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古代如何养老
其实,如何养老并不是现代才有的问题。在中国古代,除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先秦时期的《礼记·王制》记载:50岁以上的老人可供给细粮;汉代的《王杖诏令册》规定:70岁以上老人即使触犯刑律“虽有罪不加刑焉”;唐代《唐大诏令集》规定老人可安排护工,“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宋代已出现“福田院”“居养院”“养济院”“孤老院”各种养老机构……周代规定家有90岁老人全家都可不服徭役早在上古三代,“老人”的概念和标准已被明确。《礼记·曲礼上》记载:“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大概意思是,人到了60岁,就算老年人,可以指使人干活;70岁身体各项机能进一步衰弱,应该交代家事,把该安排的都安排好;80岁、90岁,已算髦耋老人……先秦时期如何养老?首先是关注老年人的饮食。《礼记·王制》曾详细记载:从50岁起,就应该给细粮吃;到了60岁,还要准备隔宿的肉食;到了70岁,则要增加副食;到了80岁,要经常供奉珍馐美食。至于90岁的老人,因行动不便,饮食消费已没规律,可能随时要吃要喝,要在老人的床前伺候,如果老人出游,最好是带着食物跟着他……在夏、商两代,朝廷还会在仲春和孟冬两季给鳏、寡、孤、独者发放粮食等生活必需品。
为让子孙更好地赡养老人,周代实行给有老人的家庭减免徭役的政策。如果家中有80岁以上的老人,儿孙中可以有一人不服徭役;如果有90岁老人,则全家都可以不服徭役,此即“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一说。
上述主要是对“家庭养老”模式所做出的规定,先秦时期还提出了“国家养老”概念。能享受国家养老待遇的主要是四类老人:一是相当于公民道德楷模的“三老五更”;二是相当于烈士家属的“家中之老”;三是相当于离休老干部的“致仕之老”;四是相当于五保户的“庶人之老”。
先秦时期的“免费医疗”尤其“实惠”,此即周代起实施的“养疾之政”。当时,在官府编制中专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病”。据《管子·入国》所述,掌病要定期看望老人,定期进行检查:有公职者,70岁以上3天一问;80岁以上2天一问;90岁以上每天问一次;对民间老人,每5 天问一次。
对于患重病老人,掌病要及时向国君汇报,国君会安排出时间,亲自前去看望老人。但是,这项制度在后来名存实亡,成了老人的一种愿望。
汉代出现中国最早的“老年人保护法”
汉代是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推出了一套相对完备的制度,特别是对“家庭养老”,有着极严的规定和要求,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不养,在汉朝算重罪。
为保证家庭养老的落实,汉律规定,不赡养老人者或被“弃市”。汉朝人的平均寿命仅30岁,能活到六七十岁很不容易,“人生七十古来稀”,用在汉朝更贴切。因此,汉朝将“老人”的标准提前了4岁,即到了56岁就算老人。《汉旧仪》中所说的“未二十三为弱,过五十六为老”,就是这个意思。
56岁以上的人,可以享有相应的老人保障权益,如免除税赋。汉朝规定,13岁~56岁的成年男女,每年要缴120钱人头税,到了56岁,就可免缴这笔钱。对于90岁的老人,甚至连家属都可以享受免除徭役的待遇。
除了减负免税,朝廷每年还会直接给民间老人(庶老)发放食物。如汉文帝刘恒即位当年即下诏:80 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赐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 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帛二匹,絮三斤。
汉朝最让老人有尊严、觉得幸福的地方,应该是发放“老年证”。当然,这种老年证不是今天这样的小本子,而是一种叫“鸠杖”的实用物。
鸠杖,又叫“王杖”,顾名思义是帝王赐予老人使用的拐棍,它是一种特殊权力的象征。从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给老人“赐杖”的制度在汉朝被正式确立,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曾做鸠杖赠送高龄老人,开了汉朝赐杖的先河。汉宣帝刘询则使之成为一种制度,规定凡是80 岁以上的老人,皆由朝廷授以王杖。但从张家山汉简中的相关律令来看,汉代较早时曾是“七十赐杖”。
为了保证鸠杖的权威性,汉朝出台了相应的法规。1959年~1981年,从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中先后出土了8根王杖(鸠杖),还随之出土了《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令册》木简。
