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養老不賺錢的根源都是養老院院長不夠努力嗎
這個問題很多人有疑惑,明明養老事業是目前最朝陽的行業,為什麼很有很多養老院不掙錢呢?小能伴中老年平板電腦終端,專註解決中老年朋友健康管理,親情陪伴和娛樂生活的晚年需求,讓每一位老年朋友都能享受科技與互聯網的樂趣,為您解答。
最近碰到一個同行。一見到我就在說他算來算去,養老機構怎麼都不賺錢,有些所謂賺錢的機構也是「見光死」,即只要把員工的保險和加班費補足,那機構還是不賺錢。
是不是員工規范的保險和加班費是導致養老院不賺錢的死穴呢?現在就把養老院的經營成本剖析下,看看什麼才是不賺錢的罪魁禍首。
養老院的收入基本就三大塊:床位費、餐費、護理費,對應的成本核算為:床位費=房租+攤銷折舊+行政人員工資,餐費=食物采購+能耗+廚房工資,護理費=護理人員工資。
這三大塊如果拆分來看哪個模塊自收自支不能養活自己、嚴重拉高成本並且不能自我平衡的版塊就是造成養老機構不能盈利的短板了!!!
護理費:護理員一月收入+保險+吃住+加班=4500元的話,按照1:3的配比,一個老人收1500元的護理費就可以收支平衡,這個護理費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大部分老人是可以接受的,所以規范職工的上班時間和保險保障並不會造成單獨核算的虧本。
餐費: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養老機構的餐費基本都在750-900之間,只要老人入住到了一定的數量,相信虧損的話也不會虧多少,餐費明顯也不是養老機構不能盈利的重要指標。
前兩個版塊就算虧損也不會有太大的數額,剩下的就是床位費了,床位費的構成一般都是租金+攤銷折舊+行政人員工資。對於機構尋找物業的條件從我了解到,大家都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區間內,單純的租金並不會對推高成本有太多的決定性作用,而裝修改造和設備采購的攤銷往往才是大家忽視的、錢悄悄溜走的關鍵。
尤其是現在的投資者都傾向於高端養老項目,不惜在裝修和設備采購上一味的追求高檔和豪華,其投入的比重甚至佔到了開辦費用的70%以上,導致了成本的上升進而轉化到床位的收費上,然後又轉化到入住率上,形成了不良循環。
但不知道投資者有沒有做過深入的調研,豪華的裝修、昂貴的設備設施和對應的高收費是不是老人選擇去養老機構的理由?
高昂的投入也讓後續的運營團隊無奈的為前期的盲目投入埋單,對於這種情況投資者更應該好好反思問題的根源,理解運營者承擔的壓力,用客觀的角度看這個情況而不是質疑運營者的能力,否則你可能會犧牲掉一個優秀的團隊。
員工的待遇並不是造成養老機構虧損的主要原因,反而是過度裝修、過度采購導致了養老機構運營成本居高不下,如果涉及到資金成本、土地出讓、房租開發投入,那養老機構肯定是沒辦法賺錢,這也是目前投資者盲目追求高端、在硬體方面片面追求高大上投入過大所造成的現狀。而目前行業的普遍現狀也是越高端的項目投資回報期越長、盈利越困難,而低端的養老項目反而因為在硬體方面投入較少,成本控製得當,收費能讓更多的客戶接受,盈利也還不錯。找到根源,我們才能走的更順利,對行業的發展更具有信心。
❷ 養老院投資十有六七是虧損,民辦養老院緣何陷經營困局
養老院投資十有六七是虧損,而民辦養老院陷入到經營困局,主要還是因為雖然養老機構快速的發展履行了一些基礎的服務職能,但是人口老齡化的嚴重性也導致養老機構是需要開始進行改革。雖然現在市場上潛力非常大,但是很多人都沒有能力去開辦一個養老業務及私有政策優惠的前提下,基本上在前期都是會處於一個虧損的狀態想要實現盈利也是需要花費比較長的時間。再加上目前的經濟狀態並不是特別好,也影響了很多人對於自己收入的預期,所以不管是從意識上還有從消費上來看的話,是沒有辦法讓民辦養老院成為大家心目當中的首選,大家都會選擇公辦的養老院,這也是因為公辦養老院的價格比較便宜。
最後關於民辦養老院還是需要多以政策上的支持,再加上形成一個行業標准,這樣才能夠讓養老機構有序發展。
❸ 在智慧養老解決方案中,怎樣讓老人生活更舒心呢
隨著全國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養老問題越發突出,已經成為未來20年不可忽視的社會熱點問題。在「互聯網+」時代,居家養老模式也悄然發生著變化與機構養老相比,居家養老服務主要依託社區,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務。居家養老還是對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補充與更新,更容易為老人接受,有助於應對銀發浪潮的沖擊。
