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破解養老地產發展痛點
01 養老產業政策特點
利好政策出台密度大,關鍵問題尚未完全破解
2013年以來,養老產業扶持政策頻出,解決實操問題的政策措施尚待進一步落實。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中央和地方陸續出台多項養老產業扶持政策,據中國指數研究院不完全統計,2013年以來,僅中央及各部委出台的養老產業扶持政策就多達40餘項,涉及土地、資金、人才、醫養、保險等多方面。雖然利好政策頻出,但實際操作中制約養老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尚未完全破解,政策體系尚需進一步完善。(飛揚國際景觀設計)
02 土地
養老產業專屬用地缺失
■ 用地性質:頂層設計有待突破,需「養老產業」專屬用地分類
養老用地規范性質為「養老服務設施用地」,屬「醫衛慈善用地」。近幾年來我國就養老設施用地多次發文,其中最具代表意義的為2014年國土部出台的《養老服務設施用地指導意見》,首次界定了養老服務設施的用地范圍和用地性質,將養老用地明確規范為「養老服務設施用地」,屬於土地用途分類中的「醫衛慈善用地」,其他用地中只能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用房,並分攤相應的土地面積。(飛揚國際景觀設計)
雖然國土資源部及部分省市明確提出養老服務設施用地要納入供應計劃、單列用地指標,但目前出台的土地分類相關法規中,仍未制定「養老產業」的專屬用地分類。目前已有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福建等部分省市出台相應政策,並在供地計劃中單列養老服務設施用地指標,推出相應土地。以北京為例:從首次單獨列項,到混合配建供地模式,可謂超前發展,是近幾年地方對養老用地政策最具推動性和代表意義的城市。(飛揚國際景觀設計)
■ 供地來源:加大盤活存量用地,減少增量用地
2016年國土部發布的《關於下達〈2016年全國土地利用計劃〉的通知》中明確逐步減少新增建設佔用耕地,加大盤活存量用地和補充耕地。(飛揚國際景觀設計)
目前,直接將存量用地轉為養老用地有四類渠道,如上圖所示,一類是目前應用最多的,其最主要的障礙是改造技術和改造成本過高;二類的關鍵問題在於商品房開發用地取得成本較高,轉為養老用地後重新核定地價及土地差價部分的處理尚未有明確規定;三類如何處理改變土地用途及相應土地差價問題方面尚未有明確規定;四類由於取得成本低、土地供應量大,未來養老地產企業可適當考慮。(飛揚國際景觀設計)
■ 供地方式:以劃撥、租賃、協議或公開出讓為主
養老設施用地供地方式與機構性質密不可分。根據2014年國土部《養老服務設施用地指導意見》,國有建設用地,對於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可以採取劃撥方式供地;對於營利性養老機構,以租賃方式為主,可以協議或者公開出讓。集體建設用地,可用於集體經濟組織為其內部成員興辦非營利性養老服務設施,而民間資本舉辦的非營利性養老機構與政府舉辦的養老機構亦可以依法使用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飛揚國際景觀設計)
結合地方養老用地的供地方式和企業拿地案例來看,現有的養老用地供地方式優劣勢各有不同:
劃撥方式是各類供地中成本最低、條件最嚴的。此類用地多被政府部門取得,真正的社會服務機構很難獲取,大大的限制了資本的進入。(飛揚國際景觀設計)
租賃方式是國土部重點鼓勵的供地方式。租賃方式雖大幅降低建設成本,但政策對於供地的租期、租金、支付方式等實際問題仍未明確,有待進一步完善。(飛揚國際景觀設計)
出讓方式是當前民辦營利性養老機構獲取土地的主要方式。雖然增加了項目建設成本,但也使住宅或商業用地獲得土地抵押貸款、產權銷售成為可能。從上表中能明顯看出,受2014年國土部出台《養老服務設施用地指導意見》影響,2014年以來出讓的養老設施用地逐漸增多。(飛揚國際景觀設計)
03 資金
地少價高,重養老,回報周期長等因素致企業壓力大
■ 前期土地開發、適老化設計、養老服務運營均需重金投入
前期土地開發:養老地產供地量少且地價高,導致土地開發成本成為企業重金投入領域。外加養老產業專屬用地類別缺失,導致租地做養老存在缺少抵押物等問題,住宅、商業性質用地做養老土地成本非常高。(飛揚國際景觀設計)
項目建設及配套:養老地產由重「地產」轉向重「服務」,服務設施的投入成本在整個項目中所佔比重逐漸加大,而且床位設施的高額成本與政府現有補貼仍存較大差距。(飛揚國際景觀設計)
後期運營:養老設施維護、服務運營相比普通地產資金投入更高。尤其是商業運營,非營利性養老機構雖獲得相關補貼及稅費優惠,但其必須按照民政部規定的低額收費標准執行;營利性養老機構雖收費不受限制,但其享受的補貼少。(飛揚國際景觀設計)
■ 政府補貼僅為補充,企業需尋多元化融資渠道
多項政策措施為養老產業發展營造良好金融政策環境。繼2013年國務院對養老服務業的金融政策做出重要指引之後,2015年,多項政策引導更為明確,2016年《關於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加強多層次、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加快保險產品創新等。但從目前落實情況來看,仍需在養老金融政策細則或相關法律和政策方面予以配套支持。(飛揚國際景觀設計)