《王杖诏令册》全文近 600字,规定了70 岁以上老人应该享受的生活和政治待遇,有学者称之为中国最早的“老年人保护法”。其中有一项规定:70岁以上老人即使触犯刑律,只要不是首犯就可以免予起诉,继承了先秦时期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的制度。
唐代已关注老年人精神健康
魏晋南北朝时期,养老制度又出现了新的突破。如北魏,首创了“存留养亲”制度,此制度一直影响到晚清。
存留养亲,就是一种司法缓刑制度:如果死囚、流刑犯的家中有直系血亲需要照顾,准许死囚在家“侍亲缓刑”、流刑犯在家“权留养亲”,等家里老人去世后再服刑。
在唐朝,养老制度备受皇帝重视。据《册府元龟》上所列资料统计,唐朝各位皇帝下发有关养老诏令的次数多达73次,其中以唐太宗为最,在位23年下“养老诏”28次。而《册府元龟》所记并不全,实际不止73次。
唐代继承了汉代给老人“赐杖”、“免税”等诸多做法。据《唐大诏令集》,唐太宗在“即位赦”中特别提出,“八十以上各赐米二石,绵帛五段;百岁以上各赐米四石,绵帛十段;仍加版授,以旌尚齿。”所谓“尚齿”,就是尊老的意思。
唐朝还曾有过一项“补给侍丁”制度,官府免费给民间老人安排护工(侍丁)。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户令规定的配给标准是:“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九十给二人,百岁三人。”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给百岁老人的护工增至5名。
唐代甚至还有“精神养老”一说。当时,流行一个名词叫“色养”。所谓“色养”,说得通俗简单一点,就是奉养父母时要和颜悦色,不能让老人不开心。一代名相、时任司空的房玄龄,不只为臣称职,赡养老人方面也是“道德楷模”,当年房玄龄“色养”老人极为到位,《贞观政要·孝友》称,房玄龄“事继娘,能以色养,恭谨过人”。
在古代,子女给老人脸色看、不孝顺,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或许有鉴于此,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意思是,如果家中有老人,子孙不能远走他乡,要呆在老人的身边,否则要被治罪,此项规定较好解决了“空巢”现象。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曾建养老院“孤独园”
古代历朝在重视养老的同时,也都会根据本朝的实际情况,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敬老养老措施。在免税赋方面,宋仁宗嘉佑四年的诏令规定:80岁以上的老人,免除其一子的税赋;明、清两朝的养老规定差不多,但年龄提前到了70岁。而且,从宋代开始,还出现了养老院等慈善机构。
建“养老院”起源于南北朝时期,高寿皇帝梁武帝萧衍曾于普通二年(公元521年),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创办了“孤独园”。到唐朝,这样的养老机构被推广,在武则天时代,唐朝即开设主收贫、病、孤、疾者的“悲田养病院”。
但真正让“养老院”这种养老方式流行起来的是宋朝。北宋初年即开设名为“福田院”的养老机构,后有“居养院”,南宋则叫“养济院”等。虽然名字不同,但都是慈善性质的养老院;入院老人的年龄,也放宽到了50岁以上。同时,民间养老院也普遍兴起。如洪迈《夷坚甲志》“刘厢使妻”条,在与南宋对峙的金国兴中府,有位叫刘厢使的汉族人,遣散家中奴婢,拿出全部财产兴建“孤老院”。
元朝同样重视养老,元世祖忽必烈曾采纳汉臣刘秉忠的建议,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元朝的收养救助制度,当时各路均设立养济院1所,救助、收养“诸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穷而无告者”。
明、清两朝的养老院仍如南宋、元朝一样,称为“养济院”,朝廷继续发展官办、民办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养老机构。明代朱元璋还恢复了汉朝制度化的“赐杖”与“赐爵”制度,在物质救济上,明太祖朱元璋曾先后两次颁发诏令,实行孤贫老人终身养老。
清朝则重视古老的“赐食”制度,多次请全国老人到紫禁城内去吃大餐,并取名曰“千叟宴”,其中以乾隆年间最盛。
(作者:倪方六)
B. 中国古代老人家是怎么养老的
实在,怎样养老并非古代才有的麻烦。在中国古代,除去“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先秦期间的《礼记·王制》纪录:50岁以上的白叟可供应粗粮;汉代的《王杖诏令册》规则:70岁以上白叟即便冒犯刑律“虽有罪不加刑焉”;唐代《唐大诏令集》规则白叟可布置护工,“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宋代已呈现“福田院”“居养院”“养济院”“孤老院”各类养老机构??
