F1歷史上第一個車手總冠軍獲得者。

1951年,F1出現了一位真正的車王,Juan Manuel Fangio,阿根廷車手,5次獲得車手總冠軍(1951,54-57)。不可思議的是,他是38歲才參加一級方程式比賽的!

1958年,Cooper-Climax賽車首先採用了後置發動機的設計,是F1歷史上的一次技術革命。圖上是Stirling Moss正在駕駛一輛後置發動機的Cooper賽車。

車王Fangio後的1958年賽事,呈現出幾位英國車手群雄競爭的局面,年終排名前四位都是英國車手,包括Mike Hawthorn,Stirling Moss等。另外,F1開始設立「年終車隊總冠軍」也是在1958年。

總之,無論道路多麼坎坷,50年代的F1已經不再屬於早期賽車運動,採用FIA專門制定的比賽規則——「一級方程式」,F1開始了大踏步的前進。

60年代是F1的一個重要轉折期,F1脫離了稚氣

首先看技術方面,僅僅兩年時間,後置引擎就被各車隊廣泛使用。這時候,Cooper車隊的後置引擎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獲得了1959,60兩年的車手總冠軍和車隊總冠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整個60年代,除了Ferrari的兩個車手總冠軍,幾乎是一個英國車隊和英國車手的時代,車隊包括BRM,Lotus,Brabham-Repco,車手包括Clark, Graham Hill,Jachie Stewart,John Surtees。其中John Surtees是一個既獲得過F1世界冠軍,又獲得過摩托車世界冠軍的人。

Colin Chapman的設計天賦使Lotus車隊逐漸成為一支夢幻車隊,Lotus車隊1967年首先使用了雙座4氣門發動機(DFV engine),這種發動機後來統治了整個70年代。另外,60年代時,Lotus車隊在空氣動力學方面也處於的領先地位,現在的下壓力理論就是從那時建立的。

60年代,比賽的事故開始增加。關於這一點,我們看看兩界世界冠軍Jim Clark的60年代。1960年,他開著一輛濺有當場死亡的英國車手鮮血的賽車沖過Spa的終點。1961年義大利大獎賽上,他與Trips(German, Ferrari)相撞,使Ferrari車撞進人群,Trips和14名觀眾死亡。1968年,這位無可置辯的世界冠軍在Hockenheim的一次練習賽中死亡。這一切,使人們從根基上開始質疑F1這項運動,引發了很多思考。

同樣1968年,Lotus賽車印上了金樹葉香煙(Gold Leaf cigarettes)的宣傳廣告,這是F1歷史上第一次引入商業贊助。

70年代使F1逐漸走向成熟

首先,70年代的一系列賽道事故使安全問題得到了異常重視。

1970年的車手總冠軍Jochen Rindt是F1歷史上唯一一位死後的世界冠軍。

另外,1973年,由於不忍接著看更多的賽道悲劇,Jackie Stewart決定把他的第100次大獎賽Watkins Glen大獎賽作為他的告別賽。但是似乎別有寓意的,Francois Cevert在這次大獎賽的練習賽中死亡。結果,Stewart領導掀起了F1歷史上第一次「安全革命」。

這次安全革命使F1的賽車、賽道和車手裝備等,都從安全形度進行了審查,論證,改進。

在人們眼中,Jackie Stewart不僅獲得了3個車手總冠軍,似乎更重要的是,他給F1帶來了安全意識。

70年代的另一件大事要從1976年代的世界冠軍James Hunt說起。James以他花花公子的作風,開始吸引世界的目光。F1開始受到世界媒體的關注,從此以後,F1的著名車手們,也都成為了聚光燈下的明星式人物。

這里不得不提到現在F1的掌門人Bernie Ecclestone先生,因為正是他去和電視傳媒談判F1的比賽轉播的,並親自落實了各項細節,從而把F1比賽的現場畫面送入千家萬戶。Bernie將電視轉播引入F1,無疑給F1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F1的商業運作逐漸成熟起來。

從技術方面看,1977年,F1出現了又一次的技術革新。Renault車隊引入了渦輪增壓式引擎。F1從此出現了渦輪增壓式與自然進氣式發動機並存爭霸的局面,直到1988年渦輪增壓發動機被禁止。

80年代——最激烈的競爭

F1的80年代是一個空前的偉大車手雲集年代,包括了巴西人Nelson Pequet,Ayrton Senna,法國人Alain Prost和Briton Nigel Mansell。他們之間展開了最激烈的爭奪。比賽精彩不斷。

車隊方面,由Prost和Senna駕駛的Mclaren賽車贏得了80年代裡的5個車手總冠軍和4個車隊總冠軍。特別是1988年,也是Senna的第一個車手總冠軍年裡,Mclaren驚異地贏得了16個分站賽中15個冠軍!Ferrari車隊贏得了1988年的Monza大獎賽的勝利。而車隊創始人Enzo Ferrari在幾周前剛剛去世。

90年代以後——現代F1

90年代的F1,是科技飛速發展的時期。1993年,Prost最後一個車手總冠軍年裡,他駕駛的Williams-Renault賽車是F1有史以來最先進的賽車。賽車裝備了輪胎反抱死系統,循跡控制系統還有電子控制的懸吊系統。

但1994年Senna的死則引發了F1的第二次「安全革命」,FIA禁用了以上用以提高車速的駕駛輔助系統,F1賽車又回到了原來的基本構造。

Senna死後,國際汽聯一年一次的安全評估項目啟動。以後FIA的制定規則都非常重視安全問題,很多規則的制定是為了降低車速。如1999年規定在乾地輪胎加開四條凹槽,從而減小輪胎抓地力。另外,提高安全的科技研發也出現成果。車手頭頸保護系統(HANS)就是一個例子,已經在2003賽季使用,受到車手、車隊的好評,而且事實上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Senna走後,德國車手Michael Schumacher逐漸成為了F1的新車王。他在加入F1的第四年上(1994)獲得了第一個世界冠軍。95年為Renault車隊衛冕成功。1996年,他轉入狀態不是很好的Ferrari車隊,並終於在2000年為Ferrari車隊贏得了時隔21年的世界冠軍,紅色戰車再次開始了傳奇的戰績。今天的Schumacher已經是5次世界冠軍得主,分站賽冠軍次數達到64次,超過以前所有車手的戰績。他以後的每一次勝利都等於在改寫F1的歷史。

縱觀F1走過的50來年,智慧、勇氣、冷靜、堅持、挑戰、激情、夢想、成功、失敗交織其中。賽道上的歡喜、失望、競爭、投入吸引著人們的眼光。而F1的迷人與危險又是它永恆的矛盾……(Ocean)

一級方程式車隊的歷史故事

自1950年創辦F1錦標賽以來,幾乎每個賽季都會有一支車隊退出,他們的空位總是會很快的被其他車隊補上。因此從開賽到現在,至少有97支車隊在這個舞台上展示過他們的風采,到1995年,僅有12支車隊被保留了下來,也就是說在這些年中,有85支車隊被淘汰了。

在創建初的F1大賽中,參加比賽的車隊有一半是來自英國和義大利的,到了1965年,參賽車隊則幾乎全是這兩個國家的了,可以說他們幾乎已經壟斷了車賽,幾乎也同時包攬了每次比賽的榮譽。