根據近期開展的一項抽樣調查統計,超過90%的老人選擇社區居家養老,65%的老人感覺現階段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不夠規范且花費較大,絕大多數認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能夠讓老人同子女享受天倫之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居家養老已逐漸成為老人的不二選擇。問題在於,如何讓這種模式的養老更有實質性的服務體現?,不少養老機構的做法是依靠專門人員定點服務,可這並不能滿足未來發展的需求,若老人遇到突發情況,按時、按點服務可能失效,因此信息滯後成為居家養老業發展的瓶頸。
去年,9月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聯合發出《關於做好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工作的通知》,在改進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加快形成公共服務新機制上邁出重要一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指政府在公共預算中拿出經費,向各類提供公共服務的社會組織撥款資助,或以公開競標的方式購買社會化服務。目前,我國不少地市在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養老服務方面作了有益探索。
推進智慧養老建設,離不開政府「兜底」和政策扶持。
「受經濟條件所限,相當一部分老人沒有任何通訊工具,無法享用智能化養老服務,這些多是空巢、孤寡老人,由於年老體弱、生活困難,他們恰恰最需要通過信息化平台的幫助。智能養老平台通過整合線上網路資源和線下社區服務商,運營一年多來,主要通過補貼吸引周邊服務商參與其中,讓他們就近上門為老人提供家政、醫療、餐飲、維修等各類免費或低償便民服務,有時還通過社會志願者開展幫扶;雖得到社會各界和老年群體認可,但由於盈利點低、政府補貼群體較少和贈送設備費用等原因,虧損已超過100萬元,若所有補助資金都由企業墊資,持續運營的壓力將十分巨大。
「智慧養老事業是互聯網大潮下的新事物,也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各方共同參與。
」有專家指出,要把智能化建設列為老年事業發展規劃,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引領養老服務方式轉變,政府應建立健全發展智能化養老的扶持政策,加強老齡信息化建設;此外,應根據電子資料庫,逐步建立養老服務補貼制度,對生活困難且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根據其失能程度等情況給予護理補貼,最終實現養老服務人性化。
據統計,目前我國各類養老服務人員約100萬人,有專業資質的約30萬人,較之2億老年人口且不斷增加的趨勢來說,專業養老服務人員缺口不小。隨著市場化改革深入和互聯網經濟崛起,藉助人口大資料庫,實現跨部門新型關聯特色服務,達到醫養護一體化成為居民養老新期盼。我省在養老「保基本」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並積極探路醫養結合模式的智能化社會養老。
「光有簡單的資金扶持還不夠,推進智慧醫養護一體化發展,必須藉助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打通養老服務與醫護、醫療資源之間的連接通道,切實提高居民養老服務水平。合理推進存量醫療資源向養老、養生領域轉型,鼓勵養老服務機構提高醫療服務能力;此外,應運用互聯網技術,適時將閑置或低效運轉的醫院、服務站轉型、整合為線上線下的專業養老機構,形成規模適宜、功能互補和安全便捷的健康養老服務網路。
『小能伴』老人平板,專註解決老人親情陪伴,身體健康和娛樂悠閑的養老需求,致力於為每一位中老年人提供幸福晚年,希望和合作夥伴一起探索中國養老事業。
❹ 養老院一個月多少錢
截止2020年1月相關報道顯示,進養老院每月3000元到6000元不等。