周朝规则家有90岁白叟百口都可不平徭役
早在上古三代,“白叟”的观点和规范已被明白。《礼记·曲礼上》纪录:“六十曰耆,教唆;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大约意义是,人到了60岁,就算老年人,能够指令人干活;70岁身材各项性能进一步健康,该当交接家事,把该布置的都布置好;80岁、90岁,已算髦耋白叟??
?1?
先秦期间怎样养老?首先是存眷老年人的饮食。《礼记·王制》曾具体纪录:从50岁起,就该当给粗粮吃;到了60岁,还要预备隔宿的肉食;到了70岁,则要添加副食;到了80岁,要常常供奉珍羞美食。至于90岁的白叟,因举动方便,饮食消耗已没纪律,大概随时要吃要喝,要在白叟的床前服侍,假如白叟出游,最好是带着食品随着他??在夏、商两代,朝廷还会在二月和孟冬两季给鳏、寡、孤、独者发放食粮等生存必需品。
为让子孙更好地奉养白叟,周朝实施给有白叟的家庭减免徭役的政策。假如家中有80岁以上的白叟,儿孙中能够有一人不平徭役;假如有90岁白叟,则百口都能够不平徭役,此即“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一说。
上述次如果对“家庭养老”形式所做出的规则,先秦期间还提出了“国度养老”观点。能享用国度养老报酬的次如果四类白叟:一是相当于百姓品德榜样的“三老五更”;二是相当于义士家眷的“家中之老”;三是相当于离休老干部的“致仕之老”;四是相当于五保户的“庶人之老”。
先秦期间的“收费医疗”出格“实惠”,此即周朝起施行的“养疾之政”。事先,在官府体例中专设“掌病”一职,担任给白叟“问病”。据《管子·入国》所述,掌病要活期探望白叟,活期进行检查:有公职者,70岁以上3天一问;80岁以上2天一问;90岁以上每天问一次;对官方白叟,每5天问一次。
关于患沉?白叟,掌病要实时向国君报告请示,国君会布置出时光,亲身前往探望白叟。可是,这项轨制在厥后名不副实,成了白叟的一种希望。
汉代呈现中国最早的“老年人保护法”
汉代是中国古代养老轨制构成和开展的主要期间,推出了一套绝对齐备的轨制,出格是对“家庭养老”,有着极严的规则和请求,对怙恃、祖怙恃等晚辈不敬不养,在汉代算重罪。
为包管家庭养老的落实,汉律规则,不奉养白叟者或被“弃市”。汉代人的平均寿命仅30岁,能活到六七十岁很不容易,“人生七十古来稀”,用在汉代更贴切。因而,汉代将“白叟”的规范提早了4岁,即到了56岁就算白叟。《汉旧仪》中所说的“未二十三为弱,过五十六为老”,就是这个意义。
56岁以上的人,能够享有响应的白叟保证权益,如免去税赋。汉代规则,13岁?56岁的成年男女,每一年要缴120钱人头税,到了56岁,便可免缴这笔钱。关于90岁的白叟,以至连家眷都能够享用免去徭役的报酬。
除去减负免税,朝廷每一年还会间接给官方白叟(庶老)发放食品。如汉文帝刘恒即位昔时即下诏:80岁以上的白叟,每个月赐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岁以上的白叟,每人再加赐帛二匹,絮三斤。
汉代最让白叟有威严、以为幸运的处所,该当是发放“老年证”。固然,这类老年证不是今日这么的小簿本,而是一种叫“鸠杖”的适用物。
鸠杖,又叫“王杖”,望文生义是帝王赐赉白叟使用的拐棍,它是一种特别权利的意味。从史料和考古发明来看,给白叟“赐杖”的轨制在汉代被正式建立,建国天子、汉高祖刘邦曾做鸠杖赠予高龄白叟,开了汉代赐杖的先河。汉宣帝刘询则使之成为一种轨制,规则但凡80岁以上的白叟,皆由朝廷授以王杖。但从张家山汉简中的相干律令来看,汉代较早时曾是“七十赐杖”。
?1?
