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幾家老年人合聚養老的辦法好嗎
一般抱團沒抱成的原因,主要還是選擇的方式不太合適,還有一些感情糾葛。給老年人提了醒。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不能忽略:就算是居住方式合適,不摻雜感情,也會出問題,而最大問題,就是錢。
不是說有錢沒錢,而是說,在這個團體里,大家對錢的看法和基本的經濟實力要相當。否則,這個團兒還是會被錢拆散。大家雖然說都交了伙食費,可有的人慢慢就不平衡了,覺得太貴,自己在家過,用不了這么多錢。也有人覺得組里有人退休金多,一個月五六千,可自己只有兩千多,人家要吃好的,自己將就就行,每天做三四個菜都是「便宜」了那些愛享受的,他們想吃好的,應該多拿錢。
也有人開始計較,有人吃得多,帶得多,有人飯量小,或者這個月生病了,或是家裡有事沒在這里吃多少,可伙食費為什麼不退呢?
大夥兒聚餐的那個姐姐家,每個月我們會買兩桶油,一些調料啥的,還添過一些餐具。而且每個月我們會撥出一點兒錢給人家的煤氣費、水電費。可就有人不樂意了,說那些東西根本用不了,認為那個姐姐佔了便宜。
後來又發生了,誰住院了,大家攤錢買東西,廚房裡灶具、油煙機壞了,大家攤錢換之類的事,有的人沒什麼抱怨,幾十塊錢也不在乎。可是,有的人就不行,不僅抱怨,還在大夥兒之間挑唆,弄出很多不愉快。搭夥的這個方式,人員變動特別大,最終在今年6月,就徹底不弄了。不過,我們兩三個核心的人還是挺懷念那種方式,但一想起那些為錢發生的爭執,又覺得很別扭。而大多數情況下,因為衣著、首飾、業余愛好等等,每個人的消費觀念和實力確實不同,就會有人心理不平衡。甚至有人說過,我們應該有「團服」,省得大家攀比,可那都不現實。總之,這個團隊,從人少到人多,後來又到人少,有人還能是朋友,也有人後來都不往來了。這其中,最大的問題,還是經濟利益和攀比心。要是總覺得自己不平衡,養老這個團兒還真不好抱。
2. 老人住在養老院真的比自己在家呆著好嗎
我覺得,對於這個問題不能直接評判哪一個方法好,哪一個方法不好,應該來辯證的看問題,因為都各自有各自的優缺點。
首先我們得談一談養老院的問題。
將老人放在養老院,這確實是一個方法。現在很多的城裡人都是這樣做的。因為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年輕人壓力比較大,而且每天都要上班,哪有這么多時間空著去照顧老人家呢!如果真的為了照顧老人家而辭去工作,整天呆在家裡,那麼生活伙食費又從哪裡來呢。而且現在物價這么高,如果不趕快掙錢的話,可能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了。
而且在養老院也有養老院的優點,養老院可以天天有人照顧了,隨時有專人來陪伴著老人家。老人家在那裡也可以遇到與他同齡的人,可以一起下下棋,講講話之類的。她在那裡一天三餐無憂,起床就有人伺候一點也不要擔心有生病等問題的發生。
但是他有一點不好的地方,就是沒有子女的陪伴,那這一點就是住在家裡的好處了。
我們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父母長輩年紀都這么大了,他最希望的不是住進什麼特別好的房子裡面,吃上什麼特別美味的山珍海味,而是希望能夠有自己的兒女陪在自己的身邊。即使每天過得很辛苦,他們也無所謂。他要的就是這樣一種陪伴的感覺。
不管最後選用的哪種方法,我覺得都沒有錯誤。但是不管哪種方法,他們最希望的還是有我們的陪伴。所以如果真的有老人被你送去敬老院了,你要常去看看她,給他心靈的慰藉。
3. 你覺得送父母去養老院是不孝順嗎
不一定,需要分具體情況的,比如送敬老院後一年不打一次電話一年不去見一次的肯定是不孝順,但其他情況還得討論,說不定這可能是更孝順呢,關於不孝順的情況不作討論,現在我只談這是孝順的情況。 首先年輕人大多都是忙的,但忙不是把老人送到敬老院的理由,老人如果在家,幫忙帶帶孩子,自然更放心,但很多情況還是要依靠敬老院的。 所謂送敬老院不孝順,可能來源於「養兒防老」的傳統思想,該思想的大前提是:社會公共服務不夠完善,除了「養兒」沒有其它養老方式,無法達到「老有所養」的目的,現在社會越來越完善,各細分服務領域也越來越完善和專業,替人養老也越來越越專業化,可不在需要「養兒防老」,當然常回家看看自然也是必須的。