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65歲退休老人感悟:養老的路上,最好的方法是好好保養自己
每個年齡段想要做的事都不同,年輕人為了能讓自己未來的生活能過得好些,就努力上班工作,學習新知識來充實自己,將來有機會就找個更好的工作。
而老年人的想法其實很簡單,經常看到很多年紀大的老人坐在一起聊天,談著子女們的事業,聊著自己最近的身體狀況。
很多老人在一起談的最多的話題就是養老,他們年紀大了,除了每天的柴米油鹽,就是想著子女們什麼時候能抽空回來看望自己。有些老人會獨自坐在家中期盼著孩子回來,而有些老人則不同,他們的晚年生活早已安排好,不然會很孤單。
昨天,我回了趟老家,看到隔壁鄰居金姐正在打扮著自己,好像是要出去陪朋友,我還想著是不是她的兒子要回來看她,所以她這么高興。金姐告訴我她是要和朋友出去逛街,晚年的生活要好好善待自己,學會保養自己,這是她早幾年就想到的事。
金姐告訴我,雖然錢可以讓自己買到很多東西,可到了退休以後,身體 健康 很重要,這樣才能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見自己想見的朋友,開心過好每一天,不會為了自己身體的小毛病而煩惱。
金姐說她55歲就退休了,退休後雖然找了一份兼職,可她並沒有做多長時間,她想著錢雖然對自己很重要,可身體 健康 也很關鍵,要是年紀大了把自己累垮,到時候孩子工作忙沒時間回來,難受的也是自己。
金姐退休後去了一家健身房當保潔員,雖然工作累了點,但她在健身房也學習到不少知識,就好比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方式,她在健身房做了兩個月工作後就回了家。
每天金姐就會早早起來外出跑步,回到家後就做著自己喜歡吃的蔬菜,她說多吃蔬菜對自己好,自己早幾年前難以控制的血壓,現在就控製得很好。
金姐想得比較多,她不僅想到了晚年該如何好好照顧自己,更多的是不想給自己的兒子帶來負擔,老人身體好就是子女的福氣,子女在外面工作也放心,老人在家養老也舒服。
我這次回老家是為了辦事情,可這事情讓我一直憂心忡忡,金姐看出我的想法,就告訴我,年輕人要學會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沒有什麼事是做不好的。就好像金姐現在的生活,未來的路雖然不知道會不會遇到煩心事,但笑著面對未來總是沒錯的。
自從金姐退休後,她身邊的朋友漸漸變少了,主要是因為每個人的養老方式不同,想去的地方也不同。金姐說自己身邊的朋友都很樂觀,要是無聊了就會打電話和朋友聊天,聊著各自以往的開心事。
金姐和自己老伴的感情特別好,雖然平時他們兩口子也會吵架,可第二天會馬上和好,金姐告訴我,想要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好,不僅僅是讓自己身邊的朋友多,還要和自己的老伴相處得融洽。
雖然現在年紀大了,但金姐始終和老伴的感情保持在年輕時那樣,每天早上都會向各自問安,也會互相做著各自拿手的飯菜吃,還會在周末的時候手牽手去商場逛,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讓身邊的鄰居很是羨慕。
金姐告訴我,有些年紀大的老人每天心裡裝著事,不是想著子女們最近工作怎麼樣,或者想著自己要不要去哪裡玩,其實心裡裝著很多事並不好,因為這樣會影響自己的心情,還不如把事情想得簡單些,生活才能過得幸福。
金姐告訴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雖然自己也想著每天到大城市去玩,可年紀大了身體吃不消。生活在農村裡也挺不錯的,畢竟生活中的精彩需要用心去尋找。
金姐說自己年輕時做事很沖動,要是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想著如何去發泄,誰要是得罪了自己就會一直惦記在心上,年輕時的她總是失眠。
