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破解养老地产发展痛点
01 养老产业政策特点
利好政策出台密度大,关键问题尚未完全破解
2013年以来,养老产业扶持政策频出,解决实操问题的政策措施尚待进一步落实。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多项养老产业扶持政策,据中国指数研究院不完全统计,2013年以来,仅中央及各部委出台的养老产业扶持政策就多达40余项,涉及土地、资金、人才、医养、保险等多方面。虽然利好政策频出,但实际操作中制约养老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尚未完全破解,政策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飞扬国际景观设计)
02 土地
养老产业专属用地缺失
■ 用地性质:顶层设计有待突破,需“养老产业”专属用地分类
养老用地规范性质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属“医卫慈善用地”。近几年来我国就养老设施用地多次发文,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为2014年国土部出台的《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首次界定了养老服务设施的用地范围和用地性质,将养老用地明确规范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属于土地用途分类中的“医卫慈善用地”,其他用地中只能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用房,并分摊相应的土地面积。(飞扬国际景观设计)
虽然国土资源部及部分省市明确提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要纳入供应计划、单列用地指标,但目前出台的土地分类相关法规中,仍未制定“养老产业”的专属用地分类。目前已有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福建等部分省市出台相应政策,并在供地计划中单列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标,推出相应土地。以北京为例:从首次单独列项,到混合配建供地模式,可谓超前发展,是近几年地方对养老用地政策最具推动性和代表意义的城市。(飞扬国际景观设计)
■ 供地来源:加大盘活存量用地,减少增量用地
2016年国土部发布的《关于下达〈2016年全国土地利用计划〉的通知》中明确逐步减少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加大盘活存量用地和补充耕地。(飞扬国际景观设计)
目前,直接将存量用地转为养老用地有四类渠道,如上图所示,一类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其最主要的障碍是改造技术和改造成本过高;二类的关键问题在于商品房开发用地取得成本较高,转为养老用地后重新核定地价及土地差价部分的处理尚未有明确规定;三类如何处理改变土地用途及相应土地差价问题方面尚未有明确规定;四类由于取得成本低、土地供应量大,未来养老地产企业可适当考虑。(飞扬国际景观设计)
■ 供地方式:以划拨、租赁、协议或公开出让为主
养老设施用地供地方式与机构性质密不可分。根据2014年国土部《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国有建设用地,对于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可以采取划拨方式供地;对于营利性养老机构,以租赁方式为主,可以协议或者公开出让。集体建设用地,可用于集体经济组织为其内部成员兴办非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而民间资本举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与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亦可以依法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飞扬国际景观设计)
结合地方养老用地的供地方式和企业拿地案例来看,现有的养老用地供地方式优劣势各有不同:
划拨方式是各类供地中成本最低、条件最严的。此类用地多被政府部门取得,真正的社会服务机构很难获取,大大的限制了资本的进入。(飞扬国际景观设计)
租赁方式是国土部重点鼓励的供地方式。租赁方式虽大幅降低建设成本,但政策对于供地的租期、租金、支付方式等实际问题仍未明确,有待进一步完善。(飞扬国际景观设计)
出让方式是当前民办营利性养老机构获取土地的主要方式。虽然增加了项目建设成本,但也使住宅或商业用地获得土地抵押贷款、产权销售成为可能。从上表中能明显看出,受2014年国土部出台《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影响,2014年以来出让的养老设施用地逐渐增多。(飞扬国际景观设计)
03 资金
地少价高,重养老,回报周期长等因素致企业压力大
■ 前期土地开发、适老化设计、养老服务运营均需重金投入
前期土地开发:养老地产供地量少且地价高,导致土地开发成本成为企业重金投入领域。外加养老产业专属用地类别缺失,导致租地做养老存在缺少抵押物等问题,住宅、商业性质用地做养老土地成本非常高。(飞扬国际景观设计)
项目建设及配套:养老地产由重“地产”转向重“服务”,服务设施的投入成本在整个项目中所占比重逐渐加大,而且床位设施的高额成本与政府现有补贴仍存较大差距。(飞扬国际景观设计)
后期运营:养老设施维护、服务运营相比普通地产资金投入更高。尤其是商业运营,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虽获得相关补贴及税费优惠,但其必须按照民政部规定的低额收费标准执行;营利性养老机构虽收费不受限制,但其享受的补贴少。(飞扬国际景观设计)
■ 政府补贴仅为补充,企业需寻多元化融资渠道
多项政策措施为养老产业发展营造良好金融政策环境。继2013年国务院对养老服务业的金融政策做出重要指引之后,2015年,多项政策引导更为明确,2016年《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加强多层次、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加快保险产品创新等。但从目前落实情况来看,仍需在养老金融政策细则或相关法律和政策方面予以配套支持。(飞扬国际景观设计)
政府补贴:机构性质和地方经济发达程度影响补贴方式。政策扶持方面,当前已有多种补贴方式。但机构性质不同和地方经济发达程度不同,补贴方式差别较大。公办和民办非养老机构补贴更多,经济发达地区补贴力度更大。(飞扬国际景观设计)
银行贷款:银行产品和条件限制,民办养老机构贷款受限多、难度大。虽然2016年国家出台《开发性金融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支持国家开发银行推出针对养老项目的低息贷款,但目前民办养老机构仍很难获得低息贷款,政策落地仍需推进。从地方层面,能够获取银行贷款的主体有三个特点:
专业债券:政策红利助推债券市场快速发展。2015年专门制定《养老产业专项债券发行指引》,在企业债券分类管理、企业债券预审权下放、鼓励企业债券融资方式创新等方面均存在政策利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迅猛。于企业而言,未来发行养老产业专项债券将是一个解决资金压力的良好渠道。
上市资金:推动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将有效解决民办养老融资难问题。2016年,《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在政策指引下,通过上市筹集项目发展资金或通过被收购获取上市企业资金支持,目前都是可选之路,但这两种渠道,对于企业的门槛限制仍然较高。
产业基金:中央、地方、金融机构等积极投入,为投资者精准布局养老产业提供机会。中央层面,2015年,发改委已成立唯一一家针对大健康产业的国有基金,通过申请,能最快和最大额度的进行融资。地方层面,2015年8月,湖南成立全国首只省级政府引导型健康养老产业投资基金——湖南健康养老产业投资基金。金融机构层面,2016年《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之后,中欧养老产业基金随即发行,聚焦于养老产业链中的上市公司。
信托投资基金(REITs):国外养老产业资本市场的生力军,国内正在起步。2016年,《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鼓励信托公司利用信托制度优势,积极开发各类附带养老保障的信托产品。2015年6月,万达联手快钱公司发起“稳赚1号”和万科联手鹏华基金发起国内公募REITs,使得国内公募基金的投资标的范围拓宽至房地产。2016年,诚和敬为解决东坝单店养老机构的融资问题,也与信托公司及银行共同研发消费信托产品。(飞扬国际景观设计)
PPP模式:政府关系、盈利难是该模式存在的主要风险。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赋予地方政府适度举债融资权限。随后,各部委相继出台配套政策法规文件,并推出试点项目,PPP模式全面升温并被引入社会建设与治理的各个领域。第一批PPP项目中,有38个养老服务类项目在列,总投资超200亿。PPP模式运用政府及企业各方资金,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养老产业巨大的资金缺口。但民办养老机构投资如何把握与政府的关系,如何解决盈利难问题,都是PPP模式的风险所在。(飞扬国际景观设计)
综上所述,于政策而言,让养老地产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的细化政策有待落实,且政策若能突破区域、经济等因素限制,缩小执行标准差别,将助于企业对于商业模式的复制。于企业而言,政府补贴仅能缓解部分资金压力,不能从根本解决资金问题,通过多渠道的融资方式获得所需资金更为重要,养老机构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飞扬国际景观设计)
04 趋势与展望
顶层设计待完善,地方政策先行值得期待
中央政策法规顶层设计尚待完善。
土地方面,制定“养老产业”的专属用地分类,解除医卫慈善用地无法贷款抵押等融资限制,地方应逐步将养老设施用地纳入供地计划;可以针对开发商配套公益性养护设施的项目,提供一定的划拨用地。政策优惠方面,解除对民办养老机构营利属性的限制,使营利性养老机构享受更多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持,解决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增强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企业的信心和积极性。(飞扬国际景观设计)
地方政策先行值得期待。
从2016年6月京津冀三地民政部签署《京津冀养老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2016-2020年)》和2016年北京即将出台的《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来看,分别将政策核心落脚于破除异地医养结合障碍和解决土地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一些困扰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正在尝试落地,助力企业进入养老产业发展。地方政策先行,一方面对于国内其他区域和城市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养老地产企业可以重点布局政策优先推行的地区。(飞扬国际景观设计)
民办营利性企业与资本结合,民办非营利性企业向营利性企业转型或成趋势。
原内容来自中国指数研究院
版权归原作者,仅供交流分享
『贰』 智慧养老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行业概况
1、定义:科技赋能养老行业
智能养老是指融合应用健康医疗电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产品,采集人体体征、居家环境等数据,实现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健康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分析处理,提供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迫切的健康养老需求。
根据工信部、民政部和国家卫健委三部门联合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0年版)》分类,我国智能健康养老产品主要包括:可穿戴健康管理类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和家庭机器人五大类。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养老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叁』 社区该如何面对社区居民养老问题
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尚需进一步完善。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和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没有有效带动市场和非盈利机构的积极参与,缺乏市场力量,阻碍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规模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目前,市场上所存在的养老服务多由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养老服务需求;另外,养老服务的准公共产品属性,致使企业提供养老服务数量不足;再次,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处于发展初期,规模不大,缺乏统一的运作标准,社会影响力不足。