下面我將舉幾種情況說明敬老院養老的好處,但不是適合所有人。 1、敬老院越來越專業,專門有開發適合老人的飲食,適合老人的環境,更有專業的護士為老人提供醫護服務,一些在家不能解決的問題反而在養老院得到解決; 2、部分老人不適合和年輕人居住,除了所謂的「婆媳矛盾等」(此處不展開講),還有更多不適合的原因:(1)文化差異,江浙,東北,西南或西北等全國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若年輕人在異地打拚並定居,講老人帶到身邊,老人會不能適應當地風土人情;(2)、飲食差異,除了年輕人異地工作導致接老人到身邊產生的飲食習慣差異,還有老人和年輕人的飲食差異,比如老人愛出肥肉,但肥肉不健康等;(3)、社交圈的差異,異地工作的年輕人將老人帶至身邊,老人會感到孤獨,因語言文化等差異,無法較快融入當地社交圈;3、第2點講了異地年輕人的問題,此處講本地。當老人獨自在家(或還有一保姆)時,若發生意外,不能馬上得到救助,出現意外會較多,相反,在養老院有專業人士照顧,反而更好,同時身邊都是同齡人,更有共同的生活方式等。 綜上,個人覺得送老人去養老院並非不笑,只是大家尚未接受這種方式,我們老年人需要慢慢接受這種方式,但年輕人不論如何,常回家看看是必須的,經濟上也需要給老年人提供足夠的支持,當然這一切還得多方協商交流決定老人的養老方式
4. 為什麼年輕人不願意老人去養老院
雖然不時有文章表示,中國人的養老觀念正在悄然改變,養老院產業更是在每年新增千萬潛在客戶的前景下蓬勃發展,但中國老年人還是不願意被送到養老院去。
這其中起到關鍵性作用的年輕人也是輸出了相同的觀念,那麼,為什麼年輕人不願意老人去養老院呢?本文益養老智慧養老平台小編,就來盤點一下這其中的緣由。
我國屬於傳統觀念較深刻的國家,人們的傳統觀念未改變,認為老人唯有跟子女住在一起,四世同堂,共享天倫之樂才是幸福才是孝順。而送老人去養老院就是不孝順。
其實,孝與不孝,不在於是否讓老人呆在家裡或者入住養老院。在家有在家的好處,養老院也有養老院的好處。住哪裡只是一種形式上的事情,而非實質。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背景和具體情況,老人怎麼過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不能一概而論。
益養老認為,給父母選擇養老院不是在逃避贍養責任,恰恰相反,是為了更好地照顧父母。如果老人在家中無人照顧,那麼把老人送進服務周到、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的養老機構也更讓人放心。
打著「不孝」旗號,批評別人把父母送進養老院多少有些不太負責任。子女擔心背負「不孝罵名」不了解養老院真實情況,就拒絕也是不太負責任的表現。
其實是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家庭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兒女面臨著巨大的生活壓力,對父母養老的問題往往是有心無力。因此,養老院養老是極好的選擇。
其實,隨著老年人的增多,願意選擇住養老院的老人也在增多。養老機構也成為雨後春筍一般涌現。
但是很多家庭因為老人多,家庭負擔比較重。因此,選擇不去養老院的原因卻是擔憂養老機構價格上的問題。
目前,我國確實存在有部分養老機構擁有較完善的基礎設施,能夠給老人們提供優質的服務,部分護理人員都是持證上崗。
不僅如此,養老院的老人們比起空巢家庭的老人在養老院更能享有色彩的人生。
一分價錢一分貨的道理到哪兒都說得通,很多家庭因為住不起高端養老院,看了看價格適中的,又不滿意其服務,所以最終就不了了之了。
要知道收費低廉的養老院是盈利機構。在給的錢固定的情況下,他們投入的經費越少,照顧的越少,他們的相對獲利越大。因此,他們的收益是和你父母獲得的照顧質量是沖突的,是反向的。
因此,就不難理解,低檔養老院千方百計剋扣老人伙食標准。在離開家屬的視線後,將有特殊要求的老人視為添麻煩,打耳光,灌尿讓老人老實點的不在少數。
低檔養老院的生活照顧都只是形式,更談不上心理上細致入微的呵護和照顧。所以,還是多努力掙錢吧。
總結
其實大多數年輕人對於養老院並沒有太多偏見,反而是因為實力不夠的原因,只能選擇望而卻步。所以,做好養老儲蓄還是很有必要的。大家覺得呢?
