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解決養老問題
一、在自己最為熟悉的地方實現居家養老。
如若在自己的老窩裡面再有一個老伴,不僅意味著是晚年的標配,而且意味著是晚年的絕配。當然前提是需要跟老伴合得來,並且能夠做到情投意合,雙方既付出著彼此的付出,又收獲著彼此的收獲。想必沒有誰比老伴照顧更用心、更方便以及更體貼,即使生病也會減輕病痛的折磨。既然有老伴為晚年保駕護航,也就不用一如既往麻煩自己的兒女,兒女應該顧及各自的家庭就顧及各自的家庭,應該顧及各自的工作就顧及各自的工作,自己跟老伴相互攙扶度過晚年是最為理想的養老模式。
二、錢對養老來說不可或缺,准備的錢爭取是多多益善。
錢不要等到用的時候方恨少,有錢就能夠有實力精挑細選高檔的養老院,絕非被養老院選擇。由此養老的環境就可以自我控制,具體到人的各個年齡階段,有錢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讓不同的生活環境水漲船高。錢既然是主要的物質基礎,養老也就可以算作上層建築,兒女不是養老的主力,而是只需要做到照應就可以,時間多的時候就可以多來養老院探望,時間少的時候就可以少來養老院探望,想必有兒女出面,高檔的養老院就會有所忌憚,對養老來形勢來說就是如虎添翼。兒女存在,形式大於意義。
三、社區養老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花更少的錢,實現更高的養老水平。
社區養老就是變相的組團養老,生活所需的各式服務可以實現團購,無論是社區辦的集體食堂還是社區集中僱傭的保姆,社區都可以進行把關,並且在具體實施過程當中進行監督,依據具體的服務水平實現優勝劣汰。並且社區可以定時定點組織活動,或者准時准點去身體最近不舒服,或者長年卧床不起的老年人家裡探望,由此一來兒女僅僅作為養老的補充,社區為處在多種多樣境遇的老年人打造出多元化的養老方式,在實現居家養老的基礎上,通過集體的力量辦大事。
㈡ 老年人該如何養老
自己要有可觀的存款、自己至少要有一套房子、有個好身體、好心態。
養老院,收養沒有法定贍養人或因其他原因而不能在家生活的老年人。養老院的全部費用由國家負擔,個人還可以按規定領取原來享受的養老金或撫恤金的一部分。中國的敬老院是在農村"五保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56年農業合作化時期,農業生產合作社對缺乏勞動能力、生活沒有依靠的鰥、寡、孤、獨者,實行保吃、保穿、保燒、保醫、保葬(兒童則為保教),簡稱"五保"。
㈢ 什麼是養老儲蓄
為了給老年人的養老保駕護航,早在3月,銀保監會就透露將要開展養老儲蓄試點工作。就在5月10日,銀保監會正式出台了8號文件,這意味著我國正式開始了養老儲蓄試點工作。那麼養老儲蓄到底是什麼呢?它又和定期存款有什麼區別呢?
目前來說,養老金一共有三大支柱。由政府主導建立的「公共養老金」是第扒埋洞一支柱,例如我國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由企事業單位發起、由商業機構運作的「職業養老金」是第二支柱,例如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居民個人自願購買的、由商業機構提供的「個人養老金」是第三支柱。
銀保監會推出的養老儲蓄就是屬於養老金的第三支柱。目前我國養老金主要依靠第一支柱,這樣會導致國家壓力過大,春枯而只有少數企業為職工提供年金,第二支柱發揮的作用也並不大,現在推出的養老儲蓄想必也是要重點建設養老金第三支柱,以此來平衡三大支柱,真正做到「三條腿走液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