3.基金筹集渠道单一,覆盖范围小。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财政补贴、慈善捐助、福利彩票等,养老行业缺乏多元化的筹资渠道,也不能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只能小范围开展,不能大范围开展,形成规模效应。
4.服务内容单一,优质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现阶段,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所提供的服务多为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帮老年人料理家务、陪老年人看病就医等。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养老需求,优质、全方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缺乏阻碍了我国养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5.管理经验不足,资源整合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仍处于发展期。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服务标准,管理水平低下,无法提供优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6.缺乏专业化的服务提供者。目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员普遍缺乏系统化和标准化的培训,专业化程度低,且待遇较低,甚至不如一般家政服务人员待遇好,导致许多专业人士不愿进入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短缺和专业化素质低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肆』 如何完善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突出,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任务紧迫。中央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事业,老龄人口在消费、就业、投资等方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老龄人口红利有待充分释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立法。养老领域的政策、法规事关民生发展全局,直接影响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和公共服务,对完善国家治理至关重要。建议进一步完善养老法规体系,建立养老金长期精算平衡模型,合理在同代间、代际间进行收入、财富再分配。推进企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扩大年金个税递延优惠力度,出台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出台养老服务产业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明确准入门槛和产品标准。健全监管机制、老年人维权机制,切实加强养老服务业在质量、安全、价格等方面的行业监管和制度建设,保障老年人权益、关注老年人需求。推动各地方政府制定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细化财政、金融、土地、税收、人才及服务模式等方面的落地措施。
放宽行业准入,引进民资、外资等社会力量。鼓励、规范引导民资、外资等各种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放开外商投资准入,积极引入港澳及国际上先进国家养老服务的经验、资金、机构等,鼓励港澳养老服务机构在境内开展养老服务。大力发展医疗保险(放心保)、老年护理保险、年金资产管理、老年房产养老基金等养老金融,改善养老资产结构,提升老龄人口投资能力。加大对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养老机构责任保险,规范服务。加快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完善养老土地供应政策。目前我国每千名老人的社会养老床位数约为25张,到2020年实现35~40张,这将带来大量养老用地需求。
整合养老服务资源,促进医养结合。医疗、保健、护理、心灵慰藉是老年人最为直接的需求。建议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在药品、医疗器械、护理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领域,促进医养结合。充分发挥保险机构在资金、养老、健康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鼓励保险机构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有效模式。鼓励国有保险企业深化改革,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把民资等各种社会力量引入养老、医疗领域,推动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扩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提升农村保障覆盖率。加大农村互助幸福院、五保供养、老年日间看护中心、老年活动站等养老服务设施及机构的发展力度并扩大覆盖范围。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儿童、妇女关爱服务体系。目前农村居民养老金替代率远低于城镇职工,建议通过财政补贴、社会公益等提高养老金、五保供养标准。通过补助投资、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发展。通过给予养老护理从业人员补贴等方式,提升老年护理服务质量。