5. 家裡老人比較「作」怎麼辦
不管工作有多忙,一定要抽出時間來陪伴老人,畢竟每個人都有老的時候,老人都希望你們能多陪陪她,不要讓她覺得孤單,你陪伴她一天她能開心好幾天,多陪陪她,她才不會有時間胡思亂想,也就不會胡思亂想了,陪伴老人不僅是作為後備的義務,更是責任。
適當退步
如果老人無理取鬧到了特別誇張的地步,溝通已經完全沒用,那你就不要再說話,給她一點點時間讓她自己消化一下也讓她好好反思一下,適當的退步是為了更好的聊天,到了不能聊的情況下一定不要硬碰硬,鬧僵了就不好了。
看似是一種」作「其實就是對子女的一種」愛「,父母永遠都是以不同形式關心著孩子。俗話說得好:可憐天下父母心。老人的作一方面體現在老人對子女的控制欲太強,老想著對自己的兒子和女兒的婚姻生活指手畫腳,想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而這也會造成兒媳或者女婿的反感,然後就會產生矛盾,矛盾產生後,老人不但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反而拿著孝道的大棒去脅迫子女服從自己,甚至有的老人會讓自己的子女和配偶離婚。
6. 你老了以後願意去養老院嗎
隨著中國老齡化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考慮到了今後的養老問題。雖然時間還早,但是未雨綢繆也不是一件壞事,其實老年人的養老主要面臨著兩個問題,一個是否有比較好財富基礎,可以更好過好老年的生活。另外一個問題是如果到了老的時候,去那裡養老會讓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幸福。這看似是兩個問題,其實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其中這也可以理解為一個問題。
生活有太多的不確定性,當養老的事實還沒有真正來臨時,一切設想都是假的。我們能做的還是把握現在吧,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讓他們知道「孝」是天地大道。另外趁年青時多積累點物質基礎,這是你老年生活和兒女說話時的低氣所在。總結一句話;「到老了也要靠自己」。
7. 你覺得有必把父母送進養老院嗎
我認為如果自己沒有時間來照顧父母的話,可以送去養老院。
有人說我不願意送父母去養老院,只需要一個理由,在這個不叫「養老院」而叫做「家」的地方,我們可以晚上一起吃飯,聊一聊。能夠有一個和樂融融的家,沒有人是願意去養老院的。前提是你的父母身體健康,不需要你的照顧,還能給你援手,你們從不吵架,父母有足夠的退休金。
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講,我更傾向於老人和老人生活在一起,有一個小院落,老人和老人的共同話題更多,在生活上有專門的護工照顧,一旦身體出現了問題會得到更專業的照顧。生活上能和自己有共同話題的人在一起生活,不會像和子女在一起一樣產生太多矛盾,傷害彼此的感情。
另一方面,自己年邁後,需要更多的是得到子女的照顧,如果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可能會增加子女的壓力,讓他們不能專注於自己的工作。
8. 「父母最大的悲哀:年老後,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你怎麼看
如果說父母在年老後,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不管什麼樣的原因造成的 ,這樣的父母總歸還有自知之明:自己到了用人的時候了。
其實我見過一種父母,他們從內心並不存在這種小心翼翼。即使到了風燭殘年,即使已經不能自理,依然態度強硬。我生了你、養了你,你只能無條件的對我好 。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父母的架子 。他們從小灌輸給子女的唯一理念就是,我生了你,你必須得孝順我 。並不斷的向子女索取,以求得回報。
無論什麼關系,人的感情是相互的。如果用理性的觀念強制感性,溫暖度恐怕會降低很多。
這種以索取為目的的父母,如果遇到的是孝順的子女,也會被善待,但在孝順的同時,只會讓子女的心一天天涼透。這種父母的子女無疑是悲哀的。如果遇到的是不孝子孫,後果可能不敢設想。
有自知之明的、小心翼翼的父母也會因自己子女的品性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
常言說的好:親慈子孝。還是讓親情把父母和子女聯系起來吧。願天下所有的子女都被善待,願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老有所依。
讓親情充溢在每個父母和子女相伴的空間。子女不必讓父母因年老而變得小心翼翼,而父母也不必用小心翼翼來換取子女孝順。
我家樓上有個鄰居,男主人姓馬,退休前是 汽車 司機。我們都稱他馬師傅。馬師傅有個兒子,我們叫他小馬就住在我們對面的一棟樓上。
馬師傅的孫子是他們老兩口帶大的。只要小馬媳婦一管教孩子,孫子就到爺爺這里來告狀。於是半夜我們常常聽到馬師傅站在自家陽台上朝著兒子的窗口開罵:「你們兩口子真不要臉……」。兒子媳婦不敢吭氣。
只要聽到小馬的兒子哭著上樓,沒幾分鍾,馬師傅的罵聲便劃破夜空。
有一次我在樓道里看見兩個人攙扶著哭哭啼啼的馬師傅的老伴。後來才知道是老婆婆打了兒媳婦,結果自己氣得不行,被人送回來了。
這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時馬師傅60多歲。
上個月馬師傅讓兒子給他取退休金。卡裡面有一萬多塊錢。他讓兒子取五千。小馬去自動取款機上取,結果卡被吞了。小馬聯系銀行,銀行工作人員讓他過幾日去取。小馬拿到卡後,取了五千元,結果卡上只剩下幾元錢。
馬師傅覺得不對,取了五千,還應該剩五千多才對呀。他不敢問兒子,找老朋友一起去銀行問。他們到銀行問,人家還要當事人一起來,他沒辦法,只好硬著頭皮地給兒子說了這件事。後來還是小馬和老馬一起去銀行,問題解決了。
以前動輒罵兒子的馬師傅,如今在兒子面前小心翼翼。為什麼呢?老了,凡事要靠兒子,只能看兒子的臉色。這就是老年人的悲哀。
這個,我深有體會!