對於F1比賽來說,能不被淘汰本身就是一種勝利。布拉海姆隊在獲得1983年的世界冠軍後,就消失了近10年;弗蘭克威廉姆斯在70年代,為了支付員工的工資,被迫賣掉他的全部私人財產的事,相信人們也不會忘記。組建一支車隊的費用是相當高的,贊助商也往往只贊助那些戰績較好的車隊,因此可以說車隊的兩極分化是較為明顯的,自1988年以來,只有法拉利、麥克拉倫、威廉姆斯、貝納通這4支車隊取得過勝利。

恩佐.法拉利——法拉利車隊的創始人法拉利車隊是自創辦世界錦標賽以來唯一的一支至今還參加比賽的車隊。恩佐直到他90歲快去世的時候,還牢牢地控制著這支「飛毛腿」,而且直到今天,他的思想仍深深影響著法拉利,從沒改變。

布魯斯.麥克拉倫——麥克拉倫車隊的創始人他28歲首次參加比賽,1986年駕駛一輛刻有他名字的賽車取得了他最後一次的勝利。1970年6月2曰在古德伍德遇難,但直到今天,他的名字仍然名聲顯赫。

弗蘭克.威廉姆斯——威廉姆斯車隊的創始人最早他是一名賽車手,之後曾創辦過好幾個一級方程式車隊,1977年組建了威廉姆斯大獎賽工程有限公司。他在度過了缺乏資金的困難時期後,終於在1979年與克雷.雷格佐尼取得大獎賽的勝利,並於1980年與愛蘭.瓊斯獲得了第一個世界冠軍的稱號。從此以後,威廉姆斯這個名字一直出現在F1排名的前列。

隊徽:所有一級方程式車隊都會根據自己隊的名稱及特點設計具有本隊特色的隊徽。例如法拉利的躍馬,聞名於世界,它曾是世界大戰中一名被擊落的義大利飛行員的紋章。對於恩佐-法拉利來說,這也可以算是他對死者表示敬意的一種方式。
二、F1賽車:

一輛賽車引擎由大約6000個零件組成,造價超過13萬美金,而且每一場比賽用過之後必須更換。

F1車量規定連人帶車及燃料總重不得低於600公斤(現在大多為605公斤),通常來說,F1從0加速到時速100公里只需2.3秒,由0加速到時速200公里再減速到0,所需的時間也只要12秒。時速300公里以上對F1來說是輕而易舉,F1賽車在一些像義大利蒙扎的高速跑道,最高速度可達370公里。F1賽車也可以在2.5秒內時速240公里到零,所需距離只要80公尺。

F1大賽的統籌工作,均由FISA安排。他們負責制訂車賽的規則,擬定比賽時間表和選擇賽車的場地等。

FISA要求F1賽車採用排量為3L、12缸以下、不加增壓器的自然吸氣式發動機(目前為8缸,只有一支車隊採用限製版的10缸引擎)。F1賽車的底盤採用碳化纖維為製造,重量很輕,很堅固。車賽的底盤很低,最小離地間隙僅有50-70毫米。與普通的汽車相比,F1賽車有許多獨特的地方,它的車身細而長,車身高度很低,寬大的車輪極為顯眼,而且是完全暴露的,即所謂「開式車輪」。每輛F1賽車都是世界著名汽車廠家的精心傑作。一輛這種賽車的價值超過七百萬美元,甚至不亞於一架小型飛機的價值。F1汽車大賽,不僅是賽車手勇氣、駕駛技術和智慧的競爭,在其背後還進行著各大汽車公司之間科學技術的競爭。福特汽車公司就形象地把汽車大賽比作「高科技奧運會」。在汽車大賽中推出的新型賽車,從設計到製造都凝聚著眾多研製者的心血,並代表著一家公司乃至一個國家的高科技最新水平。汽車大賽還是各國科技人才素質的較量。據悉,德國約有2000多名專業人才直接從事賽車的設計、製造和研究工作、美國約有1萬人;而日本則最多,估計近2萬人左右。

三、F1車隊

目前的F1車隊可分為兩類:廠商車隊(如法拉利、雷諾)以及非廠商車隊(如紅牛一、二隊)。廠商車隊其賽車的引擎、車架、底盤多為自主研發。而非廠商車隊則主要提供贊助。

2006賽季共有11支車隊參加比賽,他們分別是法拉利車隊、威廉姆斯車隊、雷諾車隊、麥克拉倫車隊(邁凱倫車隊)、寶馬索博、紅牛車隊一隊、紅牛車隊二隊(本賽季唯一使用限製版的10缸引擎的車隊)、BAR本田車隊、豐田車隊、米德蘭車隊、超級亞久里車隊。

四、F1車手:

所有參加F1大賽的車手,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世界車壇的精英。每一位車手在躋身F1大賽前,都必須經過多個級次的選拔,例如小型車賽、三級方程式(F3)車賽等等,堪稱過五關、斬六將,而要成為世界冠軍,更非易事。他必須身經百戰,集賽車技術、天賦及鬥志於一身。根據FISA的有關規定,每年,全世界能有資格駕駛世界F1賽車的車手不超過100名。所有駕駛F1賽車的選手,都必須持有FISA簽發的「超級駕駛執照」;每年只有少數的優秀車手有資格參加決賽。

五、比賽日程:

F1大賽每年都要選擇地理條件迥然不同的賽場進行比賽。他們有的現在高原上,那裡空氣稀薄,用以考驗車手的身體素質非;有的則是街道串成的賽道,那裡路面相對狹窄曲折,車手弄不好就會撞車;有的賽車場就顯得路面寬闊,但也有上下坡考驗車手的技術;還有的賽車場建在樹木蔥郁的森林中,那裡跑道起伏大,車手很難控制賽車。由於賽車經常出現意外,FISA要求所有主辦國的賽車場必須有足夠的草地緩沖區。各賽場的救護人員也必須分布在全場的每一個角落,爭取在出事的一剎那,跑進現場,進行搶救。

通常比賽在周末進行,在周五和周六將安排練習賽,供車手熟悉賽道。周六進行排位賽決定正賽的發車順位。周日進行正賽角逐冠軍。計演算法如下:

名次 1 2 3 4 5 6 7 8

得分 10 8 6 5 4 3 2 1

通過各賽站積累計分,方可決出本年度車手及車隊的世界冠軍。

六、F1的歷史

1948:在法國Pau小鎮舉行的比賽首次採用了統一的規則(a formula), Formula One由此得名。

1950:只到1950年,首屆F1冠軍賽才正式舉行,而此時也只是根據賽車的得分進行評獎。當時,參賽的賽手仍沿用1947年由FIA制定的規則。這一規則是參賽的賽車可搭載4.5L非渦輪增壓或1.5L渦輪增壓發動機。1950年5月13日,首屆世界冠軍大賽在英國的Grand Prix 的銀石賽道(過去是一個軍用機場)舉行。義大利人Giuseppe Farina為阿爾法羅密歐車對應的勝利,同時也成為首任世界冠軍。