政府補貼:機構性質和地方經濟發達程度影響補貼方式。政策扶持方面,當前已有多種補貼方式。但機構性質不同和地方經濟發達程度不同,補貼方式差別較大。公辦和民辦非養老機構補貼更多,經濟發達地區補貼力度更大。(飛揚國際景觀設計)
銀行貸款:銀行產品和條件限制,民辦養老機構貸款受限多、難度大。雖然2016年國家出台《開發性金融支持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意見》,支持國家開發銀行推出針對養老項目的低息貸款,但目前民辦養老機構仍很難獲得低息貸款,政策落地仍需推進。從地方層面,能夠獲取銀行貸款的主體有三個特點:
專業債券:政策紅利助推債券市場快速發展。2015年專門制定《養老產業專項債券發行指引》,在企業債券分類管理、企業債券預審權下放、鼓勵企業債券融資方式創新等方面均存在政策利好,企業債券市場發展迅猛。於企業而言,未來發行養老產業專項債券將是一個解決資金壓力的良好渠道。
上市資金:推動符合條件的養老服務企業上市融資將有效解決民辦養老融資難問題。2016年,《關於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推動符合條件的養老服務企業上市融資。在政策指引下,通過上市籌集項目發展資金或通過被收購獲取上市企業資金支持,目前都是可選之路,但這兩種渠道,對於企業的門檻限制仍然較高。
產業基金:中央、地方、金融機構等積極投入,為投資者精準布局養老產業提供機會。中央層面,2015年,發改委已成立唯一一家針對大健康產業的國有基金,通過申請,能最快和最大額度的進行融資。地方層面,2015年8月,湖南成立全國首隻省級政府引導型健康養老產業投資基金——湖南健康養老產業投資基金。金融機構層面,2016年《關於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之後,中歐養老產業基金隨即發行,聚焦於養老產業鏈中的上市公司。
信託投資基金(REITs):國外養老產業資本市場的生力軍,國內正在起步。2016年,《關於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鼓勵信託公司利用信託制度優勢,積極開發各類附帶養老保障的信託產品。2015年6月,萬達聯手快錢公司發起「穩賺1號」和萬科聯手鵬華基金發起國內公募REITs,使得國內公募基金的投資標的范圍拓寬至房地產。2016年,誠和敬為解決東壩單店養老機構的融資問題,也與信託公司及銀行共同研發消費信託產品。(飛揚國際景觀設計)
PPP模式:政府關系、盈利難是該模式存在的主要風險。2014年,《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賦予地方政府適度舉債融資許可權。隨後,各部委相繼出台配套政策法規文件,並推出試點項目,PPP模式全面升溫並被引入社會建設與治理的各個領域。第一批PPP項目中,有38個養老服務類項目在列,總投資超200億。PPP模式運用政府及企業各方資金,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養老產業巨大的資金缺口。但民辦養老機構投資如何把握與政府的關系,如何解決盈利難問題,都是PPP模式的風險所在。(飛揚國際景觀設計)
綜上所述,於政策而言,讓養老地產企業真正享受到政策紅利的細化政策有待落實,且政策若能突破區域、經濟等因素限制,縮小執行標准差別,將助於企業對於商業模式的復制。於企業而言,政府補貼僅能緩解部分資金壓力,不能從根本解決資金問題,通過多渠道的融資方式獲得所需資金更為重要,養老機構需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融資方式。(飛揚國際景觀設計)
04 趨勢與展望
頂層設計待完善,地方政策先行值得期待
中央政策法規頂層設計尚待完善。
土地方面,制定「養老產業」的專屬用地分類,解除醫衛慈善用地無法貸款抵押等融資限制,地方應逐步將養老設施用地納入供地計劃;可以針對開發商配套公益性養護設施的項目,提供一定的劃撥用地。政策優惠方面,解除對民辦養老機構營利屬性的限制,使營利性養老機構享受更多非營利性養老機構的政策支持,解決企業融資難等問題,增強社會資本參與養老企業的信心和積極性。(飛揚國際景觀設計)
地方政策先行值得期待。
從2016年6月京津冀三地民政部簽署《京津冀養老工作協同發展合作協議(2016-2020年)》和2016年北京即將出台的《促進養老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來看,分別將政策核心落腳於破除異地醫養結合障礙和解決土地問題。由此可以看出,一些困擾養老產業發展的政策正在嘗試落地,助力企業進入養老產業發展。地方政策先行,一方面對於國內其他區域和城市起到示範和推動作用;另一方面,養老地產企業可以重點布局政策優先推行的地區。(飛揚國際景觀設計)
民辦營利性企業與資本結合,民辦非營利性企業向營利性企業轉型或成趨勢。
原內容來自中國指數研究院
版權歸原作者,僅供交流分享
『貳』 智慧養老的現狀及發展對策
行業概況
1、定義:科技賦能養老行業