发展养老服务产业,释放老龄人口红利。养老服务包括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老龄人口就业等方面。建议支持推动相关产业聚焦老年人市场,促进“银发”产业大发展。加快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提升老龄人口消费能力、投资能力、就业能力,发挥老龄人口就业、消费对经济和社会的拉动作用,释放老龄人口红利。大力发展养老社区、日间看护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等,实现老有所养。大力发展老年人居家护理、精神护理等老龄人口医疗服务业,为老年人提供看护、保健设施、心灵健康等服务,实现老有所医。大力发展老年人社交、体育健身、旅游等老年文化产业,实现老有所乐。规范发展殡葬、墓地等行业,加强监管,实现老有所归。鼓励老年人参与力所能及的再就业,提高老龄人口就业能力和消费能力,实现老有所为。大力发展老年人健康管理、医疗信息化等互联网养老产业,实现“智慧养老”。
『伍』 养老产业面临哪些问题
我国是“跑步”进入老龄化的。从目前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看,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五个方面。
养老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养老产业才刚起步,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以养老床位测算,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标准,我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而现在只有约250万张,缺口达550多万张。特别是要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养老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供给不足,产业化程度较低。近10年来,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超过2000万,居家和社区养老产品供给不足,远远不能满足需要。2013年年底,我国共有养老床位500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5张,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
发展不平衡,供需不匹配。养老产业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养老机构基础差、起步晚,面临问题更为突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床位闲置现象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大量老人无床位养老,另一方面许多高端床位被空置。尤其是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人,养老需求更加得不到满足,提供一站式养老服务的机构更加少。
政策支持力度较大,但落实不到位。近几年来,国家为了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或参与养老产业的发展,在土地供应、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由于一些地方未将国家政策具体化,缺少相应的配套实施机制,土地供应、规划建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在一些地方难以落实,未能充分发挥优惠政策对社会力量发展养老产业兴办养老机构的激励扶持作用。
专业人才缺乏,服务标准化水平不高。老龄人口的增多对医疗卫生、休闲保健、托管托养、家政服务专业服务人员的需求大幅增长,潜在需求在1000万左右。但目前一些养老机构的专业护理、管理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管理水平不高。全国从业人员不足百万,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的仅有几万人,大部分养老机构缺乏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等专业人员,尚不能适应社会不同收入群体的不同养老需求。
网络摘抄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由慧明养老服务回答,请采纳哦
『陆』 目前国内养老院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由于我国的机构养老起步较晚,现仍处于初步阶段,且养老机构正面临着供不应求和的矛盾。
在养老服务机构数量方面,2011年至今,中国养老服务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自2015年开始,增速明显下滑。2017年,全国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增加至15.5万家,同比增长了10.7%,增速较2016年下滑了10个百分点。2018年,尽管民政部还未公布最新数据,但根据历年数据前瞻推测2018年中国养老服务机构数量仍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速,机构数量保持在17万家左右。
当然,民政部统计的养老机构数和床位数只是登记在册的数量,并不能完全代表国内养老院供给的全貌。但是,这也反映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即养老院供不应求的现状是事实;同时随着国民机构养老意识的强化,必将产生更多的养老院需求,如何提高养老院的数量和质量供给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同时也为养老院行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养老院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柒』 老年未来市场分析
据预测,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将达到20.2亿,其中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几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14~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人民币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是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老年市场创业无疑是一块很大的 蛋糕 ,以下是 文章 分析。
老龄金融发展缓慢
根据全国老龄办的估计,中国目前30到59岁的潜在老龄金融服务对象约有6亿,这意味着巨大的消费潜力。预计未来涉老资本将超过目前的GDP总量,中国的老龄金融业将成为未来全球最大的老龄金融市场。