我母親以前是個教師,無論在哪裡,在哪面,都十分強勢!
我上有姐姐,下有弟弟。六十年代,那時家家戶戶都稀罕兒子,我比弟弟大五歲,他基本上是在我背上長大的!這似乎無可厚非!
但我姐姐從來不需要做什麼家務事,她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 上學、讀書!受我強勢的媽,獨寵!全家人的家務事幾乎就落在我一個人身上!我不僅要承擔家務,還要常常挨打、挨罵,以至於挨餓!我雖然也接受正常教育畢業18歲參加了工作,二十歲結婚、生女,不到二十二歲離婚,去外地打工!但我遇到了我生命中的最好的好人 我的丈夫。他把我寵成了皇後,讓我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我提起我不幸的童年,真不願意再對我母親好下去!但我老公常常開導我:「人,最寶貴的是什麼?是生命!她既然給了你最寶貴的生命,她就是最偉大的人!我們就應該尊敬她!」所以,我們雖然和母親分居兩地,但時時回去看望她,給她買她最喜歡的東西,給她拿她最喜歡的 錢!
而我的姐姐,她獨寵的女兒,一生未婚。年輕時,年年出國游,快退休時,還是在我和母親的督促、資助下,在成都一個小縣城邊,買了套二多平米的房子立足。把錢幾乎用盡!脾氣非常暴躁,動輒對她發脾氣,她從不敢反駁,只有給我訴苦!弟弟一生離婚、再離婚、復婚幾次,生活一直處在不順中,也時常給她發脾氣,讓她傷心不已!
我那從來脾氣非常好、任由她百般刁難的父親,十多年前,又突發疾病,撒手人寰!
現在,我的母親,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在人人面前,都變得謹小慎微、小心翼翼!她每天似乎都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
可是,在子女面前,以前那個講話從不經大腦的母親,也學會了觀言察色,變得小心翼翼,好像很擔心自己會得罪這些子女似的。
前幾天,三弟帶母親去醫院拍了一個雙側膝蓋的CT片,結果顯示母親的左側膝蓋「關節滑膜炎並積液,另外,雙側膝蓋關節退行性改變。
這段時間,母親說膝蓋痛得厲害,有時候痛到睡不著,而且,不管是內服還是外用葯,都用過不少,可是,效果並不好。
其實,這幾年在生活上,母親雖然比同村的人都生活得好,可是,她的身體卻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疼痛。
經常說胸悶、頭暈,吃過很多葯都是治標不治本。後來,二弟帶母親去做了一個全身檢查,結果顯示母親的血糖偏高。
醫生建議盡量少吃糖和含糖量高的食物。可是,可能是以前過的苦日子太多了,母親對糖果有種執迷,特別喜歡吃糖果。
不知道什麼原因,這幾年,母親的體重也漲得非常快,好像每見一次,她都會變胖一點。現在她穿的衣服,4個「+」已經不能滿足她的體型了。
其實,我們也知道母親是太寂寞了,平時能打發時間的,除了偶爾跳一下廣場舞,就是看電視劇。
一個人獨自看電視,常常都是邊吃零食邊消磨時間。
記得去年春節,我們說好回去的,但是,因為疫情,我們又沒回去。母親打電話來問:你們是不是又不回來了?