1952:由於F1賽事組織尚缺乏支持,比賽被迫採用F2賽車進行;在F2比賽規定參賽的賽車只能裝備排量不超過2.0L的非渦輪增壓發動機。

1954:這一年GP賽車接納新的F1比賽規則。最大排量為2.5L非增壓發動機或最大排量0.75L的增壓發動機。梅塞德斯.賓士車隊也在這一年重新投入比賽,並在法國朗斯的GP分站賽中贏的首次勝利。代表瑪莎拉蒂和梅塞德斯.賓士出戰的Juan Manuel Fangio獲得了這屆大賽的分站冠軍。

1959:後驅GP賽車開始取代前驅賽車成為比賽的主角。Bruce Mclaren在美國Sebring的GP分站一馬當先,成為最年輕的冠軍賽手。

1961:有關1.5L發動機的賽車的規定開始實施。在這一年裡,Giancarlo Baghetti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個首次參賽就囊括冠軍的車手,而Phil Hil為美國爭取到第一個F1世界冠軍頭銜。

1965:Jackie Stewart 首都代表BRM車隊亮相GP賽場。

1966:有關3L發動機賽車的規定出台。Bruce Mclaren 創建自己的車隊並打造出搭載福特發動機得第一款麥克拉倫賽車,但是車隊並沒有在當年的賽事中獲得成功。

1968:贊助商凡是首次出現在F1比賽中。這也意味著F1具有民族色彩時期的結束。這一年,賽車第一次加裝了尾翼,從而提升了整車的下壓力。在德國霍根海姆舉行的F2比賽中,Jim Clark不幸身亡。麥克拉倫車隊創始人Bruce Mclaren 親自參加比利時GP為車隊第一次贏得冠軍稱號。

1969: Matra、蓮花和麥克拉倫車隊分別嘗試改用四驅車,但都失敗了。Jackie Stewart 贏得了第一個年度冠軍車手稱號;Bruce Mclaren在英國Goodwood測試一款Can-Am賽車是意外身亡;Jochen Rind在義大利GP排位賽中喪命;此後他成為唯一一位在死後獲得F1總冠軍的車手。

1973:麥克拉倫車隊推出經典的M23賽車。該車在此後的六個賽季里參加了各種形式的比賽。在加拿大站的比賽中,安全車第一次被用到F1的比賽中。

1976:Tyrrell(泰利爾)引進了劉倫賽車的概念在Nurburgring的一場事故中,尼克勞達被嚴重燒傷。麥克拉倫車隊的James Hunt 贏得概念的世界冠軍。

1977 Patrick Head (海德)加入威廉姆斯車隊。第一輛配備渦輪增壓器賽車的雷諾Rs01,在英國站的比賽中亮相。

1978 米其林正式加盟F1,FIA 聘請Sid Watkins教授擔任醫療指導。飛劍車隊首次參加F1比賽,就幾乎將南非站的比賽冠軍囊入懷中。F1比賽開始採用一種新的安全措施,即為了避免在第一圈賽車擁擠相撞造成的事故,醫療車需同時在外道尾隨賽車,以其能夠盡快的採取相應措施。

1980:Alain Prost駕駛著麥克拉倫賽車參加了阿根廷站的比賽。蓮花車隊的Nigel Mansell 曼塞爾(文素)首次出現在澳大利亞站的比賽中。 Ron Dennis接管麥克拉倫車隊,同年該車隊推出由John Barnard 設計的由碳纖維材料製成底盤的賽車。

1981:由於FIA規定,所有車手必須擁有超級駕照,在南非站比賽前,大批反對這項規定的車手宣布罷賽。

1982:Colin Chapman 蓮花車隊的締造者及F1賽車最具有革新精神的設計者,死於心臟病在荷蘭站的比賽中麥克拉倫首次使用渦輪增壓發動機。

1984:在巴西 SENNA正式宣布參加F1澳大利亞站第一次全部由安裝了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賽車參賽。

1985:米納爾迪車隊首次參加F1比賽,Benetton與Toleman車隊之間的生意越來越密切,最初其作為贊助商(貝納通曾贊助過阿爾法羅密歐和泰利爾車隊)不久之後便收購了Toleman車隊,並在1986年以貝納通車隊之名參加F1比賽。

1987:威廉姆斯老闆弗蘭克威廉姆斯在Paul Ricard駕車從試車場返回家中時發生交通事故,嚴重受傷導致癱瘓。匈牙利站是在廢除「鐵幕」政策後第一場比賽。

1988:Adrian Newey 被任命為March車隊的技術總監。FIA規定賽車的發動機需配置規定的渦輪增壓裝置,以減少驅動力。但是在1989年取消了該規定,轉而要求3.5L排氣量的自然吸氣發動機,且不能超過12缸。SENNA贏得他的第一個世界冠軍。

1990 :曼塞爾宣布推出F1。

1991:哈基寧,舒馬赫成為F1車手喬丹車隊成立推出喬丹191賽車麥克拉倫贏得第七個年度總冠軍。

1992:舒馬赫在西班牙取得第一個分站冠軍。本田退出F1。

1993:麥克拉倫車隊分站冠軍數目第一次超過法拉利。普羅斯特宣布退出F1,他的四次總冠軍在當時僅落後於方吉奧的5次。

1994:梅塞德斯賓士組建索伯車隊,並借入股IImor涉足賽車發動機製造業。隨著牽引力控制及主動懸掛系統限制的取消,進站加油重新推出。SENNA和Ratzenberger在伊莫拉不幸喪生舒馬赫成為第一個獲得F1總冠軍的德國人。傳奇車手塞納在伊莫拉賽道遇意外不幸身亡。

1995:麥克拉倫開始與賓士在研發發動機上合作。舒馬赫贏得第二個總冠軍。哈基寧在澳大利亞站的排位賽中嚴重受傷。

1996:舒馬赫加入法拉利,維倫紐夫加盟威廉姆斯,雷諾和Elf宣布推出F1數字電視轉播技術引入F1比賽,Hill獲得年度總冠軍,HIll父子成為第一對F1總冠軍父子。

1997 :Newey離開威廉姆斯加盟麥克拉倫,成為車隊總監。石橋涉足F1Berger宣布退出F1,維倫紐夫獲得年度總冠軍。

1998:為了控制F1賽車的車速,FIA公布了一些新措施,包括賽道變窄,使用有坑紋輪胎麥克拉倫的回轉制動技術被禁用。哈基寧獲得第一個年度總冠軍。

1999年:舒馬赫在英國站受傷,此後7站他未能上場,馬來西亞的雪邦投入使用,法拉利16年後第一次獲得車隊總冠軍。

2000:年在義大利站一位工作人員被撞身亡,F1比賽中有關碰撞測試的規定作了相應的改動。

2001:牽引力控制系統和自動變速裝置在西班牙張使用。

2002:超過19000轉每分鍾的BMWP82發動機首次出現,舒馬赫獲得第5個年度總冠軍。

2003:舒馬赫獲得第六個年度總冠軍,成為F1世界第一人,阿隆索成為史上最年輕的GP冠軍。

2004:法拉利的舒馬赫憑借F2004的出色表現獲得其職業生涯的第七個年度總冠軍,並打破了連續奪得分站冠軍次數的記錄。

2005:藍色的雷諾強勢壓倒法拉利,阿隆索獲得年度總冠軍,成為最年輕的世界冠軍

2006:比賽仍舊繼續中,[F1]車王邁克爾*舒馬赫宣布退役,接班人為在邁凱輪車隊效力三年的車手吉米*萊科寧。

F1賽車的製造及其性能(鬼畫符 2006-08-27)