目前,银行、 保险 、基金、证券等机构正在开始试水老龄市场,养老专属理财产品、养老保险产品、养老金信托产品等金融产品陆续推出。 但总体来说,中国老龄金融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养老金融产品单一低效,许多老年人以储蓄为唯一的理财方式。养老保险方面也存在过于依赖基本养老保险、其他养老保险补充不足的问题。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认为,中国老龄产业潜力巨大,但是目前产业发展理念比较滞后,对老龄用品、老龄金融的重视不够,往往是观望的多,真正行动的少。产业有效需求不足,鼓励老年人消费的政策支持不够,扶持政策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养老机构供需失衡
除了金融之外,老龄房地产业将成为另一个亮点。根据《 报告 》,老龄房地产包括养老社区、老龄服务机构、异地养老房地产项目、城市老年公寓、现有住房的适老化改造、二手老龄房地产等。《报告》预测,到2025年和2034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分别突破3亿和4亿,中国将拥有全球最大的老龄房地产市场。
调查,目前75%的中国老年人口拥有住房,但现有住房是按照年轻型社会的需求建造的,缺乏适老性设计。比如很多六层高的楼房,没有配备电梯,对于老龄人口来说,居住十分不便。
通过开发适宜的金融工具,进行以房养老、租赁、互换,可以很好地发挥房产的养老功能。而随着独生子女父母一代陆续离开人世,拥有3套甚至更多住房的家庭将日益增多,如何通过金融产品的运用开发房产的财产属性也将成为不可避免的课题。
护理康复将成为未来潜在市场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经济与产业研究所副所长王莉莉在《报告》中分析,民营养老机构举步维艰,一方面是不平等的竞争扭曲了市场价格,而导致亏损。由于国家在顶层设计上还没有明确界定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界限,没有完全明确老龄服务市场上政府“兜底”的服务对象及相应标准,目前养老服务体制改革滞后,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条尚未形成。
根据老龄办对城乡老年人口健康情况的调查,在平均约19年的余寿中,健康余寿只有9年左右,其余10年基本上是带病或失能状态。这意味着老龄康复护理服务业将有巨大的需求。
王莉莉提出,从长远看,为居住在家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护理康复服务是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重大课题,也是老龄服务业的当务之急、优先领域和重中之重,更是发展老龄产业的主攻方向。
“如果自我发掘和供应得当,中国老年市场将释放出巨大商机。”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中指出,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2亿,老龄化水平接近15%。
而8月16日,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也提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既能弘扬中华民族敬老优良传统、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又能补上服务业发展“短板”、释放有效需求、催生上千万就业岗位。
然而,正“跑步”进入老龄社会的中国,因为政府政策扶持和引导的缺位、错位,社会资本对市场缺少有效的挖掘,导致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尚不成熟,大量潜在商机还未得到有效释放。
沈阳一家民营养老院的院长朱丽艳说:“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市场应该存在巨大商机。但是前期市场并不成熟,社会资本很难在这一领域生存、发展。”
自从2006年进入“银发市场”朱丽艳的经营一直很艰难。“虽然政府给予一定扶持,但是养老院经营依旧困难重重。”朱丽艳说,建养老院的投资回报周期极长,需要有爱心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才能长期坚持下去。
一些民营养老机构负责人认为,以养老院为主体的养老服务供应存在问题,政府出巨资建设的养老院虽然环境、设施较好,但是受聘于政府部门的员工,素质、服务意识无法满足养老需求。然而,一些长期热衷于养老机构建设的民营养老院,却因为政府支持过少而举步维艰。目前需要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另外,老年人消费能力有限也是市场潜力尚未显现的重要原因。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多数老人把钱留给儿女。这种“啃老”现象导致了老年市场消费能力低。
中投顾问产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表示,目前,中国老年人收入不高,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存钱养老的观念还大量存在,弱化了老年人的消费能力。
尽管老年市场尚不成熟,但是一些社会资本还是看到了老年市场潜在的巨大商机。辽宁金海集团董事长高翔此前对记者说,未来想做一些有关养老的房地产项目。通过扩展物业的服务功能,为住户提供养老型物业。
而在中国的多个城市也已经出现了一些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模式,一些蔬菜生产企业,为城市社区老人提供送菜上门服务,一些餐饮企业在社区设立专供老年人的食堂等等。
另外,一些智能设备生产制造企业也在关注老年人市场,通过开发新型室内智能设施,解决老年人行动不便的问题。
对于老年市场,林木西表示乐观,他认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显现,一对小两口养四个老人压力很大,未来对养老及特色养老服务的需要一定会增多。
『捌』 人口老龄化严重,为什么康养行业还不景气
“下一个能超过我的人,一定会出现在健康产业。”
2018年,胡润百富榜中,马云再次登上我国首富宝座,资产高达2700亿元。
许多人开始“马后炮”,说若是自己当年能有马云的眼光,开创电子商务,那未必首富就不是我。然而马云却说,“下一个能超过我的人,一定会出现在健康产业。”
未来十年内的趋势,将是康养行业发展的红利期。总理的一句“努力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令人振奋,对于百姓来说,养老难题有了依靠,对于执着于康养行业的人士来说,无疑是打了一剂“定心针”。
在刚刚到来的2021年,新的奋斗旅程即将开启。站在当下,展望未来,把握住商业风口,乘上健康行业发展的列车,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抢占先机!