可金姐現在的想法卻很簡單,遇事不急不躁,哪怕是現在遇到一件自己無法解決的事,那可以請身邊的朋友幫忙指導,事情到最後還是會迎刃而解。
年輕時的金姐在大城市生活習慣了,剛開始來農村老家生活時,她一點都不習慣,想著生活在農村很安靜,想要去大商場還得開車半小時,可生活一段時間後她才發現,原來人老了生活在安靜的地方不僅可以讓自己睡眠好,還能發現之前從未發現的事物。
學會孤獨,讓自己擁有一顆平靜的心,養老的路上不需要你做出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只需要你把自己的人生閱歷分享給年輕人,享受著大自然的美,沐浴著每天的陽光。
金姐在年輕時開了一家餐廳,可自從她退休後就把餐廳的生活交給了兒子,對於金姐來講,她已經做到了自己能夠做的事,剩下的就是好好對待自己。
金姐退休後就沒有和兒子住一起,畢竟她的兒子也有工作,每天還要照顧著小孫子,金姐知道婆媳之間需要和睦,每周末會打電話給兒媳婦關心下他們一家人的生活,而兒媳婦也很高興接到金姐的電話,還會經常邀請她去家裡住。
對於金姐來說,年紀大了靠的還是自己,要是平時遇到什麼困難,能解決的就自己解決,要是解決不了的就和孩子商量。像自己養老用的錢,其實早在幾年前就存好了,為了就是能讓自己能有個穩定的晚年生活,不想總向兒子要錢。
有了足夠的養老錢,金姐就可以帶著老伴去自己曾經沒有去過的地方,吃著那些自己年輕時不捨得吃的東西,夜深人靜的時候還會和老伴聊著各自年輕時的開心事。
既然年紀大了,能幫助孩子的事情越來越少,那還不如把自己照顧好,給孩子少添加一份負擔,就是對自己和孩子的最好禮物。
和金姐聊了一會兒,發現自己平時在生活和工作中總是會毛毛躁躁,從沒有認真坐下來好好休息一番。確實,年紀大的老人想要讓自己的晚年生活過得好些,就要學會保養好自己,照顧好自己的生活。
老了能有個體貼自己的伴侶,每天向各自問好,一起做著喜歡做的事,哪怕晚年遇到困難也會一起解決,這樣的晚年生活才會讓身邊的朋友羨慕。
2. 徐州幸福園普惠養老院怎麼走公交車
可乘坐604路、8路、15路。查看地圖顯示,604路、8路、15路公交途徑徐州幸福園普惠養老院,所以可乘坐604路、8路、15路去徐州幸福園普惠養老院。徐州幸福園普惠養老服務中心,成立於2021年5月28日,位於徐州市二環北路西頭徐州市民政精神病醫院西隔壁,為失能、失智、半失能、自理老人提供普惠養老服務。
3. 未來60後、70後最佳的養老方式是什麼這幾方面是關鍵
看淡是智慧,放下是愛。60後、70後,我們已經經歷了很多,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它都是我們生命中獨一無二的創作。到了現在這個年齡,我們要學會急流勇退,學會隨遇而安。那些不屬於你的,遲早會離開你;那些屬於你的,誰也拿不走。我們最佳的養老方式是「靜心」。
不透支明天的煩惱
我們總喜歡「未雨綢繆」,講究「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所以經常憂心忡忡地為明天打算,被想像中的各種問題和困難擠走了今天的快樂。
我有一位朋友,年輕時她老公調到北京去工作,她不得不辭去公職,到北京一家小公司打工,每天長吁短嘆,發愁自己老了沒有退休金怎麼辦!她的這些憂愁、抱怨讓同事和朋友聽得心煩。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業績越來越好,她的憂愁和抱怨也沒有了,後來還當了老闆,因為有穩定的客戶資源,盈利能力和前景都很好。現在退休了,她自嘲地說,我們都覺得「杞人憂天」很可笑,可沒想到自己也當了回「杞人」。
現實生活中的「杞人」又何止她一個?處在這個多變的時代,人們普遍存在不安全感,遠虛近擾一起襲來,整天深陷煩惱不可自拔,愁了工作愁房子、愁了房子愁車子、愁孩子、愁養老…反正人生沒有一事不發愁,殊不知,你擔心的好多煩惱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自然化解,又何必讓未知的煩惱來擠走今天的快樂呢?