智能養老是指融合應用健康醫療電子、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和產品,採集人體體征、居家環境等數據,實現家庭、社區醫療機構、健康養老服務機構、專業醫療機構間的信息互聯互通和分析處理,提供智能化、個性化、多樣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迫切的健康養老需求。
根據工信部、民政部和國家衛健委三部門聯合發布的《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2020年版)》分類,我國智能健康養老產品主要包括:可穿戴健康管理類設備、攜帶型健康監測設備、自助式健康檢測設備、智能養老監護設備和家庭機器人五大類。
——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智能養老行業市場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叄』 社區該如何面對社區居民養老問題
社區居家養老存在的問題
1.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尚需進一步完善。由於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和推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主要由政府提供,沒有有效帶動市場和非盈利機構的積極參與,缺乏市場力量,阻礙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規模發展。
2.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目前,市場上所存在的養老服務多由政府和社會組織提供,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規模上都不能滿足日益增加的養老服務需求;另外,養老服務的准公共產品屬性,致使企業提供養老服務數量不足;再次,我國居家養老服務處於發展初期,規模不大,缺乏統一的運作標准,社會影響力不足。
3.基金籌集渠道單一,覆蓋范圍小。目前,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撥款、財政補貼、慈善捐助、福利彩票等,養老行業缺乏多元化的籌資渠道,也不能保障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資金來源。因此,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只能小范圍開展,不能大范圍開展,形成規模效應。
4.服務內容單一,優質居家養老服務供給不足。現階段,我國的社區居家養老所提供的服務多為照顧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幫老年人料理家務、陪老年人看病就醫等。不能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養老需求,優質、全方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缺乏阻礙了我國養老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5.管理經驗不足,資源整合弱。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仍處於發展期。缺乏統一的管理和服務標准,管理水平低下,無法提供優質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6.缺乏專業化的服務提供者。目前,從事居家養老服務行業的人員普遍缺乏系統化和標准化的培訓,專業化程度低,且待遇較低,甚至不如一般家政服務人員待遇好,導致許多專業人士不願進入居家養老服務行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的短缺和專業化素質低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
『肆』 如何完善我國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體系
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但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仍處於起步階段,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不足、市場發育不健全、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突出,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任務緊迫。中央高度重視養老服務事業,老齡人口在消費、就業、投資等方面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拉動作用,老齡人口紅利有待充分釋放。