制 造

製造一級方程式賽車要經過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從開始設計到第一次試車需要6~10個月的時間。在這一過程中計算機起著主要作用,計算機的容量和模擬軟體使工程師們能夠估算出賽車的性能。然而,即使在那些能夠自己生產90%的零部件的超現代化工廠里,機器還沒有完全取代人的技能。起碼至今還沒有一個機器人能夠彎出與發動機相連的排氣管。

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制圖室和車間被看守得象銀行一樣嚴密,用圍牆圍起來,有保安人員巡查,夜間燈火通明,以保證機密不外泄。

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製造要有一流的技術人員參與,包括:技術主任、設計室經理、比賽工程師、復合材料部主任、機械師、機械加工車間主任、電子工程師、油漆與裝飾工、空氣動力工程師,等等。其中技術主任是真正的「賽車之父」,他要作總指揮,指導各個部門的工作。製造賽車前,先用縮小的比例模型在風洞中做試驗,每小時300公里的風速,模擬賽車在跑道上的速度,以此為參考,再設計真正的賽車。

一級方程式賽車的生產一般分為六個階段:第一階段,在噴漆之前,先將層狀的碳素纖維做成的車殼在真空爐內焙燒;第二階段,將組裝好的發動機牢固地安裝在車的後部;第三階段,將車殼的邊艙罩散熱網;第四階段,將組裝好的變速箱與發動機連接成為一體(大約需要工作20小時);第五階段,安裝橫臂、懸掛、制動器和後傳動裝置;第六階段,裝上翼板、車身和車輪。賽車終於能啟動了。只有變速箱和發動機的電子管理系統留待賽車就要開走前才安裝。

性 能

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英文名字是:「Formula 1」。其Formula被譯為方程式,其實真正含義是「規定」,也就是對賽車的基本概念用比賽規則進行規定,按比賽規則製造出的單純的比賽用車……。目前世界上有以「跑車」為基本概念的比賽用車,方程式賽車的基本概念與它們不同。簡而言之,就是輪胎裸露在外(openwheel)的單座席(monopost)比賽用車。在方程式賽車的家族中,一級方程式賽車是該類比賽的最高峰。

最新的一級方程式賽車的比賽規定(1999年),賽車最大寬度為180cm。前輪的突出懸掛系統(overhang)與前輪中心距離在120cm以內,後輪的突出懸掛系統與後輪中心距離在50cm以內。引擎要求為自然吸氣、最大排氣量為3000cc的4沖程(stroke)、12氣缸以內。該類引擎的最大馬力沒有正式發表,據估計應在750-800馬力之間。這種引擎和碳素合金的底盤(各車隊獨自開發的原產品)組合後的賽車一年大約將進行約300km的高速比賽。這就是一級方程式賽車比賽,也被稱為「F1格蘭披治大賽」。為什麼叫「格蘭披治」,是Grand Prix的音譯。法語中Grand Prix的意思為大獎。

再說一點,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車身為碳素合金,比賽要求賽車在載有車手的情況下,賽車重量不能低於600kg。我們不難看出一級方程式賽車的挑戰並不是要求賽車擁有最大的動力,而在於讓這一台輕量的賽車產生高度運動性能。

http://www.f1-cn.com/f1/f1his/

❺ F1賽車手為什麼沒有年齡限制

大多數職業體育運動都是有年齡限制的!比如奧運會和各類體育賽事的世錦賽,中國體操隊以前不還爆出過虛造年齡的傳聞的么……
但是F1是一個例外。它沒有年齡上限,但是有年齡下限,雖然不是F1直接在規則中提出的,但是是另外的限制——成為F1車手必須持有FIA的超級執照,但是想要獲得FIA的官方賽車執照,必須得年滿18周歲,所以18周歲以下,哪怕再神乎其技,都無法成為F1車手。這兩年的正太車手最小的也就是19周歲。
至於年齡上限,主要還是最早的F1那會兒,在50年代,F1的速度很慢,過彎也很慢,其性能連今天的WTCC都比不過,而且有些比賽實在是過於馬拉松,那時候還沒有300公里限制,一場比賽需要跑上80多圈,因此,車手的要求是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精湛的控車經驗和攻防技巧,體能倒不是特別重要,遠遠不及今天的F1運動這樣對車手的體能提出如此之高的要求,所以一些高齡車手憑借自己豐富的比賽經驗獲得優秀成績的例子實在是數不勝數,而且總不能因為年齡而將人家如日中天的賽車生涯給斷掉,觀眾首先就會不買賬。所以F1一直沒有年齡上限。長期以來也沒有年齡下限。
年齡下限是FIA成立之後使用執照制度的事情,F1的規則裡面並沒有這一條。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優秀車手登上最高領獎台的時候都是高齡了,第一代統治級的車王Fangio狂掠冠軍的時候就已經年近半百,比今天的大叔年齡還大,至於第一高齡,有人還以55歲的年齡跑大獎賽。
不過隨著賽車的速度、過彎加速度在空氣動力學水平大幅提升的90年代直線上升,駕駛F1賽車的難度也越來越大,高齡車手雖然有經驗上的優勢,但是面對著越來越怪獸的賽車對體能提出的空前要求也很難適應,所以高齡車手往往在覺得自己體能滑坡不再能適應這項運動的時候退役,而各大車隊也紛紛從F3、GP2等中級方程式當中挖角年輕的優秀車手,所以整個F1現在都呈現一種正太化的趨勢,因為初級和中級方程式已經給年輕車手相對豐富的競賽經驗,這些經驗放到一個有天賦的車手身上就會很快成為一名頂級車手,這樣的例子近年就是Hamilton和Vettel。所以F1對於車手的依賴已經從經驗逐漸過渡到了體能和反應速度上,而後者恰恰是大齡車手的弱項。

❻ F1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新調整過後的賽歷
03月29日 澳大利亞

04月05日 馬來西亞

04月19日 中國

04月26日 巴林

05月10日 西班牙

05月24日 摩納哥

06月07日 土耳其

06月21日 英國

07月12日 德國

07月26日 匈牙利

08月23日 歐洲(瓦倫西亞)

08月30日 比利時

09月13日 義大利

09月27日 新加坡

10月04日 日本

10月18日 巴西

11月01日 阿聯酋(阿布扎比)

❼ 法拉利F1車隊歷史

法拉利車隊成立於1929年,車隊總部在Modena。法拉利車隊是F1歷史上最具歷史傳奇色彩的車隊,紅色是法拉利車隊的標志色。

成立初期的法拉利是為阿爾法-羅米歐出賽的,直到上世紀40年代之後,法拉利才脫離阿爾法-羅米歐,成為完全獨立的一支賽車隊。

法拉利廠徽"躍馬"的司標,其來由有著一段傳奇色彩的經歷,這"躍馬"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義大利空戰英雄Francesco Baracca家族贈與恩佐·法拉利的禮物,而恩佐則將這榮耀的"躍馬"作為了法拉利廠徽。