『玖』 想做养老行业怎么开始
整体来看养老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状况不佳,一是从业人员的年龄偏大,主流年龄大致在35岁-50岁间,一二线城市的从业人员相对更“年轻些”,三四线城市则偏高。在一些县城或村镇的养老机构从业者年龄五十岁以上的比较普遍。二是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一线护理人员学历普遍不高,专科以上学历就不错了,很多人普通话都说不标准。人员多来源于偏远地区的农村或城市郊区。三是很多接受养老护理专业学习的学生在实习期结束后就离开了这个行业,少数留下的也多数选择去了一二线城市。
相对来说从事行政管理的人员会好一些,但与其它行业相比也相差甚远,目前主要是各医疗体系的流出人员、少量医学护理等院校毕业的年轻人与跨界转行进入的管理人员。
导致问题的原因
与其它行业相比,哪怕是与同类的服务行业相比,养老行业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职业认同感低,尤其是科班毕业的学生,总觉着与光鲜亮丽的白领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的差别。我有一个95后的小友,独女,虽不是出自什么大户家庭但也是父母掌上明珠,养老护理管理专业的实习期间就颠覆了她的行业认知,她实习期主要的工作就是不停的涮洗尿盆,还没谈过恋爱就得上手给老人洗澡,什么开塞露之类的也是常态,好在她坚持下来了,到现在她们班还在坚守的不超过一个巴掌。
二是传统认知,国人的思维传统决定了对待行业的认知与看法,身边干这行的年轻朋友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每天的具体工作,很多孩子们也不愿意和父母讲日常的具体工作内容。每次去人才市场招聘,3000元的酒店服务员早早就收摊了,4000元的护理员到市场下班也招聘不到一两个。
三是工作时长与工作强度,养老机构不像其它行业,只要开张就是全年365天每日24小时的不间断运行状态,没有周末、节假日,基本也不存在三班倒,每班12小时,每周一天休的运转模式就是好的不要不要的。白斑累夜班熬的工作状态也使得这个行业的人员流动性特别高。四是行业发展处于成长阶段,对于大多从业者来说不好鉴别职业前景。养老专业教育还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养老本科的专业教育自2019年才开始设立,一方面是行业对高学历专业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是专业教育的落后。
未来前景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大陆总人口140005万人。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57%,由此会产生大量服务需求岗位。目前无论是一线服务岗位还是中高层管理岗位都处于不饱和状态,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人口逐步进入老龄阶段,传统养老服务业在应对刚需消费爆发的同时也面临着服务升级与多元化发展。
与新兴经济需要创造产品不断培养消费习惯从而产生消费市场不同,养老产业是由巨大的刚需产生推力来推动市场发展。除传统养老服务,延伸细分出来的老年教育、旅游、医疗、金融、适老化产品等诸多行业也缺乏大量专业从业人员。人才的稀缺性,决定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专业养老人员的择业就业选择性较高,职场竞争也远低于其它行业。
“新一代”的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与意识正在养成,对养老生活方式的选择更多样化,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提高了很多,更愿意在晚年生活投入更多。消费需求推动行业发展迭代的同时,会创造更多对应岗位。
当下养老服务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会持续高速发展,从业者的职业前景较为明朗,职业稳定性高。虽然对于新入行者会有一些需要克服的困难,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要坚守下来必定会有明朗的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