當聽到我們說不回去時,母親明明很失望,也很落寞,卻還安慰我們說:能不回來還是別回來了,這對疫情還是有影響的。
我能聽得出她內心是渴望著我們回去的,但她不管我們找什麼借口,她都會附和我們,從沒想過要強硬地讓我們回去。
就說她這次膝蓋疼,當她打聽到有某些葯有效時,可又因為老家沒有這類葯品,她就打電話給我們,讓我們給她買。
在電話中,她好像很害怕我們會拒絕,就先是把她聽到的葯效都解釋列舉給我們聽,還跟我們說:某某用了有效果。
最後,還不忘問我們這葯貴不貴,如果太貴就別買了。
母親的工資卡本來就沒有正式退休工人的退休金高,每月大概兩千五六。況且,工資卡也是捏在三弟的手裡,到母親手裡的錢應該不會很多。
母親平時還要買點菜、買點米,一些人情往來也避免不了。所以,母親雖然有工資卡,但手上並沒有錢。
而這一次膝蓋疼,買了不少的葯,也看了很多偏方,把母親僅有的錢都花光了。
昨天晚上,母親給我打電話,家長里短地聊了很多,如果不是我說要掛電話,她可能還要聊下去,最後才很為難地說出了主要目的。
母親在電話中問:阿姐兒,你有沒有錢呀,給我兩百塊吧?
在那一刻,我覺得很心酸,她送三個孩子上大學,如今卻為兩百塊錢而為難。我知道她本不想向我開口的,除了她知道我婆婆患癌,我們本身一直都在還債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母親對我這個大女兒心存愧意。
因為,我們五個兄弟姐妹中,母親把大哥、二弟和小妹送上了大學;後來,集資為三弟付了首付,還一直為三弟還房貸。
只有我,在這個家庭中,得到的資源是最少的。可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特別的緣分,母親只有在我面前才不會有那麼大的壓力。
所以,當聽到母親卑微地問我給兩百塊時,我除了心酸之外,突然覺得自己有一種被需要的滿足感。
雖然我身上的錢不多,每個月都是留夠我們娘三人的生活費,其餘的都還債了。不過,我還是從生活費中抽了五百塊轉賬給她。
當母親聽到我說給她轉了五百塊時,她非常驚喜,非常開心,不過,還是有點擔憂地問我:你轉了這么多錢給我,你們不用吃飯嗎?
我說:我在外面做事,怎麼著也會有幾個朋友,餓不著的。
因為她這樣的性格,所有的親戚對她的評價都不高,包括叔叔和小姑姑們。和奶奶的關系就更不用說了,可以說是水火不容。
其實,作為子女,本不應說父母的不是,但是,如果要說真話的話,我們對母親也是喜歡不起來。
小時候,因為家裡窮,干農活又很累,母親就會把這些她無力改變的事情,通過謾罵的方式,全部發泄在我們的身上。
只要有一點她看不順眼的,她就可以把我們大罵一頓,而且,是翻舊帳、流水式地大罵。哪怕我們打破一個碗,在她眼裡就是天大的錯。
所以,我們都是聽著母親的罵聲長大的。當然,母親除了對我們幾個孩子非常苛刻之外,對父親就更不客氣了,三天兩頭都能聽到她在數落父親。
說實話,我最佩服的人就是父親了,不管母親怎麼罵他、數落他,他都默默承受著,還常常教導我們要敬重母親,說母親是因為日子過得太苦了,才會發泄到我們身上。
記得有一次,我和母親吵架,把母親氣哭了,母親就向父親告狀,讓父親管管我們。
父親知道後,從房間里把我拉出來,大聲質問我為什麼要頂撞自己的母親,還讓我給母親道歉,不然,他要打我一頓。
這是父母第一次對我發那麼大的火,直到現在,我還記得父親把我的手抓疼了。
自此之後,為了避免挨打,我就真的不敢跟母親頂嘴了。逐漸長大後,我們雖然學會了理解母親,但是,小時候留下的陰影讓我們與母親始終都親近不起來。
反而對父親,我們是既怕又敬,又藏著一種想要親近卻不敢親近他的 情感 。
其實,我們也知道,母親是一個非常勤勞、懂得持家的好母親,她只是不懂得怎麼去表達自己和該怎麼愛自己的孩子。
可以說,她用了一種錯誤的方式對待身邊的人,也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兒女。結果變成:苦了一輩子,卻敗在「嘴」上,和兒女離心。
所以,當看到母親到老了還用自己的工資卡為三弟還房貸,其目的就是希望證明自己還有用,兒子需要自己,自己就會被兒子趕出去。
因為,母親雖然有三個兒子,可是,大兒和二兒都在外省安家,只有這個三兒子在自己身邊。
而母親是一個比較傳統的老人,哪怕有錢,她也不希望去養老院,她希望守著兒子、看著孫子孫女走完這一輩子。
所以,她把自己放得很低、很卑微,有時候,她甚至不敢大聲說話,就怕自己不小心得罪了兒子、兒媳婦。
現在因為膝蓋痛,母親比任何時候都要小心翼翼,連給哥哥打電話都不敢。
如今,看到了母親的改變,這句話:「父母最大的悲哀:年老後,在子女面前變得小心翼翼」就如同為母親量身定做的一樣,太真實了。
同時,也看到了身為兒女的我們對母親的疏忽與不孝,是我們給母親造成了心理上的壓力,讓她變得沒有了自我。
今天之所以把我的感受寫出來,也是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反省,讓我們都共勉,好好去愛你們的父母!