上世紀的70年代是法拉利車隊在F1風光無限的十年,在奧地利車手勞達的強悍駕車風格的作用下,車隊贏得了無數次的勝利,在1979年拿下了年度車隊總冠軍。但恩佐做夢也沒想到,法拉利這次取得的冠軍與下一次車隊獲得冠軍的時間竟要相隔20年,1999年F1賽季法拉利車隊才又一次奪得冠軍。可是恩佐沒能親眼目睹1999年法拉利奪冠的場景,恩佐·法拉利在1988年8月14日病逝於Modena,享年90歲。

車隊歷史:

法拉利車隊現在是,並將一直是F1最負盛名的車隊。90年代,邁凱輪車隊迅速崛起,大有趕超這支擁有躍馬標志的車隊。此前,若以最終贏得比賽論數,法拉利一直都是最成功的車隊。1999賽季,法拉利重新奪回了車隊冠軍,再現了當年的輝煌。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法拉利即是F1的參賽者之一。1950年開始舉辦世界錦標賽,恩佐·法拉利以勁旅姿態出現。第一屆錦標賽無功而返之後,阿爾伯托·阿斯卡利和瓊斯·弗羅蘭在51年代表法拉利出戰,對壘阿爾法·羅米歐車隊。阿斯卡利僅以微弱的差距在賽季末的最後一場比賽敗給了胡安·曼紐爾·方吉奧。隨後,當F1的官方組織出台了2升規則時,法拉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備。52、53年的賽場,阿斯卡利一統天下。但引進了2.5升規則後,阿斯卡利便被馬莎拉蒂車隊和藍旗亞車隊拋在了身後。1955年底,方吉奧駕駛D50賽車奪得三場勝利,並確保了第四個冠軍頭銜,法拉利得以接手藍旗亞。1957年,方吉奧離開法拉利轉投馬莎拉蒂車隊。少了這張阿根廷王牌,法拉利不幸輸掉了該賽季所有比賽。

1958年,新車Tipo146面世,以恩佐之子命名為'Dino',幫助法拉利奪回了在一級方程式中的領地。盡管當時許多車迷都認為斯特靈·穆斯是奪得錦標的不二人選,但法拉利車手邁克·霍頓最終在最後一場比賽中獲勝。此後兩年,F1成為庫珀車隊的天下。1961年,法拉利挾1.5升新車Tipo 156「鯊魚之鼻」卷土重來。但悲劇在義大利大獎賽上上演,偉大的車手沃爾夫岡·范·特利普不幸身亡。其隊友菲爾·希爾為法拉利贏得了期後進行的比賽勝利。

1964年,約翰·瑟蒂斯成為了下一個為義大利豪門贏得獎杯的車手。他本人則作為唯一一個集摩托車錦標賽冠軍及汽車錦標冠軍於一身的選手而聞名於世。1966年,三升規則的引進使法拉利再次陷入困境,這一次他們要竭力追趕考斯沃斯(Cosworths)在1967年引進的性能超佳的DFV引擎。此後八年裡,法拉利表現平平始終處於中流水平,只有傑克·埃克斯給車隊帶來有限的較好成績,以及其隊友克萊·雷格佐尼在1970年的義大利大獎賽中僅有的勝利。

1974年,尼基·勞達加入車隊。他速度快,但缺少經驗,在當年輸給了邁凱輪車隊的埃默森·費迪帕爾蒂。但次年,他為車隊奪取了冠軍頭銜。1976年的歐洲紐伯格林,一場險些致命的事故使他以僅僅一分的微弱差距把冠軍拱手讓給了隊友詹姆斯·亨特。77年,勞達再次為車隊贏得榮譽。1979年,喬迪·舒克特為法拉利贏取了車手冠軍稱號,他也是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為車隊贏得車手冠軍稱號的最後一人。他在那年比賽中擊敗了隊友吉爾斯·維綸紐夫,但是,他實際上只贏過兩場比賽,而加拿大人則比他還要多贏一場。

那個賽季的後半程,威廉姆斯車隊的阿蘭·瓊斯表現出色,相形之下法拉利的312T4顯得黯然失色。再下一個賽季的T5簡直是一場災難。當時,1.5升的渦輪發動機開始在一級方程式領域暫露頭角,法拉利則製造了126C。駕駛這輛車,維綸紐夫也還在摩納哥和加拉馬取得了一些重要勝利。此後,車隊聘請了一位英國設計師,哈維·鮑斯特勒維特。1982年設計的款新車126C2堪稱業界經典。但悲劇再次上演,吉爾斯·維綸紐夫在索爾特的練習賽中喪生;隨後,迪埃爾·皮洛尼在霍根海姆的比賽中受傷,而此時他在車手冠軍榜中名列第一。盡管法拉利贏得了那一年及次年的車隊冠軍,但車手冠軍仍被其他車隊車手奪走。

此後的法拉利可謂是喜憂參半。米歇爾·阿爾伯特在1985年顯示了強大的競爭力。但1988年,備受愛戴的恩佐以90高齡辭世。所幸的是,他並沒有親眼見到1990年阿蘭·普羅斯特和埃爾頓·塞納之間不光彩的沖撞。整個賽季普羅斯特贏了五場比賽,但在日本有爭議地輸給了巴西人。1996年,邁克爾·舒馬赫加入車隊。起初,車隊老闆提夫斯並不十分歡迎他的到來,但很多人認為他的到來無疑為車隊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在車隊經理讓·托德的支持下,他奇跡般地使車隊起死回生,在那一年重新向世人展示了他們的強大。這也使他贏得了提夫斯的尊敬,並成為了車隊的靈魂人物!1997年的五場勝利使舒馬赫成為爭奪車手冠軍的熱門人選,但他在年度最後一場比賽中駕車撞上了雅克·維綸紐夫,而與桂冠失之交臂。

1998年,提夫斯希望能夠奪回與車隊闊別已經19年的車手冠軍頭銜。但事與願違,賽季最後一場比賽中舒馬赫的F300賽車因故障退出比賽,再次眼睜睜地看著勝利的機會從身邊溜走。20年了,20年沒有法拉利車手問鼎車手冠軍。而邁克爾將會結束這不光彩的紀錄!邁凱輪仍主宰著賽場,從1998年來一直如此!但法拉利工程師已製造出了足以向它發起挑戰的新車,F399。舒馬赫全力以赴,但英國大獎賽上的事故使得他缺席了賽季最後兩次比賽之外的全部比賽!隊友埃迪·埃爾文扛起了車隊獲得車手冠軍的大旗,在不利的情況下希望為車隊找回了昔日的輝煌。

舒馬赫的缺席對車隊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單他不能給車隊贏得比賽,離開他的駕馭,F399似乎也承受著痛苦。車隊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毫無挑戰性的F399在跑道上一圈圈地落後他們的主要對手:邁凱輪。賽季最後兩場比賽,舒馬赫回來了,給車隊帶來了力量。盡管法拉利奪取車手冠軍的願望仍沒能實現,但他們還是贏得了1999年的車隊冠軍。

2000賽季,法拉利的夢想終於實現了!以澳大利亞大獎賽壓倒性的勝利作為開始,邁克爾一路高奏凱歌,最終在賽季倒數第二場比賽中為車隊贏得了最佳車手的桂冠!接下來的最後一場比賽法拉利又將車隊冠軍收入囊中。這是義大利車隊的雙重勝利!法拉利完全控制了2001年的冠軍錦標賽, 舒馬赫贏得了第四個車手桂冠,這也是他連續第二次與全隊同時獲勝。他同時成為自1953年來首位13場比賽過後即宣告獲勝的車手,這個勝利同時見證了車隊的三連冠!