淡化輸贏之心
60後、70後都已經到了養老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怎麼開心怎麼活了。可是以「輸贏論英雄」已經深入人心,爭贏求勝似乎是人類的天性,但我們要問:輸贏的標準是什麼?輸者真的輸了嗎?贏者真的贏了嗎?
一休禪師以聰慧聞名,有些人為了證明自己比一休更聰明,就來找他比試。一位武士手裡握著一條魚,請問禪師,我「手中」這魚是死是活?一休心裡很清楚,以慈悲心雙手合十說,魚是死的,武士馬上松開手哈哈大笑說,魚是活的,禪師你輸了。一休是輸了,但是他卻為一條魚贏得了生命。
在一休禪師看來,輸贏得失並不重要,「生命」才是最寶貴的,他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這樣看來一休也贏了。有人曾說「放下輸贏,你就贏了。」有時候我們光顧爭贏,就如同那位盲目自大的武士,但實際上,結局並非是我們想的那樣,看似贏了,實際上卻可能輸得更徹底。要知道,普天之下並沒有真正的贏家。
從容的自持
當我們老了,走自己喜歡的路,一輩子才會無怨無悔把世俗名利和成敗得失放一邊,從現在起,走自己想走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事,學會從容。
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莫過於「隨心所欲」,每個人若能遵照心裡所想,去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那該是多麼美好。可惜,人們總是顧慮太多,覺得這樣不行、那樣不妥…結果,人生如白駒過隙,倏然而逝,到時候再想做自己喜歡的事,已經來不及了。
每個人腳下都有一條通往夢想的途徑,60後、70後的我們,也應該遵照自己的內心,去走自己喜歡的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才能開心快樂不枉此生。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交流這些,感謝閱讀。
4. 60多歲男人該怎樣走完以後的路
60多歲男人要走好以後的路,最珍貴的有「三老」。第一是有個老伴。男人老了最怕的是孤獨。第二是有個老底,就是有養老的錢或是退休金,這是生活的保障。第三是有個老窩,就是有個自己住的房子,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既是兒女那裡也不要去住。因為年輕人跟老人生活習慣不一樣,首先吃的習慣不一樣。年輕人喜歡多油多鹽重口味兒,老年人喜歡少油少鹽,清淡味。然後是休息習慣也不一樣,年輕人喜歡晚睡晚起,睡懶覺瞌睡大,老年人是早睡早起瞌睡少,一大早都要起來。再就是年輕人沒吃過苦,那些好飯好菜吃不完就倒掉了,老年人看的肯定不習慣,你說了幾句,那晚輩就會反感。所以住一起時間長了肯定會有矛盾。人說距離產生美。分開住,過段時間和兒子兩口女兒女婿孫子孫女這些晚輩們吃頓飯,相互走動一下,這樣就會親近些。
還有和兒子兒媳要平等對待。要相互尊重,不要倚老賣老。說話、做事盡量以平等的姿態商量著來。不要用命令的口氣,以建議的口氣。
在養老問題上不要過多依靠兒女。因為兒女有兒女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要好好對待老伴。和老伴相依為命。即使以前有過吵鬧,有過打罵。這個時候要改一改。要細心呵護你的老伴。因為她才是你最重要的人。她是陪你餘下的生活過完餘生的人,是你第一最重要的人。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照顧,有條件的話,到世界各地走一走,或者找個自己愛好又能掙錢的事干著,這樣既有物質又有精神充實。
要學會做飯,民以食為天,不管什麼時候,吃是第一件大事。做上可口的飯菜,不僅自己享受美味,同時倘若老伴不舒服了做幾道可口飯菜給老伴享用,可增進老夫妻感情,其樂融融,美哉善哉!