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發展老年服務產業,國務院出台了《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健全政策法規體系,完善立法。養老領域的政策、法規事關民生發展全局,直接影響社會保障、收入再分配和公共服務,對完善國家治理至關重要。建議進一步完善養老法規體系,建立養老金長期精算平衡模型,合理在同代間、代際間進行收入、財富再分配。推進企事業單位養老金並軌,擴大年金個稅遞延優惠力度,出台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出台養老服務產業的行業標准和規范,明確准入門檻和產品標准。健全監管機制、老年人維權機制,切實加強養老服務業在質量、安全、價格等方面的行業監管和制度建設,保障老年人權益、關注老年人需求。推動各地方政府制定養老服務業發展規劃,細化財政、金融、土地、稅收、人才及服務模式等方面的落地措施。
放寬行業准入,引進民資、外資等社會力量。鼓勵、規范引導民資、外資等各種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產業。放開外商投資准入,積極引入港澳及國際上先進國家養老服務的經驗、資金、機構等,鼓勵港澳養老服務機構在境內開展養老服務。大力發展醫療保險(放心保)、老年護理保險、年金資產管理、老年房產養老基金等養老金融,改善養老資產結構,提升老齡人口投資能力。加大對保險資金投資養老服務領域的支持力度。大力發展養老機構責任保險,規范服務。加快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完善養老土地供應政策。目前我國每千名老人的社會養老床位數約為25張,到2020年實現35~40張,這將帶來大量養老用地需求。
整合養老服務資源,促進醫養結合。醫療、保健、護理、心靈慰藉是老年人最為直接的需求。建議充分發揮醫療機構在葯品、醫療器械、護理等方面的專業優勢,促進醫療衛生資源進入養老領域,促進醫養結合。充分發揮保險機構在資金、養老、健康管理方面的專業優勢,鼓勵保險機構整合醫療和養老資源,積極探索醫養結合的有效模式。鼓勵國有保險企業深化改革,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把民資等各種社會力量引入養老、醫療領域,推動健康養老服務產業發展。
擴大農村養老服務網路,提升農村保障覆蓋率。加大農村互助幸福院、五保供養、老年日間看護中心、老年活動站等養老服務設施及機構的發展力度並擴大覆蓋范圍。健全農村留守老年人、兒童、婦女關愛服務體系。目前農村居民養老金替代率遠低於城鎮職工,建議通過財政補貼、社會公益等提高養老金、五保供養標准。通過補助投資、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農村養老服務機構發展。通過給予養老護理從業人員補貼等方式,提升老年護理服務質量。
發展養老服務產業,釋放老齡人口紅利。養老服務包括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精神慰藉、緊急救援、老齡人口就業等方面。建議支持推動相關產業聚焦老年人市場,促進「銀發」產業大發展。加快優化產業結構,通過提升老齡人口消費能力、投資能力、就業能力,發揮老齡人口就業、消費對經濟和社會的拉動作用,釋放老齡人口紅利。大力發展養老社區、日間看護中心、農村互助幸福院等,實現老有所養。大力發展老年人居家護理、精神護理等老齡人口醫療服務業,為老年人提供看護、保健設施、心靈健康等服務,實現老有所醫。大力發展老年人社交、體育健身、旅遊等老年文化產業,實現老有所樂。規范發展殯葬、墓地等行業,加強監管,實現老有所歸。鼓勵老年人參與力所能及的再就業,提高老齡人口就業能力和消費能力,實現老有所為。大力發展老年人健康管理、醫療信息化等互聯網養老產業,實現「智慧養老」。
『伍』 養老產業面臨哪些問題
我國是「跑步」進入老齡化的。從目前我國養老產業的發展看,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表現在五個方面。
養老產業尚處於起步階段。我國的養老產業才剛起步,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以養老床位測算,按照國際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進入機構養老標准,我國至少需要800多萬張床位,而現在只有約250萬張,缺口達550多萬張。特別是要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目標,養老產業發展空間廣闊。
供給不足,產業化程度較低。近10年來,中國80歲以上高齡老人已超過2000萬,居家和社區養老產品供給不足,遠遠不能滿足需要。2013年年底,我國共有養老床位500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25張,不僅低於發達國家5%~7%的比例,也低於一些發展中國家2%~3%的水平。