鸠杖首
为了包管鸠杖的权威性,汉代出台了响应的法例。1959年?1981年,从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中前后出土了8根王杖(鸠杖),还随之出土了《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令册》木简。
《王杖诏令册》全文近600字,规则了70岁以上白叟该当享用的生存和政治报酬,有学者称之为中国最早的“老年人保护法”。此中有一项规则:70岁以上白叟即便冒犯刑律,只要不是首犯就能够免予告状,承继了先秦期间白叟“虽有罪,不加刑焉”的轨制。
唐代已存眷老年人肉体健壮
魏晋南北朝期间,养老轨制又呈现了新的打破。如北魏,初创了“存留养亲”轨制,此轨制不断影响到晚清。
存留养亲,就是一种司法缓刑轨制:假如死囚、流刑犯的家中有直系血亲需求赐顾帮衬,答应死囚在家“侍亲缓刑”、流刑犯在家“权留养亲”,等家里白叟逝世后再服刑。
在唐代,养老轨制备受天子注重。据《册府元龟》上所列资料统计,唐代列位天子下发有关养老诏令的次数多达73次,此中以唐太宗为最,在位23年下“养老诏”28次。而《册府元龟》所记并不全,实践不止73次。
唐代承继了汉代给白叟“赐杖”、“免税”等诸多做法。据《唐大诏令集》,唐太宗在“即位赦”中出格提出,“八十以上各赐米二石,绵帛五段;百岁以上各赐米四石,绵帛十段;仍加版授,以旌尚齿。”所谓“尚齿”,就是尊老的意义。
唐代还曾有过一项“补给侍丁”轨制,官府收费给官方白叟布置护工(侍丁)。开元七年(公元719年)户令规则的配给规范是:“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九十给二人,百岁三人。”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给百岁白叟的护工增至5名。
唐代以至另有“肉体养老”一说。事先,盛行一个名词叫“色养”。所谓“色养”,说得浅显复杂一点,就是奉养怙恃时要和蔼可亲,不克不及让白叟不高兴。一代名相、时任司空的房玄龄,不只为臣称职,奉养白叟方面也是“品德榜样”,昔时房玄龄“色养”白叟极其到位,《贞观政要·孝友》称,房玄龄“事继娘,能以色养,恭谨过人”。
?1?
在古代,后代给白叟神色看、不孝敬,都是离经叛道的工作。大概有鉴于此,唐律规则:“诸祖怙恃、怙恃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意义是,假如家中有白叟,子孙不克不及远走家乡,要呆在白叟的身旁,不然要被定罪,此项规则较好处理了“空巢”景象。
南北朝期间梁武帝萧衍曾建养老院“孤独园”
古代历朝在注重养老的同时,也全都依据本朝的实践情况,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敬老养老办法。在免税赋方面,宋仁宗嘉?四年的诏令规则:80岁以上的白叟,免去其一子的税赋;明、清两朝的养老规则差不多,但年齿提早到了70岁。并且,从宋代开端,还呈现了养老院等慈悲机构。
建“养老院”起源于南北朝期间,遐龄天子梁武帝萧衍曾于一般二年(公元521年),在国都建康(今南京)兴办了“孤独园”。到唐代,这么的养老机构被推行,在武则天期间,唐代即开设主收贫、病、孤、疾者的“悲田养病院”。
但真正让“养老院”这类养老方法盛行起来的是宋代。北宋初年即开设名为“福田院”的养老机构,后有“居养院”,南宋则叫“养济院”等。固然名字差别,但都是慈悲性质的养老院;出院白叟的年齿,也放宽到了50岁以上。同时,官方养老院也遍及衰亡。如洪迈《夷坚甲志》“刘厢使妻”条,在与南宋僵持的金国兴中府,有位叫刘厢使的汉族人,解散家中奴仆,拿出全盘财富兴修“孤老院”。
?1?
