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容易活到90歲嗎
每天都不易
B. 現在有人活到84歲不死的嗎
當然有了,
我姥姥今年93了,
每天下午都要去玩紙牌。
她的牌友有一個85歲的。
現在生活條件好,
醫療條件也很好,
活到84的有好多呢。
C. 為什麼現在的人活到90歲那麼難
你想活到九十歲嗎?那我活到八十八歲就夠了,哈哈
D. 請問一下大家 活到90歲難嗎
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很多時候生命不是自己能控制,也許你能夠保證自己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不一定能夠躲得了意外的發生,所以說活不活90歲這是你的遠景目標,但是能不能的話,那就要聽天由命了。
E. 我想至少活到85歲,怎麼辦
戒煙忌酒,生活有規律
人生一世再長不過百年,對於宇宙來講不如一瞬間,與其追逐有限瞬間的生命,不如考慮生命的意義,希望能幫到您
對我自己來說有時想結束算了,可又放不下,要是能一直下去的話70差不多吧!
F. 我今年89歲,我能活到90歲嗎
能,像你這么大年齡還會玩手機的人,一定很愛運動,身體棒棒的,能活到100歲左右哦。
G. 為啥活到85歲的概率和活到95歲的概率交集是活到95歲的概率
晏子一生忙於政事,沒有養生長壽方面的論述,但從有關典籍和家鄉人們的傳說中,可窺到這位政治家長壽之道的一斑。 仁者長壽,和則養生。「仁」是儒家「仁政愛民」的主要學說,也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內容。曼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時於天下」必須「
H. 人要想活到100歲是不是很難
基因決定長壽
《每日電訊報》援引美國波士頓大學年初發表在科學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中的一篇論文稱,「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固然對於人的長壽非常重要,但遺傳因素更為重要。」波士頓大學研究表明,一個人能否活到85歲,基因的影響程度只佔20%至30%,若活得更長久,基因發揮的作用將愈發明顯。
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掃描了800名百歲老人的基因組,並與對照組進行比較,他們發現百歲老人的基因組中有281個遺傳變異,這些變異似乎對百歲老人的長壽發揮了作用,研究人員把281個遺產變異歸類為26個不同的「基因簽名」(genetic signatures),發現被調查的800名百歲老人中將近90%的人共有著這些基因簽名。盡管波士頓大學並未發現任何一個的「長壽基因」,但此次研究卻也讓公眾更好理解了基因在「延緩肌體老化」中的基礎作用。
這份報告或許會令許多人泄氣,因為它似乎在表明,一個人要活到100歲,跟他是不是經常健身或者少吃漢堡包沒有多大關系,要成為百歲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你只要有一個活過100歲的父母、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就行了。
《每日電訊報》在當日的文章中列舉了數位百歲老人的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意圖表明生活習慣良好與否很難對長壽起到決定作用。比如已故英國伊麗莎白王太後,她活到了101歲,可她絕不是健康專家樂於樹立的榜樣,單說她老人家在世時的飲酒量便是英國衛生機構建議量的五倍(一周14個單位量,伊麗莎白王太後是一周70個單位量)。
法國人珍妮·卡爾蒙特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被認證的最長壽老人(吉尼斯世界紀錄組織需要明確的出生證明記錄,珍妮是第一個滿足該條件的人),她於1997年去世,享年122歲。法國的食品商人借著珍妮的長壽發了多年的財,諸如宣傳她攝入大量橄欖油等。但珍妮酗酒,每周要吃掉一公斤巧克力,直到117歲她才戒煙。
與出生月份相關
一個人的基因自娘胎里就決定,這種先天因素似乎連當父母的也無法改變。好在英國父母不用就此「絕望」,他們只要把報紙再往前翻幾天,就會有新收獲。3月28日的《衛報》表明,只要父母選對出生日期,寶寶還是有希望長命百歲的。
《衛報》似乎認定4月至6月出生的嬰兒「人生之路將會曲折一些」,該報援引美國西南密蘇里州立大學學習障礙臨床研究所主任史蒂文·開普斯研究表明,出生在這三個月的人患學習障礙症的比例高出其他月份出生的人8%。同時,由於此時氣溫明顯升高,使得食物中部分細菌大量繁殖,嬰兒脆弱的腸胃系統很難禁得起「折騰」,難免為日後埋下病根。
據此該報分析,「4月至6月出生的人壽命稍短,秋季出生者比春季出生者長壽大約160天。」