發展不平衡,供需不匹配。養老產業區域、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特別是農村養老機構基礎差、起步晚,面臨問題更為突出。由於缺乏科學的規劃布局,養老機構一床難求和床位閑置現象並存,結構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大量老人無床位養老,另一方面許多高端床位被空置。尤其是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人,養老需求更加得不到滿足,提供一站式養老服務的機構更加少。
政策支持力度較大,但落實不到位。近幾年來,國家為了扶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或參與養老產業的發展,在土地供應、資金補助、稅費減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但由於一些地方未將國家政策具體化,缺少相應的配套實施機制,土地供應、規劃建設、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在一些地方難以落實,未能充分發揮優惠政策對社會力量發展養老產業興辦養老機構的激勵扶持作用。
專業人才缺乏,服務標准化水平不高。老齡人口的增多對醫療衛生、休閑保健、託管托養、家政服務專業服務人員的需求大幅增長,潛在需求在1000萬左右。但目前一些養老機構的專業護理、管理人才缺乏,從業人員素質和服務管理水平不高。全國從業人員不足百萬,取得養老護理員職業資格的僅有幾萬人,大部分養老機構缺乏醫生、護士、營養師、康復師等專業人員,尚不能適應社會不同收入群體的不同養老需求。
網路摘抄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由慧明養老服務回答,請採納哦
『陸』 目前國內養老院的現狀是什麼樣的
從供給的角度來看,由於我國的機構養老起步較晚,現仍處於初步階段,且養老機構正面臨著供不應求和的矛盾。
在養老服務機構數量方面,2011年至今,中國養老服務機構數量不斷增加,但是自2015年開始,增速明顯下滑。2017年,全國養老服務機構數量增加至15.5萬家,同比增長了10.7%,增速較2016年下滑了10個百分點。2018年,盡管民政部還未公布最新數據,但根據歷年數據前瞻推測2018年中國養老服務機構數量仍保持相對穩定的增速,機構數量保持在17萬家左右。
當然,民政部統計的養老機構數和床位數只是登記在冊的數量,並不能完全代表國內養老院供給的全貌。但是,這也反映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即養老院供不應求的現狀是事實;同時隨著國民機構養老意識的強化,必將產生更多的養老院需求,如何提高養老院的數量和質量供給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同時也為養老院行業創造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養老院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柒』 老年未來市場分析
據預測,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將達到20.2億,其中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8億,幾乎佔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2014~2050年間,中國老年人口的消費潛力將從人民幣4萬億元左右增長到106萬億元左右,佔GDP的比例將從8%左右增長到33%左右,是全球老齡產業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老年市場創業無疑是一塊很大的 蛋糕 ,以下是 文章 分析。
老齡金融發展緩慢
根據全國老齡辦的估計,中國目前30到59歲的潛在老齡金融服務對象約有6億,這意味著巨大的消費潛力。預計未來涉老資本將超過目前的GDP總量,中國的老齡金融業將成為未來全球最大的老齡金融市場。
目前,銀行、 保險 、基金、證券等機構正在開始試水老齡市場,養老專屬理財產品、養老保險產品、養老金信託產品等金融產品陸續推出。 但總體來說,中國老齡金融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養老金融產品單一低效,許多老年人以儲蓄為唯一的理財方式。養老保險方面也存在過於依賴基本養老保險、其他養老保險補充不足的問題。
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認為,中國老齡產業潛力巨大,但是目前產業發展理念比較滯後,對老齡用品、老齡金融的重視不夠,往往是觀望的多,真正行動的少。產業有效需求不足,鼓勵老年人消費的政策支持不夠,扶持政策基本上處於空白狀態。
養老機構供需失衡
除了金融之外,老齡房地產業將成為另一個亮點。根據《 報告 》,老齡房地產包括養老社區、老齡服務機構、異地養老房地產項目、城市老年公寓、現有住房的適老化改造、二手老齡房地產等。《報告》預測,到2025年和2034年,中國老年人口將分別突破3億和4億,中國將擁有全球最大的老齡房地產市場。
調查,目前75%的中國老年人口擁有住房,但現有住房是按照年輕型社會的需求建造的,缺乏適老性設計。比如很多六層高的樓房,沒有配備電梯,對於老齡人口來說,居住十分不便。