為了防止老年痴呆,就要讓大腦受到鍛煉。經常進行由淺入深的學習,比如讀書和練習琴棋書畫,和同事進行有一定深度的辯論等等。
大腦鍛煉之外也要注重身體鍛煉,走路是最好的健身,據相關報道,一天走路7000到10000步能達到比較好的鍛煉效果。如何健身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宜自己的方法。比如有的喜歡種菜,那就是在城鄉結合部或者到農村去找塊地,種菜既鍛煉了身體,又收獲了綠色食品,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總之,過好自己的老年生活,把晚年生活過得幸福一點,這才叫不虛此生!
60+的男人未來的歲月要如過?
該幹嘛幹嘛!
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別有太高的期望!
管好自己,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自己 健康 與快樂是第一的!
我是不認同那些認為60的老頭,就該不煙、不酒、不碰女人,潔身自好、忍辱負重、與人無爭,這一類老掉牙的縮回自我的理論可以休已。
都已經活60了,基本是夠本了,未來能活五年就五年,能活30年最好,其實,活到89以足夠了!90以上真的沒幾個人還能自行料理一切,都得要別人幫忙或拖累家人了,能活到自己料理好自己的年齡,無論是70還是80,都夠了。
另外,如果你抽煙喝酒,能活到60身體也沒出大毛病,實在不用刻意的戒了,設法不過量,定期檢查就好,非要把這停了,身體未必就會適應的,更麻煩的是心理的改變。
設身處事已經六十載,估計上班、幹活、人際交流也是40年以上了,到這年紀,實在不需要再永遠的 妥協、隱忍、什麼克己復禮的,那是絕對不需要的。該干什麼就干什麼,只要知道自己的底線,自己不找別人麻煩,不主動挑事,對外界影響自己、侵犯的言行舉措,該怎麼回就怎麼回,就別去打架、犯法就行。擇善固執。
活回自己,活的快意,這是60以後的主要人生觀!
至於身體,那是別馬虎的,該怎麼檢查要檢查,該保持運動要運動,但都別過量就行了!
六十歲後,也就都退休了。退休後的路怎樣走為好,不好一概而論,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為宜。但不論怎樣,有幾個帶共性的問題還是應該注意的。
一是堅定地回歸從前,思想盡量歸零。過去努力得到的或沒有得到的,都不要把它放在心裡,更不要當包袱背在身上。要想到現在就是一退休人員,無官(職)一身輕,切忌再提當年勇,認實,知足,告別過去,重新開始。
二是堅持做減法。凡事求簡,能忘則忘,能免則免,能扔則扔,能清則清。閑事少(不)管,閑心少(不)操,閑氣少(不)生;不多事,不找事,不惹事,把有限的精力和體力用在正地方:健身,求新, 旅遊 ,會友。
三是堅持讓頭腦靈光起來。為此,好好學習擁抱新 科技 ,當個智慧長者尤為重要。不要講這也不懂,那也不會,對新 科技 給生活帶來的諸多方便,視而不見,甘當門外漢;對國內外發生的大事一概不知不問不掌握,消息閉塞,象個傻子。相反,要保持和擁有一顆童心,大體上與 社會 發展相同步,退休不退步。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六十歲後的好日子才剛剛開始,同齡人朋友,努力啊!