父母之所以在子女面前小心翼翼,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父母的思想落伍了,他們說的話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了,又擔心子女們笑話他,所以說起話來小心翼翼
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過年的時候,孩子們在那裡高談闊論,而父母縮在角落裡,看著孩子們,或者是悄悄的去收拾家務。
第二,父母的反應力下降了,子女們跟他交流的時候,他有時怕跟不上趟,又怕子女著急,所以說話很小心,有的父母還為了討孩子歡心,故意說一些時髦的話,結果卻反而弄巧成拙了
第三,父母腿腳不好使了,他們許多小事都需要子女的幫忙,但又不願意給孩子增加麻煩
我媽就是,她胃不好不能吃涼的,有的時候給她熱好了飯,可能我們吃著沒事,她吃著就比較涼,但又不好意思麻煩我們給她再去熱,吃完以後胃就難受了,告訴她好幾次,涼了我們不怕麻煩給她熱,可就是不願麻煩我們。
第四,老人都有節儉的習慣,有的老人的節儉習慣,跟現在真的是格格不入了,害怕子女們的阻止,所以就偷偷的。
我婆婆就干過一回,她撿了些廢玻璃,然後放在小屋裡,有一次在找東西的時候,不小心被玻璃割傷了大動脈,血立馬就噴湧出來了,後來趕緊去醫院搶救,才算安然無事了
再加上有的子女不太體貼父母,更有甚者。不讓父母說話,我們所說的孝順父母,不僅要在經濟上讓他們衣食無憂,還要關心體貼他們,讓他們在心情上保持舒暢,安度晚年
以上就是我總結的父母在子女面前小心翼翼的原因,親愛的讀者,你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我也不知道是怎麼了,父母在我的面前真的就有一種小心翼翼的感覺。有一次我記得要去送爸爸媽媽去火車站。當時跟爸爸媽媽定好了是晚上五點從家裡出發。當時我工作忙,而且又去趕了一個飯局,所以說走的晚了一些,等5點20的時候我到了父母家。我父親母親兩個老人竟然在路邊等了我很久。我跟父親母親說你們都出來這么長時間了,已經是深冬的季節,天氣這么寒冷幹嘛不在屋裡等著我呢?父親母親小心翼翼地說這不是怕你工作忙嘛,所以就在路邊等你,你也沒有打電話。聽了父母的話,我心裡有陣陣的酸楚,感覺跟父母的距離好像遠了一些,是的小的時候不起床,父母就輕輕的打我的屁股,小的時候頑皮搗蛋惹了禍父母就打我一頓。但是現在的父母跟我真的是相敬如賓,跟我就像對待一個外人一樣,我心裡想說的就是爸爸媽媽,我雖然長大成人了,但我仍然是你們的孩子,仍然是那個小時候的我。所以說沒有必要心中有一種怕麻煩孩子怕打擾孩子的心理。
看到這個問題我心裡特別難過,這種現象確實存在,並且周圍比比皆是,且不說那些個沒有收入的老人,即使有退休工資的父母在年老時也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先說說我姥爺吧,他離休後工資大概近兩萬吧,在我們這個四線城市算不錯的了,可是每次回姥姥家,看到姥爺說話都得看大舅媽的臉。
大舅媽就一普通工人,也沒啥工作能力,但為人極其彪悍,大舅打小就性格懦弱,結婚後更是成了典型的妻管嚴。姥姥姥爺生性老實和溫和,久而久之大舅媽就成了家中名副其實的王者。整日在家吆三喝四,姥爺退休後不但要負責一家子的衣食住行,還要買菜做飯,我大舅媽業余時間就是跳廣場舞,聚眾聊天八卦東家長西家短的!
情況正相反的是我奶奶,大字不識一個,更別提工作了,一輩子在老家務農,年紀大了就啥都不幹,地我三叔種著。她共有三個兒子,我爸和二叔都算他們行業中的領軍人物,可奶奶只要見了看哪不順眼動輒就罵,再不聽話就直接上掃把,三個兒子都不敢吭聲!乖乖的笑臉相迎,好模好樣的聽她訓斥!