通過開發適宜的金融工具,進行以房養老、租賃、互換,可以很好地發揮房產的養老功能。而隨著獨生子女父母一代陸續離開人世,擁有3套甚至更多住房的家庭將日益增多,如何通過金融產品的運用開發房產的財產屬性也將成為不可避免的課題。
護理康復將成為未來潛在市場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老齡經濟與產業研究所副所長王莉莉在《報告》中分析,民營養老機構舉步維艱,一方面是不平等的競爭扭曲了市場價格,而導致虧損。由於國家在頂層設計上還沒有明確界定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的界限,沒有完全明確老齡服務市場上政府“兜底”的服務對象及相應標准,目前養老服務體制改革滯後,市場化程度低,產業鏈條尚未形成。
根據老齡辦對城鄉老年人口健康情況的調查,在平均約19年的余壽中,健康余壽只有9年左右,其餘10年基本上是帶病或失能狀態。這意味著老齡康復護理服務業將有巨大的需求。
王莉莉提出,從長遠看,為居住在家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護理康復服務是未來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的重大課題,也是老齡服務業的當務之急、優先領域和重中之重,更是發展老齡產業的主攻方向。
“如果自我發掘和供應得當,中國老年市場將釋放出巨大商機。”今年2月發布的《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中指出,2013年中國老年人口數量將超過2億,老齡化水平接近15%。
而8月16日,國務院召開的常務會議也提出,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既能弘揚中華民族敬老優良傳統、滿足老年人多層次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又能補上服務業發展“短板”、釋放有效需求、催生上千萬就業崗位。
然而,正“跑步”進入老齡社會的中國,因為政府政策扶持和引導的缺位、錯位,社會資本對市場缺少有效的挖掘,導致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還不健全,市場尚不成熟,大量潛在商機還未得到有效釋放。
沈陽一家民營養老院的院長朱麗艷說:“隨著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需求逐漸增多,老年市場應該存在巨大商機。但是前期市場並不成熟,社會資本很難在這一領域生存、發展。”
自從2006年進入“銀發市場”朱麗艷的經營一直很艱難。“雖然政府給予一定扶持,但是養老院經營依舊困難重重。”朱麗艷說,建養老院的投資回報周期極長,需要有愛心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才能長期堅持下去。
一些民營養老機構負責人認為,以養老院為主體的養老服務供應存在問題,政府出巨資建設的養老院雖然環境、設施較好,但是受聘於政府部門的員工,素質、服務意識無法滿足養老需求。然而,一些長期熱衷於養老機構建設的民營養老院,卻因為政府支持過少而舉步維艱。目前需要解決這兩者之間的矛盾。
另外,老年人消費能力有限也是市場潛力尚未顯現的重要原因。受中國傳統觀念影響,多數老人把錢留給兒女。這種“啃老”現象導致了老年市場消費能力低。
中投顧問產業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表示,目前,中國老年人收入不高,社會保障體系仍不健全,存錢養老的觀念還大量存在,弱化了老年人的消費能力。
盡管老年市場尚不成熟,但是一些社會資本還是看到了老年市場潛在的巨大商機。遼寧金海集團董事長高翔此前對記者說,未來想做一些有關養老的房地產項目。通過擴展物業的服務功能,為住戶提供養老型物業。
而在中國的多個城市也已經出現了一些依託社區的居家養老模式,一些蔬菜生產企業,為城市社區老人提供送菜上門服務,一些餐飲企業在社區設立專供老年人的食堂等等。
另外,一些智能設備生產製造企業也在關注老年人市場,通過開發新型室內智能設施,解決老年人行動不便的問題。
對於老年市場,林木西表示樂觀,他認為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顯現,一對小兩口養四個老人壓力很大,未來對養老及特色養老服務的需要一定會增多。
『捌』 人口老齡化嚴重,為什麼康養行業還不景氣
「下一個能超過我的人,一定會出現在健康產業。」
2018年,胡潤百富榜中,馬雲再次登上我國首富寶座,資產高達2700億元。
許多人開始「馬後炮」,說若是自己當年能有馬雲的眼光,開創電子商務,那未必首富就不是我。然而馬雲卻說,「下一個能超過我的人,一定會出現在健康產業。」
未來十年內的趨勢,將是康養行業發展的紅利期。總理的一句「努力把健康產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令人振奮,對於百姓來說,養老難題有了依靠,對於執著於康養行業的人士來說,無疑是打了一劑「定心針」。
在剛剛到來的2021年,新的奮斗旅程即將開啟。站在當下,展望未來,把握住商業風口,乘上健康行業發展的列車,這樣,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搶佔先機!