5. 居家和養老院之外,養老是否有「第三條道路」
您所提到只是其中最常見的養老模式,以下為您簡單介紹國內外各類養老模式,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機構養老
包括養老院、養老公寓等多種情形。喜歡過群體生活的老年人,尤其是孤寡老人居住於養老院,或組建大型的老年社區,組織大量的老年人自願前來入住,社區內為老年人提供所需要的各方面專門化服務。機構養老將是未來養老的一大主體方式。
適合人群:喜歡熱鬧的單身老人。
居家養老
居家養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國民族生活習慣,選擇居住在家庭中,而不是入住在養老機構內,安度晚年生活的傳統養老方式。
適合人群:由於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更多的中國老人還是選擇在家頤養天年,特別是高齡老人和對到養老院和護理院養老都存在著一定的偏見或顧慮的老人。
居家式社區養老
老年人在家庭居住與社會化上門服務相結合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這種模式可以確保老人、子女、養老服務人員、政府各取所需,促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社區居家養老彌補了家庭養老的不足,是政府大力倡導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
適合人群:子女工作太忙照顧不到,又不想離開家的空巢老人。
鄉村養老
鄉村的空氣新鮮,生態環境優越,生活成本低廉,吸引了眾多的退休老人前來養老。有的城市老人本來家鄉就在農村,退休後是葉落歸根;有的老人是收入低,居住城市感覺生活成本昂貴,故希望在農村養老可生活得輕鬆些;有的老人喜歡貼近大自然,終日種草養花,爬山嬉水,整日與大自然做伴也是人生一大樂趣,所以催生鄉村養老這一養老模式。[1]
適合人群:「樹挪死,人挪活」,這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口頭禪。一些老年人雖入晚境,但生命的韌度不減,常想換個地方換個活法。無疑,鄉村養老的多種新型模式,對這樣的老年人誘惑多多。
以房養老
老人將自己的產權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數額養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務的一種養老方式。通過一定的金融機制或非金融機制,將住房蘊含的價值尤其是自己身故後住房仍然會保留的巨大價值,在自己生前變現套現用來養老。以房養老已經受到社會的極大關注。
適合人群:對於手頭有房,無子女或者不願意將房產留給子女的老人。
異地養老
鑒於不同地域的房價、生活成本和生態環境的巨大差異,從那些生活成本高,而居住環境惡劣的大城市移出,遷移到生態環境優越,生活成本較低的城鎮養老居住。
適合人群:經濟條件不太好但喜歡旅遊的老人,旅遊養老兩不誤。
售房入院養老
老年人將自己的住房對外出售,用這筆錢財居住到較好的養老院養老,既可以節約社會資源,又使得養老生活增添了眾多的樂趣,將部分售房款送交壽險公司辦理養老壽險,可以保障自己晚年的生活無憂。
適合人群:有房產、又不願與子女同住,喜歡熱鬧的老年人。
售後回租
人們將已具有完全產權的住房先行出售,再通過「售後回租」的方法達到以房養老的目標。既可以獲取一大筆款項用於養老生活,又能保持晚年期對住房甚至是原有住房的長期乃至終生的使用權,照常有房可居,對老人的更好養老增添了相當的保險系數。
適合人群:不願意離開家,投資比較謹慎的老年人。
租房入院養老
人們將具有完全產權的住房先行出租,再通過另租房居住或入住養老公寓、養老院的方法達到以房養老的目標。既保障晚年期照常有房可居,並獲取持續穩定的租金收入用於養老生活,又能保證在自己身故後原有住房仍能照常遺留給子女,符合國人養兒防老、遺產繼承的傳統習俗。#p#分頁標題#e#
適合人群:有一套以上住房或住房面積較大的老人。
基地養老
在大城市周邊生態環境優越、交通便利、經濟相對不夠發達的區域,建造大規模的養老基地,將城市的老年人自願移入居住,實施基地養老。這一做法既可大大提升養老的品位和生活質量,又相對節約了養老成本。老年人居住在基地養老後,還可以將原居住於城市的已閑置住房,通過出租或出售的方法將價值搞活。
適合人群:有一定經濟實力,喜歡親近自然又不願離家太遠的老年人。
旅遊養老
如今,出現了一些候鳥式的老人,分別在青島、哈爾濱、杭州、海口、昆明等名勝景點購買住宅,一年四季作觀光游覽式的養老。
適合人群:退休後身體狀況頗佳,經濟條件非常好,樂意於趁腿腳靈便時好好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的老人。
大房換小房