大家公認,2002年的賽場是邁克爾及其代表的義大利汽車品牌的天下!11輪過後,德國車手第五次贏得了車手冠軍!不久,他又與巴里切羅同心協力,幫助車隊第四次把車隊冠軍收入帳下。這一賽季,他們不斷創造新的紀錄,並最終拿下了全年17場賽事中的15場勝利!

由於FIA引進了一系列旨在遏製法拉利和舒馬赫的新規則,2003賽季他們沒能刷新更多的歷史記錄,決戰也由此推遲到了賽季的壓軸戲—日本大獎賽。但法拉利車隊和舒馬赫本人雙雙衛冕成功。

隨著2004賽季的結束,現在可能找不到足以形容法拉利車隊在這個賽季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的詞語了。他們贏得了18場比賽中的15場勝利,兩位車手登上領獎台的次數達到了29次,以獲得積分的成績完賽的次數為32次,而且他們僅有兩次未完成比賽的紀錄。法拉利F2004賽車的性能是如此卓越,以至於車隊可以繼續使用它的改進款賽車繼續贏得勝利直到2005款賽車的推出。

賽季首場比賽對舒馬赫來說是一個完美的開局,他相對輕松的戰勝了隊友魯本·巴里切羅。在接下來的4場比賽中,舒馬赫繼續著連勝的勢頭,直到摩納哥大獎賽中他與胡安·帕伯羅·蒙托亞相撞從而退出了比賽。相比摩納哥站的勝利者雅諾·特魯利和雷諾車隊來說,法拉利車隊實際上犯了戰術錯誤。摩納哥大獎賽的失利並沒有影響邁克爾·舒馬赫在隨後的7站比賽中繼續稱雄,雖然沒能戰勝吉米·萊科寧贏得比利時站的冠軍,但第二名的成績也足以讓他再次登上車手總冠軍的寶座。

2005賽季,法拉利車隊連續包攬6年車隊冠軍及邁克爾·舒馬赫連續5年稱霸車手總冠軍的紀錄最終告一段落。衛冕冠軍糟糕的狀態讓他們無法挑戰主要的競爭對手雷諾和邁凱輪車隊。法拉利與長期的合作夥伴的普利司通的合作也遭遇麻煩,因為這家日本輪胎製造商的產品完敗於米其林輪胎。因此,舒馬赫僅僅獲得了一場分站賽的勝利,而且還是在一場僅有使用普利司通輪胎的6輛賽車參加的比賽中。除了美國大獎賽,法拉利車隊在整個賽季中都疲於奔命,最終只能屈居積分榜第3位。

❽ F1的三個傳統強隊即簡歷

法拉利F1車隊歷史探密

法拉利車隊是一級方程式比賽中歷史最悠久、名望最高的車隊。在過去的五十年中,法拉利公司製造了大量有史以來最富創造力的賽車,使法拉利車隊創造了神話般的成績。

1948年,法拉利車隊第一輛參加世界錦標賽的車型是125型。1950年英國大獎賽上阿根廷的Froilan Gonzalez代表法拉利隊第一次參加了大賽。1952年Alberto Ascari開著小巧玲瓏的法拉利500第一次贏得了世界錦標賽的勝利。從這時起,法拉利隊實力最來越強,1953年,Ascari又獲得了冠軍。阿根廷人胡安·曼紐艾爾1956年贏得了他有生唯一一次冠軍,英國的前冠軍Mika Hawthorn 1958年又一次為法拉利隊獲得了冠軍。

在一級方程式賽車的發動機改革過程中,法拉利公司的反應速度稍慢了一些,但車隊很快就掌握了這門技術,Phil Hill在1961年開著鯊魚鼻子156凱旋歸來。1964年John Surtees成為第一位同時具有兩輪和四輪冠軍稱號的賽車手。盡管在這之後法拉利車隊曾經一度消沉,但在1973年工程師Mauro Forghieri加入車隊後,它又重新恢復了活力。

Forghieri是T型賽車之父,Luca Montezemolo的管理加上Niki Lauda這位車手,這樣的組合給車隊帶來更大的勝利,並贏得了1975年和1977年的構造獎和車手獎。勞達離開後,由車手Jody Sheckter接任,並在1979年獲得了最後一次世界冠軍。

在渦輪時代該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1982年和1983年獲得了構造獎,不幸的是在1982年比利時大獎賽上,法拉利的傳奇人物Gilles Villeneuve在練車時喪生。由於底盤技術過於陳舊,在80年代中期法拉利隊進入了一個修整時期。Enzo Ferrari於1988年去世,這也是菲亞特集團控製法拉利隊的標志。直到法拉利公司設計了640系列賽車,才使得車隊恢復了點兒活力。

最近幾年法拉利隊逐漸恢復了強大的實力。隨著Luca di Montezemolo返回該隊,又獲得了邁克爾·舒馬赫這樣優秀的車手,該隊才又進入了爭奪冠軍的行列中。

邁凱倫F1車隊歷史探密

Bruce McLaren是奧克蘭一家修理廠老闆的兒子,在成長環境的耳濡目染之下,讓他對賽車為之瘋狂。他遂立志成為機車賽車手,但當他九歲的時候罹患一種罕見的疾病致使他有兩年的時間無法行走,並造成他永久性的跛腳。
1953年,他父親在他16歲生日的時候送他一輛Austin 7作為生日禮物,當時他主修的是工程學。1957年,他加入Cooper-Climax機械的超跑與單座車兩項賽事。次年,他被當地競賽機構保送到歐洲去,遂名列於歐洲候補車手的先發名單上,當時他在F2賽事也獲得不錯的成績。因此,1959年他跟Jack Brabham一同搭檔成為F1車隊的車手。Brabham當年拿下世界冠軍頭銜,而McLaren在賽季結束前,於Sebring舉辦的美國GP中獲勝。1960年賽季,他以類似的駕駛風格於阿根廷稱王,但此後Brabham還是一路主宰賽事。由於1961年F1賽事規范的改變,車隊失去了競爭性,而Brabham又在1962年另創車隊,McLaren此時才成為車隊的靈魂人物。但當時由於Lotus跟BRM非常強勢,McLaren 1962年僅能拿下Monaco分站冠軍。他繼續留在Cooper,但直到1965年底勝利總是跟他無緣。在1964至1965年的冬季期間,他創立Bruce McLaren Motor Racing有限公司,並與Trojan公司連手打造第一台McLaren賽車M1〈1964〉,那是一輛搭載Oldsmobile引擎的CanAm賽車,同時他也為自己及Tim Mayer改良全新的Cooper底盤。但不幸的是,Tim Mayer在澳洲塔斯馬尼亞島〈Tasmania〉一次意外事故中喪生,McLaren獨力維續車隊的賽事運作,不久也在紐西蘭GP中獲勝。