『玖』 想做養老行業怎麼開始
整體來看養老服務行業的從業人員狀況不佳,一是從業人員的年齡偏大,主流年齡大致在35歲-50歲間,一二線城市的從業人員相對更「年輕些」,三四線城市則偏高。在一些縣城或村鎮的養老機構從業者年齡五十歲以上的比較普遍。二是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偏低,一線護理人員學歷普遍不高,專科以上學歷就不錯了,很多人普通話都說不標准。人員多來源於偏遠地區的農村或城市郊區。三是很多接受養老護理專業學習的學生在實習期結束後就離開了這個行業,少數留下的也多數選擇去了一二線城市。
相對來說從事行政管理的人員會好一些,但與其它行業相比也相差甚遠,目前主要是各醫療體系的流出人員、少量醫學護理等院校畢業的年輕人與跨界轉行進入的管理人員。
導致問題的原因
與其它行業相比,哪怕是與同類的服務行業相比,養老行業的問題也比較突出。一是職業認同感低,尤其是科班畢業的學生,總覺著與光鮮亮麗的白領相比簡直是天上地下的差別。我有一個95後的小友,獨女,雖不是出自什麼大戶家庭但也是父母掌上明珠,養老護理管理專業的實習期間就顛覆了她的行業認知,她實習期主要的工作就是不停的涮洗尿盆,還沒談過戀愛就得上手給老人洗澡,什麼開塞露之類的也是常態,好在她堅持下來了,到現在她們班還在堅守的不超過一個巴掌。
二是傳統認知,國人的思維傳統決定了對待行業的認知與看法,身邊干這行的年輕朋友絕大多數的父母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每天的具體工作,很多孩子們也不願意和父母講日常的具體工作內容。每次去人才市場招聘,3000元的酒店服務員早早就收攤了,4000元的護理員到市場下班也招聘不到一兩個。
三是工作時長與工作強度,養老機構不像其它行業,只要開張就是全年365天每日24小時的不間斷運行狀態,沒有周末、節假日,基本也不存在三班倒,每班12小時,每周一天休的運轉模式就是好的不要不要的。白斑累夜班熬的工作狀態也使得這個行業的人員流動性特別高。四是行業發展處於成長階段,對於大多從業者來說不好鑒別職業前景。養老專業教育還處於比較滯後的狀態,養老本科的專業教育自2019年才開始設立,一方面是行業對高學歷專業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是專業教育的落後。
未來前景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大陸總人口140005萬人。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7603萬人,占總人口的12.57%,由此會產生大量服務需求崗位。目前無論是一線服務崗位還是中高層管理崗位都處於不飽和狀態,隨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人口逐步進入老齡階段,傳統養老服務業在應對剛需消費爆發的同時也面臨著服務升級與多元化發展。
與新興經濟需要創造產品不斷培養消費習慣從而產生消費市場不同,養老產業是由巨大的剛需產生推力來推動市場發展。除傳統養老服務,延伸細分出來的老年教育、旅遊、醫療、金融、適老化產品等諸多行業也缺乏大量專業從業人員。人才的稀缺性,決定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專業養老人員的擇業就業選擇性較高,職場競爭也遠低於其它行業。
「新一代」的老年人的消費觀念與意識正在養成,對養老生活方式的選擇更多樣化,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提高了很多,更願意在晚年生活投入更多。消費需求推動行業發展迭代的同時,會創造更多對應崗位。
當下養老服務行業正處於起步階段,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會持續高速發展,從業者的職業前景較為明朗,職業穩定性高。雖然對於新入行者會有一些需要克服的困難,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要堅守下來必定會有明朗的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