我感覺這里首先看兒子的態度,當然兒媳婦好的,兒子即使不當家老人也不會落到那種地步。咱們國家有養兒防老的俗語,老了後心理會有一種恐懼感,就怕兒女們棄他們不顧,哪怕他曾經輝煌過,到時也有種英雄遲暮的悲涼與無奈,畢竟心再傲嬌身體狀況也得妥協。
但凡家中老人不必看兒女臉色行事的,大多是兒女孝順,平日能夠給予老人尊重與愛,並且讓他們有足夠的安全感。當然還有些老人自己有不錯的收入,性格也比較霸氣,一輩子沒怵過誰!但我奶奶就更厲害了!屬於沒錢但兒女不孝順寧願餓死,也不會低三下四看別人臉色的人。(好在她的兒女全部都無比孝順)
所以做兒女的,不論父母有沒有收入,都請給他們一個有尊嚴的晚年!
不光是小心翼翼,而且還是在看我臉色。這真是個悲傷的話題,但確實是很多父母老了後,都會這樣子。
前段時間在父母那裡,母親拿出來他們新種的芸豆,大顆粒飽滿,光亮亮的,顯然是去粗成精的挑揀過了。
說今年收了三十多斤的豆了,鄰居都送過了,剩下十斤,給我和我弟各五斤。我和我弟瞄了兩眼,我發話了:「老娘,這玩意都要花時間煮吧?你看我們上班,時間都那麼匆忙,哪有時間去煮這玩意呀。再說了,要煮肯定也不會煮一點點,沒人吃呀!我不要,你吃不了,就送人吧!」
我老娘顯然有點掛不住了,說:「這千辛萬苦種出來的,拿去嘗嘗嘛!」。弟弟也堅持不要。我猛然間看見我爹在給我使眼色,突然間明白了什麼。趕緊說,要不然我拿點吧,早上煮粥放一點。
聽我這么一說,她似乎好受了一點。隨後又搬出了地里種出來的各種蔬果,把我們的後備箱塞得滿滿的。
為了種地的事兒,我和我弟沒和父母少吵,七十多歲了,還天天去伺候那些地,挑水施肥的,家裡條件也不用他們再這么辛苦了,但他倆只當耳邊風。
只到手裡捧著一袋子芸豆的時候,我突然間才明白:他們去種地,是為了證明他們仍然是有用的人,而不是在家坐吃等老的人。這是在證明他們的價值。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們已經不能再像年輕時一樣,逼著我聽他們的話,做我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了,就連對我的好,都變得小心翼翼了,生怕惹得我不開心。
年輕的時候的父母,他們是我的依靠。年紀大了,出門去個醫院、乘個地鐵,都會提前打電話和我商量:「這兩天有沒有時間?你媽要去看個心電圖,去大醫院,聽說要預約,你能不能幫忙弄一下?」但也只此一次,後來發現父母去醫院,再也不打電話我了。
私下問我弟,他說:「咱爸逼著我教他用手機掛號,練了兩次就學會了,現在都是他去弄的了。姐,你要是有空帶咱爸媽去多乘乘地鐵,多去坐兩回高鐵吧,不然下次都不會坐!」
因為這些,我老爹,學會了使用智能手機,而我老娘,至今不會。出門在外,要不然是我爸一起,要不然就是我們姐弟帶著出門。出去的時候,她特別小心,亦步亦趨的跟著我,就象小時候我跟她出門,緊緊地牽著她的衣角,不敢放手。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小時候的超人父母,不再是無所不能了,開始依賴我,變得小心翼翼了,害怕我不開心。
父母65歲的時候,堅持要和弟弟他們分開來住,我弟生了很久的氣:「這房子又不是不夠你們住,為啥要分開來住?你們就我這一個兒子,這街坊鄰居會怎麼看我?」
父母卻執意要分開住。我去做思想工作,我老爹講:「我們是老年人的作息,晚上八點睡覺,早上四點起床。他們年輕人,都是十一二點睡覺,早上七八點起床,相互受影響的。再說飲食,我們飯菜都是要吃軟的,他們吃不慣啊。還有,我們有我們的生活習慣,農村裡養成的什麼東西都丟不得丟的習慣,必然家裡會比較亂,他們會嫌棄的。」
我把話傳給我弟,他反思了好久,長嘆一聲,說:「姐啊,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也時常會沖口而出說一些嫌棄的話,但我仗著是兒子,是自家人,講話過頭一點,他們是不會和我計較的,原來還是傷了他們了。」
「教了你那麼多遍你怎麼還不會啊!」
「怎麼這么點小事都做不好?」
「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你怎麼不知道去改啊?」
這些話,可有也是小時候父母會和我們講的,但到了他們這個年齡,彷彿所有的一切都還回去了。