他的下一步計劃便是買下Zerex跑車,不久之後,跟Roger Penske在美國嘗到勝利的滋味。之後,賽車經過重新翻修並搭載Oldsmobile引擎,並於1965年開始參加美國賽事。同時間他仍以Cooper參與F1比賽。當年Firestone希望McLaren幫助他們公司發展新輪胎,因此為了配合測試工作他開始打造單座賽車。當時他向Ford租用GT40跑車參賽,並於1966年贏得Le Mans 24小時賽冠軍。同年,他研發出他的第一具F1底盤,由Robin Herd主導設計並搭載Ford引擎。但引擎並不成功,賽季中期McLaren開始嘗試SerenissimaV8引擎。
1967年,他們的F1車隊持續與除了CanAm賽車以外的BRM引擎較勁,但CanAm卻在接下來的四年稱霸。Bruce McLaren除了參與F1賽事之外,同時也涉獵USAC賽事甚至囊括F2,但成績都未見起色。直到1968年採用Cosworth DFV引擎之後,他跟Denny Hulme才使McLaren車隊開始邁向勝利之路。McLaren自此在義大利、加拿大及比利時皆嘗到勝果,1969年Denny Hulme進一步在墨西哥拿下冠軍,由於McLaren的高完賽率更讓他自己成為當年賽季年度第三名。1970年6月,McLaren在Goodwood測試CanAm賽車時,因賽車某部分故障失效,發生嚴重的撞擊,這次事故成為他生命旅程的終點。
McLaren車隊因此喪失了創建人,他不僅在F1歷史上成為雋永,而這個名字更成為F1發展史極為重要的角色直到今日。

威廉姆斯F1車隊歷史探密

威廉姆斯車隊是於1977年成立的,車隊成立初期一共只有17個人員,其中包括車手人數。威廉姆斯車隊從設計第一輛FW06賽車開始,一直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了F1大獎賽上一支不可忽視的勁旅。

上世紀80年代是威廉姆斯車隊光環照耀的一段時期,芬蘭籍的車手Keke Rosberg為車隊出賽,一鳴驚人地為車隊奪取了第一個年度車手冠軍。1983年 威廉姆斯車隊更是有了驕人的成績,共計贏得1980、1981、1986、1987年4次年度車隊冠軍。在90年代,威廉姆斯車隊曾有塞納、戴維?庫爾哈德、亞克?維倫紐夫、弗倫岑等車手的加入,其中具有傳奇色彩的車手??塞納,於1994年在伊莫拉賽道Tamburello Chicane彎道撞牆而亡。這次的意外事故導致車隊陷入致塞納過失之死的官司糾紛之中。

在進入2000年之際,威廉姆斯車隊與寶馬汽車廠家合作,組成了F1威廉姆斯-寶馬車隊。在建隊的第一年就簽下了車手拉爾夫?舒馬赫與簡森?巴頓,威廉姆斯在2002年取得的成績,已經實現了車隊所定年度第二名的目標。2003、2004這兩個年度車手陣容保持不變,依舊為胡安?蒙托亞與拉爾夫?舒馬赫搭檔。在2004年元月,威廉姆斯是F1所有車隊中第一個發布和推出賽季新款賽車??FW26的車隊。可以這么說,在2004F1新賽季中,威廉姆斯將是F1各車隊中的極少數幾支擁有堅強實力,挑戰、威脅法拉利霸主地位的車隊。

❾ 求1990年以後在f1比賽中喪牲的車手名單

1994年4月30日聖馬利諾 羅蘭 拉森博格
他是在塞納前一天去世的 同樣是在聖馬利諾 只是由於第二天塞納的事故太過出名了 把他徹底給掩蓋了

另一個 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塞納了 這個我也沒什麼多說的了
對了 還有 在這站比賽中 巴里切羅 也受了比較嚴重的傷 時間是4月30日
這之後 FIA全力推行 車手安全至上的原則 再也沒有死亡的事列
但是 大大小小的事故還是有的