元代异样注重养老,元世祖忽必烈曾采用汉臣刘秉忠的倡议,逐渐树立和完美了元代的收养救援轨制,事先各路均设立养济院1所,救援、收养“诸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穷而无告者”。
明、清两朝的养老院仍如南宋、元代一样,称为“养济院”,朝廷持续开展官办、民办等各类方法的社会养老机构。明朝朱元璋还规复了汉代轨制化的“赐杖”与“赐爵”轨制,在物资救援上,明太祖朱元璋曾前后两次颁布诏令,实施孤贫白叟毕生养老。
清代则注重古老的“赐食”轨制,屡次请天下白叟到紫禁城内去吃大餐,并取名曰“千叟宴”,此中以乾隆年间最盛。
C. 中国古代如何养老
汉代是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推出了一套相对完备的制度,特专别是对“属家庭养老”,有着极严的规定和要求,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不养,在汉朝系重罪。
为保证家庭养老的落实,汉律规定,不赡养老人者或被“弃市”。汉朝人的平均寿命仅30岁,能活到六七十岁很不容易,“人生七十古来稀”,用在汉朝更贴切。因此,汉朝将“老人”的标准提前了4岁,即到了56岁就算老人。
56岁以上的人,可以享有相应的老人保障权益,如免除赋税。汉朝规定,13岁至56岁的成年男女,每年要缴120钱人头税,到了56岁,就可免缴这笔钱。对于90岁的老人,甚至连家属都可以享受免除徭役的待遇。
除了减免赋税,朝廷每年还会直接给民间老人(庶老)发放食物。如汉文帝刘恒即位当年就下诏: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赐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帛二匹,絮三斤。
汉朝最让老人有尊严、觉得幸福的地方,应该是发放“老年证”。当然,这种老年证不是今天这样的小本子,而是一种叫“鸠杖”的实用物。
D. 古代没退休金,那么古人是如何解决养老问题的,晚年能得以安度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养老问题愈发的被关注与提及,养老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我国历史源远流长,而敬老尊贤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与传统。尊老一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尊老思想与制度已经相对完善,是否可以参考历史,为现在的养老问题提供参考。古代是没有退休金的,古人又是如何解决养老问题,晚年能够得以安度的呢?
三. 养老制度的意义
巩固与强化养老制度,是统治者利用伦理道德观念来维持社会的稳定。首先,统治者通过祈祷鬼神,祭祀祖先等手段,使每个成员明确自己的身份地位。后来儒家思想的盛行,形成了钟总约束人们生活的规范,在活动中遵守这种规范,那么社会秩序就不会紊乱。
养老制度就被推上了前台,成为了教化和维持政治的工具,染上了一定的政治色彩。真正的尊老爱贤,不仅是解决温饱,更是给予他们尊重,发挥他们的作用。因为老者有更多的经验,更具有教化万民的实际意义。尊老制是仁政的部分体现,通过这种手段,收获民心,加强中央集权,维持统治者的地位。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美德传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国历代的养老制度对于今天依然有很强的借鉴指导意义,值得我们细细研究,取其精华,让现代的养老制度更加完善,尽力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交、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修、老有所思、老有所为。
参考文献:
五花八门的古代养老政策
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事业述论
浅析中国古代养老思想与制度