北京向西,在六環的良鄉出口往南1.5公里處,坐落著一處16萬平方米的老年公寓。擁有奇石湖景主題公園、開心農場、人工湖、智能化設備等,這家名為德隆睿頤苑的老年公寓,是北京最大的綜合養老機構。
不同於北京及周邊其他高端養老機構動輒每月1萬元,甚至2萬多元的費用,這家老年公寓將價格定為每月3000元到6000元不等。然而,平民化的費用加特色的基礎設施,並未吸引大量老人入住,1000多張床位只有300多人入住。運營四年多,這家機構仍處於虧損狀態。
負責人張德倫在一次行業研討會上曾自我剖析說,「在模式的創新方面可能有點問題」,與會的專家和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症結在於:在15分鍾養老圈內,缺少一家大的醫療機構。換句話說,「養」高分,「醫」不及格。
(4)養老院虧損多少錢擴展閱讀:
隨著社會發展,我國養老服務需求快速增長,養老機構成為老年人社會化養老的重要方式。一直以來,由於缺乏全國統一的標准,養老機構質量建設缺乏規范化引導,社會對養老機構的質量評價也缺乏依據。
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4090萬人,占總人口的17.3%。注冊登記養老機構2.88萬個,機構床位383.5萬張。民政部養老服務司處長李邦華表示,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直接關繫到入住老年人的切身利益,直接關繫到養老機構的生存與發展,直接關繫到社會對政府監管工作的滿意度。
❺ 數據顯示超六成養老院10年才盈利,如何看待該現象
之所以賠錢的原因,是因為那些被送進養老院的老人,大多都是家人實在無法照顧(更多的是子女長期無法忍受)後,無奈才將老人送了進來。而這樣的老人,對於養老院來說,基本就是虧損貼錢。
大約20年前,2001開始,我們家也開始辦起了養老院。
這個時候的老人,就像是個一歲不到的孩子,不能理解成年人類的意圖,不能意識到所處的環境。
可以說,養老行業是個比較辛苦又不怎麼賺錢的行業,每個卧床的老人,想要照顧好,都需要至少2個護工按照白班夜班來照顧,這樣一來,一個老人交要的養老費用基本上就全都給護工發工資了,甚至還得倒貼。
幹了大概三四年,後來我家也堅持不下去了,將老人都送了回去,母親還因為身體力行照顧老人累到了身體,調整了很久才過來。
據我們後來的記錄和追蹤,有幾個老人回到家後,不到一年內就去世了。
❻ 進養老院多少錢一個月
2019年12月11日相關報道顯示,進養老院每月3000元到6000元不等。
北京向西,在六環的良鄉出口往南1.5公里處,坐落著一處16萬平方米的老年公寓。擁有奇石湖景主題公園、開心農場、人工湖、智能化設備等,這家名為德隆睿頤苑的老年公寓,是北京最大的綜合養老機構。
不同於北京及周邊其他高端養老機構動輒每月1萬元,甚至2萬多元的費用,這家老年公寓將價格定為每月3000元到6000元不等。然而,平民化的費用加特色的基礎設施,並未吸引大量老人入住,1000多張床位只有300多人入住。運營四年多,這家機構仍處於虧損狀態。
負責人張德倫在一次行業研討會上曾自我剖析說,「在模式的創新方面可能有點問題」,與會的專家和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症結在於:在15分鍾養老圈內,缺少一家大的醫療機構。換句話說,「養」高分,「醫」不及格。
(6)養老院虧損多少錢擴展閱讀:
缺醫的養老機構
同醫院一樣,拼床位、比硬體,是養老機構「秀肌肉」的主要方式。養老這件事,由事業化逐漸向市場化轉變,可仍基本沿用了舊有的體制。如今的民營養老機構仍然根據床位數量來做預算、建設養老設施,政府的補貼也按照床位數來發放。
民政部的數據顯示:中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共有約750萬張養老床位,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超過30張。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稱,今後3年-5年將增加普惠性養老床位100萬張以上。
地方政府也紛紛為養老床位設定目標,如南京市規劃到2020年,全市每千名老人擁有的床位應不低於45張。養老床位的建設成本高昂,少則10萬元起,一線城市甚至高達五六十萬元,政策性補貼只有1萬到6萬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