老人退休後,賣出原居住的大屋,再買進適合居住的小屋,用售房購房的差價款作股市或債券投資,可為養老提供更有實力的保障。老人還可將該筆差價款辦理養老年金壽險,每年支取現金用來養老,等到一定年份再將該小房用以房養老的辦法,繼續獲取現金流入,養度晚年。或者把這個小房子對外出售,自己住到養老院安度晚年。
適合人群:住房處於市區較為中心位置的老人。
合居養老
一些老人可以商議將自己的住房出售,將錢財合並一起,對養老問題做個特殊組合,在較好的地段合資購買面積較大,功能較好的住宅,大家居住一起,合作購房,共同居住開銷,結成一個養老的生活共同體搭伴養老。養老生活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又消除了寂寞空虛感。
適合人群:若干志同道合且又收入較低、住房環境較差的老年人。
集中養老
浙江省的農村,以鄉鎮為單位舉辦養老機構,將村莊的「三無」老人適度集中一起居住養老,由政府來買單。此舉解決了農村老人的眾多問題,受到好評。
適合人群:農村的「無兒女、無固定收入、無法定贍養義務」老人。
家內售房養老
美國的許多家庭有一種富有特色的家庭內部售房養老的交易行為。父母將自有住宅出售給子女,藉以換得房款做養老金。這是將父母與子女的贍養與繼承關系,用金錢的方式加以明碼標價、等價交換,對不願意贍養父母而只喜歡承繼房產的子女是一大打擊。
適合人群:容易接受新觀念的老年人。
鍾點托老
在居住社區內像舉辦幼兒園那樣舉辦一兩個托老所,或者說老年活動室等,向老人們提供飲食、娛樂、圖書等,老人們白天在此託管,兒女們也感覺到很放心。
適合人群:住在社區內的老人。
遺贈扶養
老人同親朋好友約定,由對方負責養自己的老,自己死亡後,將住房遺贈給對方。這是我國幾千年來民間社會廣泛流傳,今日仍由國家法律認可的「遺贈扶養」模式。它作為「你給我住房,我為你養老」的以房換養的鼻祖,已有了悠久歷史。
適合人群:沒有子女又希望和熟悉的人同住的老年人。
招租養老
老人在家中招徠年輕的大學生做房客,一掃往日的沉悶暮氣,身邊既多了人員照顧,又有一筆可觀的房租做為生活費補充;對年輕大學生而言,也有助於解決住房和情感歸宿問題;城市的住房資源也得到較好運用,極大地緩解了住房的緊張局面,可謂是一舉三得。
適合人群:城市中的孤寡老人。
小型家庭養老
利用自己的住房,把其裝修成適合老年人居住的場所,一般10張床左右,僱用養護員或由原家庭成員為受養員服務。
適合人群: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
貨幣化養老
貨幣化養老就是由相關部門拿出一定的資金,以貨幣券的形式向特困老人發放,老人可以持券到社區購買服務,從而實現居家養老。
適合人群:城市特困和孤寡老人。
消費養老
在不改變消費者消費習慣以及市場商業習慣下,通過日常消費,由國家授權單位,通過一定消費積分比例,增攢養老金。
適用人群:18歲以上成年人。
據了解,目前全國多地已經開始探索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2016年,北京市的西城、朝陽、海淀、順義、密雲五個區試點「失能補貼」,對經濟困難的高齡和失能老年人進行補貼,每月不低於300元,幫助他們提高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能力;廣西提出,到2020年將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符合標準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基本覆蓋城鎮社區,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35張,其中護理型床位超過15張,健康養老服務業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2000億元,建成15個左右規模較大、功能完善的養老服務業集聚區等。
此外,把醫療服務下沉到社區和養老機構的模式也是一種有益的探索。日前,《昆明市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出爐,方案鼓勵二級醫院轉型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專科醫院、老年護理和康復等機構,主要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常見多發病的診療服務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復、護理服務。昆明市政協委員谷欣分析說,各級政府大力支持發展醫養結合,有其現實的背景和迫切性。老年人群體疾病病情變化快,治療和康復周期長,到大醫院看病並非最佳選擇。把醫療服務下沉到社區和養老機構,就成為了必然。
養老信息網提供了專業的養老相關資訊,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