❿ 誰知道F1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正是卡丁車具有結構簡單,安全性高而又極具競速特性,因此在歐洲及日本等國家極為普及和流行,大部分世界著名的F1車手如:巴西車王塞納,法國名將普羅斯特,德國車手舒馬赫,芬蘭飛人哈基寧,日本名將岡木虎之介都是由駕駛卡丁車開始,步入車壇。所以卡丁車又被喻為「F1的搖籃」。 F1的第一次正式比賽是1950年的英國silverstone大獎賽,當時英國皇室親臨觀看,義大利車手Giuseppe Farina贏得第一個F1大獎賽冠軍,同時他也是當年的車手總冠軍,即F1歷史上第一個車手總冠軍獲得者。 1951年,F1出現了一位真正的車王,Juan Manuel Fangio,阿根廷車手,5次獲得車手總冠軍(1951,54-57)。不可思議的是,他是38歲才參加一級方程式比賽的! 1958年,Cooper-Climax賽車首先採用了後置發動機的設計,是F1歷史上的一次技術革命。圖上是Stirling Moss正在駕駛一輛後置發動機的Cooper賽車。 車王Fangio後的1958年賽事,呈現出幾位英國車手群雄競爭的局面,年終排名前四位都是英國車手,包括Mike Hawthorn,Stirling Moss等。另外,F1開始設立「年終車隊總冠軍」也是在1958年。 總之,無論道路多麼坎坷,50年代的F1已經不再屬於早期賽車運動,採用FIA專門制定的比賽規則——「一級方程式」,F1開始了大踏步的前進。 60年代是F1的一個重要轉折期,F1脫離了稚氣。 首先看技術方面,僅僅兩年時間,後置引擎就被各車隊廣泛使用。這時候,Cooper車隊的後置引擎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獲得了1959,60兩年的車手總冠軍和車隊總冠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整個60年代,除了Ferrari的兩個車手總冠軍,幾乎是一個英國車隊和英國車手的時代,車隊包括BRM,Lotus,Brabham-Repco,車手包括Clark, Graham Hill,Jachie Stewart,John Surtees。其中John Surtees是一個既獲得過F1世界冠軍,又獲得過摩托車世界冠軍的人。 Colin Chapman的設計天賦使Lotus車隊逐漸成為一支夢幻車隊,Lotus車隊1967年首先使用了雙座4氣門發動機(DFV engine),這種發動機後來統治了整個70年代。另外,60年代時,Lotus車隊在空氣動力學方面也處於的領先地位,現在的下壓力理論就是從那時建立的。 60年代,比賽的事故開始增加。關於這一點,我們看看兩界世界冠軍Jim Clark的60年代。1960年,他開著一輛濺有當場死亡的英國車手鮮血的賽車沖過Spa的終點。1961年義大利大獎賽上,他與Trips(German, Ferrari)相撞,使Ferrari車撞進人群,Trips和14名觀眾死亡。1968年,這位無可置辯的世界冠軍在Hockenheim的一次練習賽中死亡。這一切,使人們從根基上開始質疑F1這項運動,引發了很多思考。 同樣1968年,Lotus賽車印上了金樹葉香煙(Gold Leaf cigarettes)的宣傳廣告,這是F1歷史上第一次引入商業贊助。 70年代使F1逐漸走向成熟 首先,70年代的一系列賽道事故使安全問題得到了異常重視。 1970年的車手總冠軍Jochen Rindt是F1歷史上唯一一位死後的世界冠軍。 另外,1973年,由於不忍接著看更多的賽道悲劇,Jackie Stewart決定把他的第100次大獎賽Watkins Glen大獎賽作為他的告別賽。但是似乎別有寓意的,Francois Cevert在這次大獎賽的練習賽中死亡。結果,Stewart領導掀起了F1歷史上第一次「安全革命」。 這次安全革命使F1的賽車、賽道和車手裝備等,都從安全形度進行了審查,論證,改進。 在人們眼中,Jackie Stewart不僅獲得了3個車手總冠軍,似乎更重要的是,他給F1帶來了安全意識。 70年代的另一件大事要從1976年代的世界冠軍James Hunt說起。James以他花花公子的作風,開始吸引世界的目光。F1開始受到世界媒體的關注,從此以後,F1的著名車手們,也都成為了聚光燈下的明星式人物。 這里不得不提到現在F1的掌門人Bernie Ecclestone先生,因為正是他去和電視傳媒談判F1的比賽轉播的,並親自落實了各項細節,從而把F1比賽的現場畫面送入千家萬戶。Bernie將電視轉播引入F1,無疑給F1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F1的商業運作逐漸成熟起來。 從技術方面看,1977年,F1出現了又一次的技術革新。Renault車隊引入了渦輪增壓式引擎。F1從此出現了渦輪增壓式與自然進氣式發動機並存爭霸的局面,直到1988年渦輪增壓發動機被禁止。 80年代——最激烈的競爭 F1的80年代是一個空前的偉大車手雲集年代,包括了巴西人Nelson Pequet,Ayrton Senna,法國人Alain Prost和Briton Nigel Mansell。他們之間展開了最激烈的爭奪。比賽精彩不斷。 車隊方面,由Prost和Senna駕駛的Mclaren賽車贏得了80年代裡的5個車手總冠軍和4個車隊總冠軍。特別是1988年,也是Senna的第一個車手總冠軍年裡,Mclaren驚異地贏得了16個分站賽中15個冠軍!Ferrari車隊贏得了1988年的Monza大獎賽的勝利。而車隊創始人Enzo Ferrari在幾周前剛剛去世。 90年代以後——現代F1 90年代的F1,是科技飛速發展的時期。1993年,Prost最後一個車手總冠軍年裡,他駕駛的Williams-Renault賽車是F1有史以來最先進的賽車。賽車裝備了輪胎反抱死系統,循跡控制系統還有電子控制的懸吊系統。 但1994年Senna的死則引發了F1的第二次「安全革命」,FIA禁用了以上用以提高車速的駕駛輔助系統,F1賽車又回到了原來的基本構造。 Senna死後,國際汽聯一年一次的安全評估項目啟動。以後FIA的制定規則都非常重視安全問題,很多規則的制定是為了降低車速。如1999年規定在乾地輪胎加開四條凹槽,從而減小輪胎抓地力。另外,提高安全的科技研發也出現成果。車手頭頸保護系統(HANS)就是一個例子,已經在2003賽季使用,受到車手、車隊的好評,而且事實上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Senna走後,德國車手Michael Schumacher逐漸成為了F1的新車王。他在加入F1的第四年上(1994)獲得了第一個世界冠軍。95年為Renault車隊衛冕成功。1996年,他轉入狀態不是很好的Ferrari車隊,並終於在2000年為Ferrari車隊贏得了時隔21年的世界冠軍,紅色戰車再次開始了傳奇的戰績。今天的Schumacher已經是5次世界冠軍得主,分站賽冠軍次數達到64次,超過以前所有車手的戰績。他以後的每一次勝利都等於在改寫F1的歷史。 縱觀F1走過的50來年,智慧、勇氣、冷靜、堅持、挑戰、激情、夢想、成功、失敗交織其中。賽道上的歡喜、失望、競爭、投入吸引著人們的眼光。而F1的迷人與危險又是它永恆的矛盾……(Ocean) 一級方程式車隊的歷史故事 自1950年創辦F1錦標賽以來,幾乎每個賽季都會有一支車隊退出,他們的空位總是會很快的被其他車隊補上。因此從開賽到現在,至少有97支車隊在這個舞台上展示過他們的風采,到1995年,僅有12支車隊被保留了下來,也就是說在這些年中,有85支車隊被淘汰了。 在創建初的F1大賽中,參加比賽的車隊有一半是來自英國和義大利的,到了1965年,參賽車隊則幾乎全是這兩個國家的了,可以說他們幾乎已經壟斷了車賽,幾乎也同時包攬了每次比賽的榮譽。 對於F1比賽來說,能不被淘汰本身就是一種勝利。布拉海姆隊在獲得1983年的世界冠軍後,就消失了近10年;弗蘭克威廉姆斯在70年代,為了支付員工的工資,被迫賣掉他的全部私人財產的事,相信人們也不會忘記。組建一支車隊的費用是相當高的,贊助商也往往只贊助那些戰績較好的車隊,因此可以說車隊的兩極分化是較為明顯的,自1988年以來,只有法拉利、麥克拉倫、威廉姆斯、貝納通這4支車隊取得過勝利。 恩佐.法拉利——法拉利車隊的創始人法拉利車隊是自創辦世界錦標賽以來唯一的一支至今還參加比賽的車隊。恩佐直到他90歲快去世的時候,還牢牢地控制著這支「飛毛腿」,而且直到今天,他的思想仍深深影響著法拉利,從沒改變。 布魯斯.麥克拉倫——麥克拉倫車隊的創始人他28歲首次參加比賽,1986年駕駛一輛刻有他名字的賽車取得了他最後一次的勝利。1970年6月2日在古德伍德遇難,但直到今天,他的名字仍然名聲顯赫。 弗蘭克.威廉姆斯——威廉姆斯車隊的創始人最早他是一名賽車手,之後曾創辦過好幾個一級方程式車隊,1977年組建了威廉姆斯大獎賽工程有限公司。他在度過了缺乏資金的困難時期後,終於在1979年與克雷.雷格佐尼取得大獎賽的勝利,並於1980年與愛蘭.瓊斯獲得了第一個世界冠軍的稱號。從此以後,威廉姆斯這個名字一直出現在F1排名的前列。

閱讀全文

與90歲F1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企業未建檔退休怎麼辦 瀏覽:675
父母不知道孩子生日說明什麼 瀏覽:600
幼兒園重陽節彩泥製作圖片 瀏覽:149
退休職工補繳醫保湛江 瀏覽:721
兩位老人家還是兩位老人家 瀏覽:992
老師的退休金是不是比普通人更多 瀏覽:891
我還知道關於孝敬的名言警句 瀏覽:957
煤礦職工退休養老金計算舉例子 瀏覽:538
2017年天津個人繳納養老金 瀏覽:664
帶孩子重陽看望敬老院老人 瀏覽:398
退休返聘人員醫療費用 瀏覽:920
養老本科專業有哪些 瀏覽:439
雲南退休工齡工資 瀏覽:835
恆大面試多久體檢 瀏覽:408
遵義市養老院電話號碼 瀏覽:255
高三學生體檢前要吃什麼 瀏覽:756
怎麼和父母溝通不喜歡男朋友 瀏覽:935
特除工種人員退休政策 瀏覽:633
職工延遲退休年齡表 瀏覽:684
又要回家看看老人家 瀏覽: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