倆個人選擇獨住,大概他們也是要一個小圈子,能自在的呼吸屬於他們的空氣。
他們老了,但他們從來沒有忘記愛我們。
如果有一天發現他們開始小心翼翼看子女臉色了,說話時也會看揣摩子女的神態了,對他們發脾氣的時候,他們變得沉默了,那麼,請一定要對他們好一點。
耐心一點,多一些關心,給他們一些依賴和幫助,就象對你的孩子一樣。
我們要陪父母終老。
PS:寫完這幾個細節,淚流滿面。
深有同感。我的父母也已年過五十,似乎感覺 突然間 ,父母已經變得和原來不一樣了, 心裡感覺某個地方就像坍塌了,有種空落落的感覺。 感慨之餘, 不禁捫心自問,是不是對父母不夠關心,不夠寬容,是不是有時候對父母太過於苛責,太過於冷漠,讓他們的內心如同無根的浮萍,在這孤獨的世上飄零。
人對親近的人最殘忍,因為太接近,往往看不到對方點點滴滴的優點。--復旦教授陳果
小時候,父愛如山,母愛似海,呵護著我們一步步成長。那時候的 父親在我們眼中就是英雄,無所不能,而母親就像寒冬里的一簇篝火,溫暖著我們的人生。 那時候的父母,挺直了脊樑,笑容總是常伴在臉上,對未來,對家庭,對我們充滿了美好的期待。
歲月無聲,在四季的脈絡里潛行 ,總是有著一股不動聲色的力量,逝去了時光,蒼老了面孔,不知不覺間,父母已經滿頭白發,步履蹣跚, 話語間也失去了年輕時的鏗鏘有力 ,變得輕聲細語,即便父母兩個人有爭吵,和兒女在同一個屋檐下的時候,也 極力壓抑著自己的 情感 ,怕擾了大家的清靜。
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 越是面對最親愛的人,越是容易肆無忌憚的表現出自己兇狠的醜陋的一面 ,因為你知道他們會包容你,你只是把他們當成了自己壞情緒的垃圾桶,而且不必負責任。
我也有過那麼一段時間,無法控制自己的 情感 ,動輒對父母大聲呵斥,充滿了抱怨,發泄過後就是深度的自責,無法自拔。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性格上的缺點,自己也明明知道那是靈魂的禁區,黑暗的野蠻森林,就像 一個自我和非我兩個孿生兄弟,總是有一個會勝出,佔了上風。
猶記得那一段時間的昏暗時光,和父親吵過後,我倆分別坐在桌子的一邊,敞開心扉聊了一個下午 ,說起他的一輩子坎坷,父親哭了,聊起我的苦惱,我也哭了。說了很多,我只記得那個下午的光線是昏黃的,有點冷。
經歷了許多次的爭吵,慢慢的父親變得沉默,畢竟還要跟我們年輕人生活在一起,凡俗的纏身讓他折彎了腰,變得不再那麼堅挺,孤傲。而我,也 在懺悔中自責,為什麼人總要經歷一番才會懂得,也許有些遺憾能讓我們更快的成長,只是這成長的代價似乎太沉重。
【二】寬容和關懷是愈傷的良葯
我的父母是茫茫人海中平凡的那一對人,不是思想家,不是教育家, 只是他們父母眼中的樸素兒女,只是他們兒女眼中普通的父母 ,用他們認為是最好的方式給予我們成長的沃土,辛勤地灌溉,給予我們關懷,給予我們溫暖,給予我們安全感,是我們成長路上最可靠的後背。
歲月荏苒, 老去的不只是他們的面龐,還有他們荒涼的內心 ,就像一棵蒼天大樹,經過風,歷過雨,最後只剩下枯椏的枝幹,雖然不再枝繁葉茂,但仍然倔強的立於天地間。
他們 也有精神上的渴求,希望能被我們關懷 ,而我們總是忽略了這一點,抑或沒有當成一回事。父母希望與我們的心拉近一點,不要變得那麼隔膜,不希望有一道溝立在兩代人之間, 有時候父母在盡力填補那道溝,而我們卻又在邊上壘起了圍牆,而我們鑽進自己的角落,獨自悲歡。
父母其實 想了解到我們心裡真實的感情,我們總是報喜不報憂 ,嘴上訴說著我們善意的謊言,卻將和父母的距離拉遠。
兩代人終歸是兩代人,總是有生活習慣和人生三觀不合的地方,這也是一切矛盾的根源。想想 我們年輕的時候,叛逆的青春,父母也是頂著我們眼中的不理解負重前行,容下了我們所有的青澀和無知 ,而他們老了,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能寬容他們呢?
父母在我們面前小心翼翼,確實是一件讓人覺得可悲又難過的事情,我們理應讓我們自己成熟起來,也許我們應該給他們多一些寬容和關懷,善良和慈悲,少一些冷漠和苛責,用微笑和感恩照亮他們的內心,讓他們覺得餘生不會被辜負,讓我們也覺得未來是美好的,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