當然《衛報》還談到了另外一個話題,即全球人口預期壽命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異。英國國家統計局的報告再次表明,本世紀許多誕生在富裕國家的嬰兒將能夠活到100歲。該報引述丹麥一家學術機構的報告指出,自從20世紀以來,生活在發展中國家人們的壽命已比過去延長30年,可是目前發展中國家居民長壽的趨勢卻正在減緩中,環境惡化與醫療資源分配不足,正在阻礙發展中國家人口壽命進一步延長的可能性。
學歷高長壽幾率大
威斯康星大學的最新報告稱,學歷越高的美國人,壽命也越長,而且這類人群正在逐漸拉大他們與低學歷美國人之間的「壽命差」。
《紐約時報》4月3日的文章稱,研究人員其實早就了解到受教育程度與長壽之間的關系,但此次橫跨全美3000多個縣的田野調查更進一步佐證了「知識讓人長命百歲」的說法。
調查由美國羅伯特·伍德·約翰遜基金會(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tion)出資,初衷是研究全美各縣居民健康指標的影響因素有哪些,調查指標涉及諸如肥胖率、吸煙率、飲酒狀況、健身普及度以及過早死亡率,這項調查甚至還將一個縣內快餐店的密度也作為參考指標。
調查結果表明,大專以上學歷與長壽之間的關系正在越發密切。威斯康星大學人口健康研究所研究員布里奇特·卡特林以過早死亡率(premature deaths)為例分析,所謂過早死亡率是指某一區域內人口於75歲前死亡的比例,因為按照該大學定義,美國人在75歲的死亡基本都是「可預防的」。「這項指標在全美各縣有著巨大差異,某縣越是缺乏大專以上學歷人口,過早死亡率就會越高,其中在2006年至2008年,過早死亡率在缺乏大專以上學歷人口縣的比率已達到35%,而在7年前只有30%。」卡特林說。
由此看來,教育水平不僅關乎美國人的財富,也成為健康度的重要指標。卡特林稱,調查顯示,美國人只要在大學里多讀一學年書,那麼他在75歲前丟掉性命的可能性便會相應下降16個百分點。
威斯康星大學的調查還由此揭開了美國人壽命的城鄉差異。比如在紐約市北部的帕特南縣(Putnam),該縣只有8%的居民屬於貧困人口需要參加免費的社區醫療,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紐約市內健康狀況最糟糕的布朗克斯縣(Bronx),該縣25%的居民屬於貧困人口需要參加免費的社區醫療。兩縣成人肥胖人口率相似,都占各縣人口的1/3,但布朗克斯縣10來歲的「少女媽媽」分娩率卻是帕特南縣的五倍多。
I. 大多數人為什麼只能活到六七十歲呢而有很少一部分人為什麼又能活到九十多到一白多歲呢
我想這會是為什麼只能活到六七十歲呢?而有很少一部分人為什麼又能活到九十多到一白多歲最有力,最具權威的答案。 最近,一項世界上歷時最長、規模最大的老齡化研究顯示,對中年男子而言,壽命能否達到80歲以上,取決於9項指標:(1)即體重、(2)血壓、(3)血糖、(4)膽固醇、(5)受教育程度、(6)婚姻狀況、(7)是否酗酒、(8)是否吸煙以及是(9)否擁有好的握力。這項研究令人驚異的是,手掌握力竟是衡量健康長壽的關鍵指標之一。
研究發現,中年人如果沒有9大疾病風險因素,那麼活到85歲以上的機會高達70%。關鍵是,85歲以上仍很健康的機會大於55%,也即萬眾希望的健康長壽。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年人如果有6個或6個以上的危險因素,那麼他們活到85歲的可能性只有22%,而到85歲身體仍然健康的可能性不到10%。這給我們的提示是,9大危險因素,任何一項都是不可忽視的,給保健提供了重要的實證資料。
有幾點需要特別說明:
①受教育程度:研究發現,受教育程度越高,長壽的機會越多。知識能使人長壽,指的是科學知識、健康知識。中國自古就有「智者壽」、「仁者壽」、「勤者壽」的說法,世界衛生組織(WHO)前總幹事在2002年馬德里會議上說「人類健康,除了醫學部門外,首要的是知識」。實際上,在知識的背後,隱藏著工作、收入、生活方式上的差別。總的看,當代知識分子平均壽命比普通人長,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壽命大約長5歲;
②婚姻狀況:大量統計資料表明,婚姻美滿者壽命長,而且是男女雙方都較長,不穩定的婚姻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影響壽命;
③握力:不僅反映肌肉的健康程度,而且更能反映腦的綜合協調能力,即衰老程度,被認為是健康的一項新的直觀指標。
此項研究的對象多達5820人,進行了長達40年的跟蹤研究。對研究對象的健康狀況,從一開始就進行了嚴格的評估。
對世界各國壽命的研究發現,男性預期壽命普遍短於女性。專家認為,這一研究結果同樣適合於女性。
J. 現代人活到90歲是不是很普遍
現在人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我的年齡也在逐漸提高,如果注意自身的合理飲食和體育鍛煉的話,活到90歲是沒有問題的,而且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